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體系研究

時間:2022-05-14 02:39:47

導語: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體系研究

摘要:對英國科技創新技術轉移體系進行分析,總結其特點和成功要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國內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不足之處,提出優化科技創新績效評估、強化產學研合作、技術轉移體系的建立與營運等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影響因素;政策建議

1英國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體系的主要特點

(1)政府重視科研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平臺的投資建設。英國政府根據技術發展需求,大力投資建設一流實驗室、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和技術轉移中心等科研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平臺。目前全英國共有60多家科技園,這些科技園的建設資金大部分來源于政府資金。例如Daresbury國家科技園就是STFC(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委員會)規劃,由STFC、當地政府和一家房地產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近年來,英國政府也開始通過英國研究伙伴投資基金籌集資金,用于建設大型科研設施項目,如斯蒂夫尼奇的生物科學催化器,該孵化器是由葛蘭素史克公司、Welcom慈善組織、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建設,形成了從技術孵化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服務。(2)政府逐步重視技術成果轉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英國政府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因此大學研究機構更傾向于賣技術許可,而輕視技術成果產業化。八十年代末政府開始重視技術產出問題,在政府引導下,各大學研究機構也逐漸重視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很多大學成立了技術轉移機構和孵化器,如曼徹斯特大學的UMI3就是為了支持大學生創業以及服務當地中小企業而設立的專門機構,可為曼徹斯特大學技術外溢孵化項目和中小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法律、人力資源和管理、孵化場地等服務。(3)政府注重聯合各方力量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一是設立國有政策性銀行,聯合社會各界資本成立各種支持企業創新的天使風投計劃。二是發揮非政府團體的作用,促進政府、學校、企業界間合作創新發展。如英國科技園區協會(UKSPA)就是以科技咨詢、質量提升和公共服務作為三大活動內容,幫助會員園區協同創新,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水平。三是注重創新文化宣傳,提升社會創新意識。比如大英圖書館的商業和知識產權中心通過網絡直播和網絡對話方式開展一對一的創業咨詢等。(4)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良好公信力的創新創業服務和技術轉移體系。英國現有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無論是政府或大學為主投資的,還是多元化資本共同建設的,都是以促進先進技術與經濟發展為己任,體現了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公益性管理理念,因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比如位于倫敦商業設計中心的“創新英國知識轉移網絡”由政府全額資助,是一家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機構。該機構共有180多名員工,大部分是創新領域各專業的專家。其主要業務是協助政府宣傳科技政策、組織項目申報;幫助科技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尋找對接高新技術,提升企業競爭力;幫助企業解決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法律、知識產權、資本融資等問題。

2國內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不足之處

近些年來,國內各級政府出臺了多個科技創新政策及實施辦法,但是政策落實效果差強人意,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1)對科研機構的管理定位不清晰。全國性的科研事業單位轉制或分類改革近20年,改革不徹底的現象和影響仍然存在[1]。一是改制后仍然劃定為事業單位的科研院所(含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政府或主管部門定位其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不支持搞研究成果產業化,科研成果的商業性轉讓又因各種監管機制而無法實現有效轉移[2],使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得不到合理回報,最終影響科研成果的落地產業化;二是已經轉制為生產經營性企業且移交給國資委管理的科研院所,由于國資系統要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因此,對歸屬管理的轉制科研院所側重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實施經營性企業目標考核,制約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動和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3],同時國資系統履行國有資產流失監管職責[4],對于科研成果的市場化運營制定了諸多監管追責規定,從而錯失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良機。(2)科研機構對于科技工作者“兼職”問題,雖有政策,但是考慮到人才隊伍穩定和單位的權益等問題,不但政策難以落實或者落實不到位,反而加強“雙嚴”(嚴管、嚴限)管理,阻礙了科技人員的潛能發揮。(3)科研機構對于職務發明等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簡單低效,側重“一次性獎勵”[5],缺乏長效激勵機制,特別是對于科技成果的孵化產業化重視不夠或者對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設置了許多前提限制[6],以致部分科研成果無法實現孵化產業化,科研人員對于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積極性不高,滿足于在實驗室搞研究,既浪費科技資源,也可能導致科研人員的思維僵化,研究與市場脫節。(4)政府管理部門的多頭管理和交叉管理[7],容易造成政策執行偏差,甚至產生矛盾,不利于科技的跨界協同創新,也會降低政府對科技創新的管理績效。例如,國家和地方政府都相繼出臺了“雙創”系列政策[8],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或系統都會制定實施辦法,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但是國資系統對國有物業資產租賃的公開招拍掛等監管措施,卻與“雙創”政策存在沖突,從而限制了國有物業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產業園等科技創新與孵化平臺,既影響了國有物業增值空間,也無助于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建立。

