任務驅動式教學在信息系統的運用

時間:2022-08-09 09:22:02

導語:任務驅動式教學在信息系統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任務驅動式教學在信息系統的運用

摘要: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核心課程《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為實踐對象,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從課程教學、實驗實踐、課程評價等角度對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設計并實踐應用。通過實踐反饋,效果顯著。

關鍵字:建構主義;任務驅動式;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來源于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具體為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標[1]。本文選擇《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為研究對象,探索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并探討該方法在課程教學、實驗實踐、課程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應用過程。

一建構主義與任務驅動式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本身通過主動的方式來構建知識的,具有發展性和演化性,不是教師教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又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富有趣味性的任務為載體,學習者通過完成某項任務獲取知識與技能的一種開放式、探究式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體現了以任務為明線、以提高學生知識掌握與技能應用為暗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2]。國內外教育界在任務驅動式教學研究中多數研究者從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境、教學手段、教學反饋與改進等方面展開研究。何克抗[3]等提出由分析教學目標、創設真實情境、設計信息資源、構建自主、協作學習環境、評價學習效果、強化知識練習組成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陳犖[4]等探討了建構主義教學法在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的實踐應用;楊洪雪[5]結合人類認知規律從教學過程設計、任務驅動的任務設計、任務驅動中的評價展開分析,給出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任務已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余俊杰等[6]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詳細闡述了任務驅動式教學過程,實踐證明提高了教學效果。吳軍其等[7]以“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課程為例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到翻轉課堂中,設計了任務驅動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劉紅梅[8]提出了將任務驅動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結合的方式,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習者自主學習、協作完成既定任務,從而構建課程知識體系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基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技術類課程實踐,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將課程教學中知識點與工程應用實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以需求者身份審視應用實踐,運用課程所學知識解決應用實踐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重構對知識點的理解,深化知識點應用。為此,提出了基于任務驅動式的技術類課程教學方法,并在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與課程《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進行了實踐。(一)課程簡介?!缎畔⑾到y分析與設計》課程是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該專業中技術類課程的重要組成環節,起到串聯本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并為實訓、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奠定知識基礎。該課程先修課程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數據庫原理與應用》、《網站開發技術》等。通過該課程教學,能使學生了解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全過程,掌握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基本方法,理解可視化建模的理論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UML建模進行初步的系統分析與設計,培養學生對工程實踐的系統需求進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二)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教學分為四個環節,包括課堂講授與實驗實踐,自主學習與團隊學習。1.課堂講授與實驗實踐。課堂講授環節主要是以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對課程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信息系統領域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系統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的任務和知識點,為進一步進行實驗實踐做理論知識準備。實驗實踐環節主要是將課堂講授的知識點進行驗證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針對案例分析任務構成并進行實踐。從任務的角度出發,按照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流程將課程內容根據任務類型設計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等四大階段性任務,每個階段任務針對案例環節設計不同的任務內容和要求,并在大階段基礎上進一步分解小知識點并結合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講解,并利用匯報展示、原型系統演示等手段展現任務完成情況,實驗實踐環節采用以情景模擬方式的分組團隊合作完成。課程任務劃分如下:(1)可行性分析階段任務。課堂講授環節側重經濟、技術可行性分析方法的講解,實驗實踐環節側重同類案例的分析與對比。(2)需求分析階段任務。針對需求調查過程,課堂講授環節側重講解詳細調查方法、業務流程圖及用例分析方法,實驗實踐環節則在學生分組的基礎上,由各實驗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運用情景模擬的形式,在課堂上營造一個用戶需求情景,為實驗案例進行需求分析提供需求調研的場景。(3)系統分析階段任務。課堂講授環節側重靜態建模分析的講解,包括類圖、類關系圖等系統分析方法。實驗教學側重運用類圖分析方法在實踐中的使用。(4)系統設計階段任務。課堂講授環節側重動態系統建模的講解,包括順序圖、狀態圖、部署圖等,實驗實踐環節側重順序圖與類圖對應實現方法的講解。2.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而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因此,在任務式教學中,學生需要根據教師課堂講授知識點擴展知識閱讀范圍,從任務出發獨立查閱相關資料,思考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學生自主學習是后續進行團隊學習的基礎,教師在此環節主要起引導鼓勵作用,調動學習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疑點和難點進行適時解答和方向指引。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后續考核評價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激勵。3.團隊學習。團隊學習對于信息系統領域的重要教學方式,團隊合作也是從事信息系統領域相關工作的重要方式。由于信息系統本身具備關系復雜性、任務模塊化的特點,在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過程中采用團隊合作方式完成是目前信息系統領域通用的工作方式。在本環節中,主要目標是通過組建學生團隊,利用團隊學習方式,針對明確的任務要求(包括個人和團隊要求)學習團隊合作協作攻關的方法。團隊學習環節可以營造出團隊中學生間相互交流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明晰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認識到只有在團隊成功的前提下,個人才能獲得成功。(三)課程評價設計。由于引入了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的方式,課程評價中提出從傳統筆試評價轉變為多層次綜合評價方法。課程評價具體包括課程筆試評價、自主學習評價、團隊學習評價三個層次。課程筆試評價方法主要以課程知識點為基礎,采用傳統的閉卷或開卷方式實施,主要測試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自主學習評價主要是以教師在實驗實踐環節規定已有案例或學生自主確定案例,要求學生自主根據案例的任務需求完成擴展知識點學習和實踐,形成自主學習報告。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報告給出學生個人自主學習評價。團隊學習評價主要以學生根據分組和案例任務,進行自我任務分工,通過團隊合作學習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出案例任務解決方案,最終形成團隊學習報告。教師根據團隊學習報告的完成情況給出團隊學習評價。

