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研究
時間:2022-10-08 10:56:27
導語: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高校技術類課程的教學改革現狀要求教學主體發生根本性轉換。本文結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中的任務下達、角色分配、課外準備、課堂展示和質量評價等環節,探討課堂教學向課外轉移的方法;建立了保障課程教學質量的三級層次監管機制,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主體;知識樹;專題任務
1引言
我國高校的現行教學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學主體的自主發展,長期盛行的傳統教學方法也難以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1]。高校教學改革中的虛假和盲目成分也是教學質量下降的因素,比如大幅縮減的課時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多頭考核導致學習任務被敷衍,教學參與度下降導致教學目標落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不夠以致學非所用等。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的現狀要求教學主體發生根本性轉變,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實現。
2行動導向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方法首先盛行于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界,是教師利用“行動導向”引導、刺激學員主動掌握“學習領域”而取得“關鍵能力”的教學方法[2]。本世紀初,行動導向教學方法被逐步引入我國的中職、高職和高等教育層次的專業技術類課程教學,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強化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注重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和開放性。隨著我國高等工科教育向“應用技術型”轉型,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成為教改研究的熱點。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體制在我國長期盛行,教學主體難以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性轉變,影響了行動導向教學效果。本文就《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基》)課程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中的任務下達、角色分配、課外準備、課堂展示和質量評價等環節,探討課堂教學向課外轉移的方法,實現教學主體的根本性轉變。
3行動導向教學過程
《大基》是我國高校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員開設的一門計算機技術類的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硬件和操作系統基礎知識、辦公自動化軟件的使用、網絡技術基礎和應用、多媒體技術基礎及應用、數據庫基礎等。近20年來,我國高校全面普及多媒體教學,授課進度大大加快,《大基》學時壓縮接近40%[3]。完整課程知識體系的教學(知識樹遍歷)難以實施,課堂教學向課外轉移成為必然[4]。教學過程如下:3.1任務下達。任務下達包括明確教學任務、公布教學內容及專題任務、建立并啟動反饋機制、實施示范教學。首要任務是明確教學方法和階段目標,是教學主體轉換的指揮棒,引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范式向以學員為主體轉變。教學內容以課程目錄或知識樹的形式下達,應該詳細至四級目錄或葉子節點[5]。專題任務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實用性要求而設定,重點體現課程知識的實用性;同時兼顧學員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最大程度地關聯教學內容。反饋機制的建立與啟運包括聯系方法的建立、反饋內容的確定和反饋效果的評價。示范教學過程作為課堂展示的范式,由任課教師負責實施,主要包含理論講授、操作演示、疑難解答等環節。3.2角色分配。以生產任務形式下達的教學專題,包含成果展示的創意策劃、文獻資料的查找、專題文案的編寫、演示文稿的制作等任務,分別由策劃人、文獻員、文案員、多媒體制作員在主持人的統一指揮下完成。專題任務要在2~3周之內順利完成,時間緊,任務重,只有緊密的團隊協作(4~5人的團隊)和科學合理的角色分配,才能在專題任務實施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合理的角色分配是課程教學轉移的前提,既可減輕學習壓力、拓寬課程知識的外延,又能鍛煉溝通和協作能力。3.3課外準備。課外準備過程是課堂教學向課外轉移的重點內容。專題主持人負責任務的分配、協調、質量評估和教學反饋,課堂展示結束后提交任務評估報告。策劃人負責成果展示的創意策劃,撰寫授課教案,并協助多媒體制作員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任務完成后向團隊主持人提交授課教案。文獻員負責向文案員和多媒體制作員提供文獻資料,并協助其關聯專題任務和教學內容,任務結束后向主持人提交課程知識樹與專題任務的關聯報告;文案員和多媒體制作員分別負責授課講稿的撰寫和演示文稿的制作。專題主持人全程監督課外準備過程,是行動導向教學質量的重要監控者(一級監管人)。3.4課堂展示。課堂展示過程既是專題任務的成果展示過程,又是課程的正常理論教學過程。在專題主持人的導調下,首先由文獻員講解專題任務所涉及的理論知識,然后由策劃人對專題任務進行操作演示,最后由文案員對疑難知識點進行剖析,并完成教學互動。課堂展示過程由多媒體制作員負責記錄,裁判組(由其它專題任務的主持人組成,即二級監管人)對展示效果(題材內容、語言表達、藝術表現、課堂氛圍等)打分評定。因此,課堂展示過程也是行動導向教學效果的評估過程。3.5質量評價。行動導向教學的質量評價由任課教師(即三級監管人)完成,評價結果同時作為學員的平時成績。因此,質量評價方法是教學過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措施。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任務下達(占10%)、課外準備(占30%)、課堂展示(占40%)、反饋效果(占20%)四個部分。任務下達效果以角色分配的合理性和分配時效為評判依據;課外準備效果以專題主持人提交的資料和任務評估報告為依據;課堂展示效果以裁判組的評分為主要依據,并輔以時間系數(課外準備的時間越長,系數越小)修正。反饋效果以角色分配時效、任務評估報告、課堂展示過程記錄為依據。
4結束語
傳統教學方法較難達成《大基》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本性轉換教學主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應用實現了三級(專題主持人、裁判組和教師)層次教學監管機制,實現了課堂教學向課外轉移,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反饋機制不健全、角色分配不合理、課外準備過程敷衍了事、裁判打人情分等情況,強化質量評價方法和教學監管機制有望得以改善。
參考文獻
[1]王媛媛.實施學分制的利弊及弊端的克服.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04):142-144
[2]陳曦萌.“行動導向”職業教育教學的沿革及內涵.職業技術教育,2006,27(22):11-14
[3]唐維.高校多媒體教學資源平臺的設計研究.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07):216-217
[4]朱華清,成岳,洪燕.知識樹的遍歷在專業課教學控制中的應用.中國輕工教育,2010(05):53-58
[5]劉思敏,朱華清.采用知識樹遍歷算法的模擬教學及其質量評估.廣州化工,2013,41(20):196-198
作者:劉思敏 朱華清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上一篇: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提高分析
- 下一篇:高職計算機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