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探索

時間:2022-12-25 10:42:21

導語: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探索

摘要:目前,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得到快速發展,并且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給人類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等提供很大便利。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學校均增大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的開設力度。但是,因教學觀念、教學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在實踐層面存有許多問題,嚴重影響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的提升。故此,本文簡要分析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教學實踐改革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問題

在現如今信息化的時代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非常重要。故此,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彰顯出來,對于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實行詳細分析,設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以便于提升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育成效與質量,培育學生們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1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1.1理論聯系實踐較少。許多學校計算機教師的教育理念未能得到完全改變,仍然會根據以往的教育形式實行授課,缺乏相應的實踐性與操作性,一味地按照教材實行教授,學生無法理解的計算機知識內容,只能死記硬背,致使學生對許多地方理解不夠深刻,無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并進行運用,往往實行上機課,亦就是為了驗證理論與概念的一種方式,未能使學生綜合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知識體系,缺少創新性以及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當遇到現實問題時更是無處下手,不知道如何運用自身所學習的計算機知識。長此以往,此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導致大量學生無法學以實用,嚴重影響了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1.2教學形式缺少合理性。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形成的產物,從網絡銜接的介質,到計算機軟件、硬件和數據信息資源等,均是學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的知識內容。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作為一門綜合性與實踐性極強的交叉學科,對教師與學生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但是,計算機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依舊運用以往的教育形式,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作為核心,缺少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致使學習知識的積極性與興趣極低,自主學習能力亦得不到全面體現。在實驗過程中,同樣是計算機教師進行演示,學生隨之模仿。計算機網絡操作性極強,大部分知識均需要學生們在實踐的進程中根據上機來開展實驗,然而,計算機教師的一手包攬,使學生們缺乏自主思考的過程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育,導致無法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應用的熟練程度,同樣無法有效培育學生們的創造創新思維。1.3教師能力較弱。在高等院校中,許多計算機教師是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因其剛剛進入工作崗位,缺少豐富的教學經驗,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常不知道怎樣實行教授,而又如以往教學使這部分新生教師自身對相關計算機知識掌握就不夠深入。故而產生惡性循環,計算機教師缺少對計算機知識的深入理解,導致計算機教師教學水平偏低,使其在課堂教學時只能過度依靠教材。諸多教育內容亦過于依靠教材,理論知識講解較多,計算機網絡應用卻偏少,致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知識的進程中會感到十分乏味無聊,缺少學習知識的興趣,進而無法自主的實行學習。此外,還有一部分教材過于重視軟件產品以及網絡硬件設施的介紹,此種狀況會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計算機工作原理,只能停滯在表面技術上。故而,在現如今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計算機教師應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在選取教學內容上可以做到對癥下藥,真正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綜合素養。1.4教學方法單一且實踐缺少目的性與實用性。現如今在中國大部分高等院校中得計算機網絡技術教育的方法采用教師在課堂講解,學生在講臺下做知識點記錄。計算機教師根據教材講解,學生根據教材記錄重點。此種教學方式與教育形式過于單一,導致學生只能被迫接受學習,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亦就難以提升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熱情以及興趣。而且實驗課變成學生根據相應實驗要求簡單驗證教材理論后的一種自由活動課,學生們均認為實驗課即是學習理論課后放松的一個環節。這種狀況即會導致學生無法將自身所學習到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所學與所用兩個層面出現嚴重脫節,在教育教學進程中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環節。

2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策略

2.1轉變教育理念。在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育教學進程中,大部分任職教師認為學生可以順利畢業,不掛科即是教育的主要目的,進而忽略了對相關計算機知識掌握能力的有效培育,特別對培育學生們的實踐操作能力更是少之又少,進而造成學生們產生高分低能的狀況。如若想高效提升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則首要前提是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有機融合,注重培育學生們的社會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計算機教師還應通過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在社會崗位中的需要實行詳細分析,并且對其實行職業角色定位。在教育教學進程中,還應轉變傳統以教學為主的理念,繼而改變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把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就業導向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指導思想。不但應改變傳統單一古老的講解教育形式,還應全面發揮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位置,培育學生們的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2.2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眾所周知,教師是教授知識的源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亦是提高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的關鍵。學校需要設定相應獎勵機制鼓勵計算機教師多參加相關國家職業技能以及國外技能考試等,尤其是國外考試十分重視考察實踐。多獲取證書能夠使計算機的專業知識能力持續得到發展,亦使計算機教師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優秀的榜樣。但是只具備理論知識能力的計算機教師是不夠的,還應具備極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唯有如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才有說服力。然而,實踐操作能力并非是天生的,是需要后期積累大量的實踐工作經驗,教師可定期到社會企業實行頂崗實踐,如此才可真正提升計算機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而并非只是一味的空談。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育興起時間較短,但卻是一門發展十分快速的課程。正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發展的迅速,各個學校在教育形式與方法中更需要緊跟時展步伐,不斷優化教育思路,創新教學方法。針對教育內容需要與現實需求相結合,做好及時調整與完善。提升計算機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形式實行教學,為社會企業輸送更多優質網絡技術人才。2.3運用多樣性教學形式。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育教學中,教學形式的轉變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育質量與教育成效的重中之重。首先,在教育教學中,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恰當應用多媒體教育,運用動畫、視頻等多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來教授乏味無聊的計算機知識體系。如若沒有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亦可運用一些簡單的道具,生動形象的進行比喻及綜合分析,如此即會使原本難以理解與掌握的概念理論變得生動形象。計算機教師在備課階段亦可通過自身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實行有效備課,在課堂教育教學中,應脫離教材,教授到重點與難點部分時亦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法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根據實驗、多媒體、視頻等多種形式重現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的基本原理及含義,使計算機教師與學生均能夠真正從教材與板書中解放出來。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知識體系理解與掌握的能力,還可增強學生對知識信息量的汲取,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的掌握。與此同時,在教育教學中,應當采取互動式的教育方法,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分組實行探討,隨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其他組員對其評判,如此能夠使所有學生均有興趣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不但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還能培育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2.4轉變教學內容。伴隨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和進步,計算機網絡技術同樣發展十分迅速,新技術與新產品的持續更新,例如語音電話、網絡視頻監控等,并且社會企業對網絡專業崗位要求亦在持續提升,各大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學中需要與目前社會發展的嶄新形式相結合,恰當調整教育內容。例如,在社會大中型企業就職,其主要工作任務即是運行和維護,在針對具體計算機網絡工作任務,網絡設備的調試、網絡用戶管理以及網絡流量控制分析等多方面均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把以上具體工作任務劃分成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均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與具體要求,根據模擬實際工作來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與掌握相關技能。與此同時,在教學進程中,在接受新興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下,亦并保障教學的實用性。在教學內容上需要突出重點,選取學以致用的知識體系,有目標、有計劃的摒棄一部分繁雜并且與實際工作不符的知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所學習的計算機知識既先進又實用,如此即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3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突出應用,重視實踐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的重點,但同時亦不可忽略理論教學,唯有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才可獲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孟祥成.改革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山東社會科學,2015(S2):319-320.

[2]李中元,梅新,杜曉初.GIS專業“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9,42(05):21-24.

[3]佘東.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59-63.

[4]周倩,孫知信,趙學健,曾鋮.微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28):244-245.

作者:廉哲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現代教育與信息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