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建設現狀與前景展望
時間:2022-01-15 03:34:34
導語:科技創新建設現狀與前景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張家港市在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先后規劃建設了國家火炬精細化工特色產業基地、鋰電特色產業基地等一批產業載體,建成了沙洲湖科創園、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保稅區科技創業園等一批創業載體,打造了沙鋼鋼鐵研究院、清華大學張家港智能電力研究院等一批省內有影響力的創新平臺。到目前為止,產業載體方面,張家港市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個,省級科技產業園3個。創業載體方面,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8家,孵化面積21萬平方米。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家,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7家。創新平臺方面,擁有省產業技術研究院1家,省企業研究院1家,省重點實驗室2家,省企業院士工作站12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家;同時,還有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118家,省外資研發機構19家。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有力地支撐了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2012年張家港市成為江蘇省創新型試點城市,鳳凰鎮成為江蘇省創新型試點鄉鎮;2013年張家港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又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目前全市擁有創新創業載體面積90萬平方米,基本形成從孵化器、加速器到產業園、特色產業基地的產業創新體系。載體支撐能力更加突出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為高層次人才引進、新產品開發、科技項目立項和專利申請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至2012年底,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集聚國家“千人計劃”人才8名,江蘇省“雙創”人才16名,蘇州“姑蘇領軍”人才24名,入駐企業179家,在孵企業總銷售額達到16.4億元。載體帶動效應更加明顯一方面爭取到的上級科技條線對科技創新載體建設的直接經費明顯增加。近兩年張家港市累計獲得省級平臺建設經費超過2000萬元。另一方面依托科技創新載體的重大項目明顯增多。2012年,張家港市依托省級以上科技載體,共申報國家級項目8項,省級項目12項,爭取省級以上項目經費3197萬元。
二、主要做法
張家港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目標,圍繞冶金、紡織、機電、化工、糧油食品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在產業基地、創業載體、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研發機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進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推進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張家港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基地,有力促進了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基地化、優勢產業品牌化發展。圍繞節能環保裝備、精密機械及零部件、光電、再制造、機器人、新材料、動漫等新興產業,加快集聚上下游產業鏈項目,加速產業鏈向兩頭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全力打造特色產業基地。通過鋰電產業基地建設,培育了國泰華榮、華盛化學、金帆電源等一批在全國鋰電產業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企業集群,打造了從功能添加劑、電解液到鋰離子電池、組件及電源管理系統再到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產業鏈。2012年全市鋰電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共建重大產學研合作載體,構筑科技創新高地張家港市政府積極開展與高等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等共建了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需求,產業技術研究院規劃建設了各類技術研發平臺32個,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現已完成總投入3億元,其中研發設備投入7500萬元,擁有研發與中試總面積4.7萬平方米,已爭取省級以上扶持經費1800萬元,其中科技經費1100萬元,人才經費700萬元。創建企業研發機構,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張家港市大力推進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一方面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科技研發活動;另一面支持企業集聚人才,申報各類科技項目。根據企業的不同規模與條件,鼓勵建立相關的研發平臺。在行業龍頭企業中推進建設省級或蘇州市級企業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和院士工作站等;在高新技術企業中推進培育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根據產業不同鼓勵建立不同專業的蘇州市級和張家港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于張家港市級、蘇州市級、江蘇省級企業研發平臺,地方財政分別給予10萬元、20萬元、30萬元的經費支持。2012年對全市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的95家科技型企業的專題調研顯示,95家企業共擁有各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47個,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598件;引進兩院院士17人、國家“千人計劃”人才7人,擁有或引進合作的博士277人、碩士578人。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支撐相關產業持續發展張家港市構建了企業孵化培育、技術轉讓、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目前全市擁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共有22家,其中省級4家,蘇州市級11家,張家港市級7家。現有各類科技服務機構50余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專利事務所6家,會計師事務所20家,引進和建立風投、創投等科技金融機構27家,資金規模近40億元,設立了3億元的科技風險補償基金。在建立有形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共享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科技管理,保障各類載體規范有序運行一是先后出臺了《科技創新載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全市科技創新載體進行規劃布局,加快載體建設步伐。二是根據上級科技部門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指南與地方經濟的實際需求,組織相關單位和企業積極申報上級項目,對于批準建設的項目,按規定給予配套。三是優化科技創新載體實施管理。對重大創新創業載體,定期開展建設情況調研、督查與專題會議;對企業載體項目,按照規定實施中期自查與主管部門審核檢查。
盡管科技創新載體的承載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支撐作用日益顯現,但是與企業創新、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相比,張家港市科技創新載體的資源配置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建設格局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服務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張家港市將在提升已有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水平的基礎上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提高數量向提升質量效益轉變。更加注重創業載體內的企業入駐孵化率、在孵企業產業化實現率和企業研發機構內的知識產權產出率、科技項目承擔率。二是從全面推進向重點突破轉變。更加注重打造一批顯示度大的創新創業載體和有特色亮點的企業研發機構,尋求在某些產業節點上的重點突破。三是從載體項目培育申報向載體項目管理服務轉變。更加注重對建成的各類創新平臺的績效考核管理,同時加快建設重點產業領域的共性技術支撐服務平臺。具體將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圍繞區域發展需要,加快推進創新型園區建設按照江蘇省創新型縣(市、區)建設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在籌建省級高新區方面,加快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準備工作,力爭2014年獲批建設張家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方面,到2015年建成5家特色產業基地;在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方面,到2015年,實現全市鎮區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全覆蓋,創新創業載體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圍繞人才團隊引進,加快推進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圍繞服務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需求,加快十大科技載體和八大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步伐,做強承載功能,全力提升載體產出水平。加強全市科技載體建設定期會商,及時跟蹤載體建設進度,及時解決存在問題。同時,切實強化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的發展方向定位、專業管理團隊建設、專有孵化與轉化場地配套和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機構等孵化功能建設,進一步營造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提高載體管理水平和創業孵化能力。到2015年,全市科技創新載體集聚博士突破1000人,張家港市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突破400個,江蘇省“雙創”人才和蘇州“姑蘇領軍”人才150名,自主培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5名。圍繞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圍繞全市行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在平臺項目申報、研發人才引進、政策支持方面實施集成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建好高水平研發載體。重點建設富瑞特裝總部研究院、分布式能源研究院,飛翔新材料、海陸重工、愛康低碳技術、駿馬橡膠骨架、長順高分子材料、華盛能源、沙鋼、永鋼鋼鐵研究院等十大企業研發平臺,努力將其培育為對行業技術水平提升有明顯支撐作用的領軍型研發機構,力爭在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上實現歷史性突破。到2015年,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達到32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
本文作者:杜文獻吳彥剛工作單位:張家港市科技局
- 上一篇:芻議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辦法
- 下一篇:當前工商管理的功能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