三基于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的課程實踐及效果

《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自2013年啟用任務式教學法展開教學改革,累計完成5輪次,每輪次平均上課人數為60人。課程總學時48學時,其中課程講課學時為32學時,實驗學時為16學時。(一)授課環節。實際授課過程中由于采用多媒體綜合教學方式,課堂授課地點被安排在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學生被分配每人一臺計算機,有利于知識點授課結束后,隨堂進行知識點的驗證性實驗,因此,實際講課學時約為24學時。講課學時內容主要是以各部分知識點為主,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進行類比講解。例如在講解系統的生命周期劃分階段時,以動物從孕育、出生、成長、死亡等過程比喻信息系統構建的各個階段,類比信息系統的可行性研究階段為孕育動物階段,類比信息系統的初次上線實施為動物出生階段,類比信息系統上線實施過程為動物成長階段,類比信息系統的后期評價與更新為動物的死亡。在各階段中都有相應的特點和注意點,加深了對系統生命周期的理解和知識點的掌握。(二)實踐環節。實驗實踐環節約占24學時,主要分為隨堂驗證性實驗環節和案例綜合實踐環節。隨堂驗證性實驗環節主要針對課程知識點及使用的軟件工具進行驗證與練習。案例綜合實踐環節則是要求學生按照每組2-3人組建團隊,由教師制定綜合實踐案例或由團隊自擬案例作為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課題,按照自主學習與團隊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自主解決問題,形成自主學習報告和團隊學習報告。教師選擇完成優秀項目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匯報,在學生展現實驗實踐結果的同時,教師進行適時點評也對教學內容的再次深入講解。例如,針對會議管理系統的實際需求,引導學生站在會議組織者、會議管理者、參會者等角度考慮會議管理如何進行,讓學生從會議管理的整體流程和流程角色的參與功能中分析系統實際需求,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團隊學習環節穿插在課程實驗實踐環節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材料,鼓勵學生發現新問題和提出新方案,學生在實驗實踐環節有限的時間中完成大部分內容,自主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剩余實驗實踐內容。(三)評價環節。教學評價上,課程采用期末卷面考核與自主學習考核、團隊學習考核結合的方式,期末卷面考核分值占總評價分值不超過60%,加大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考核。在評價實踐中,期末卷面考核以基礎理論和知識點考核為主,團隊學習考核以實踐環節中項目報告完成情況、項目匯報情況、團隊分工協作情況為主要考核點,自主學習評價以團隊項目完成中個人學習與團隊項目結合度與支持度為主要考核點。

四結論

通過近五年的教學實踐,任務驅動式教學在技術類課程教學中能激發學生上課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可以從分析接近真實環境下的問題需求出發,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和問題解決方法,分析設計并提出信息系統解決方案,為進一步完成后續課程及畢業設計,提高專業技能和學生綜合素質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建強.任務驅動:科學探究教學的重要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1):81-85.

[2]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7):57-59.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5-81.

[4]陳犖,吳燁,熊偉,等.信息類專業課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7.39(1):74-78.

[5]楊洪雪,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及過程設計[J].教學與管理,2007,10:129-130.

[6]余俊杰,吳方.羅回彬.任務驅動式教學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0,11:101-102.

[7]吳軍其,劉萌.任務驅動法在高校翻轉課堂中的應用研究——以“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9):58-64.

[8]劉紅梅.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構建與應用[J],江蘇高教,2016,(4):71-73.

作者:陳晨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