3關于科技創新和科技轉移孵化方面的思考與建議

(1)發揮政府對科技創新資源的總體布局和整體配置作用,發揮政府科技部門在科技發展規劃和科技政策的戰略導向作用。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和創新環境的營造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及其科技部門在科技發展戰略布局、科技政策戰略導向和科技資源分配中的主導作用,重點建設具有導向性的科技基礎設施和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也可以通過政府+多元化合作的共建模式,綜合區域平衡發展問題,通過混改,將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直接導入到省內各地的骨干企業,加速產業化,做大做強,打造國際品牌。(2)優化科技創新績效評估,提升科技政策實效性。政府各層面都會出臺科技創新政策,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工作指明方向,但是由于政策時效性偏短,變化較大較快,政策執行松緊標準不統一,績效評估體系不健全,從而導致政策實施績效達不到目標,甚至出現不同政府部門的政策方向相互沖抵現象,因此,需要調整、優化、細化科技政策,豐富科技創新考評手段,加強科技創新體系的協調機制,保證科技政策實操性,做到“落地有聲”,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產出比。(3)強化產學研合作,確保科技成果的有效落地孵化。產學研合作既是推動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實現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可以調動產學研創新資源,增強創新能力,促進協同發展,可以推動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成果孵化,規避科研與市場脫節風險,也可以解決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問題。產學研包括聯合科技攻關、聯合培養人才、共建研究中心或實驗室、共建專業化眾創空間或孵化器或產業園、設立合作專項基金、合作成立實體公司等合作模式,并由政府提供政策和引入社會資本共同打造包括技術服務、技術轉移和技術評估等內容的集“產學研政資”五位一體的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助力中小科技企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科技進步。(4)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體系的建立與營運。近些年,廣東省在創新創業孵化和技術轉移等創新服務領域相繼成立了許多專業服務機構,但是服務機構的數量、質量和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公共服務機構的培育培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開展創新服務,撬動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科技創新。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背景下的公益性公共服務機構,提高政府戰略意圖和科技創新政策的執行力。二是重視培育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責任意識,實現實施效果最大化。例如:推動高校成立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機構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服務水平;鼓勵不同區域的重點骨干企業牽頭成立行業技術聯盟,助力行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選擇規模較大的實力較強的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孵化器、“雙創”示范基地和產業園成立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提高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營運效率。三是要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專業化能力建設,探索長效激勵機制,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5)統一認識,協調政府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效率,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一是保持科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調動全社會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確保科技創新群體能夠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二是鼓勵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利用閑置物業開展眾創空間、孵化器營運,且完善國有企業孵化器園區場地租賃管理辦法,以區別于單純的物業出租,解決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國有企業孵化器園區物業經營監管帶來的各種制約性影響,比如對于已經獲得“眾創空間”、“孵化器”、“雙創新示范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資質的公有物業,取消物業公開招拍掛等硬性政策要求,而是允許這些公有性質的科技園區對于入駐企業實行差別化管理,對孵化企業給予場地租金和檢測實驗等服務平臺的使用優惠政策,而對非孵化企業實行高于市場價的租金標準等等。三是完善職務發明等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給予科研人員運營知識產權的自由權,制定階梯式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機制,讓科研人員在孵化的技術項目中擁有合理的公司股權,確保他們的財產權,甚至放開大學教師在外兼職開辦創業公司,落實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兼職創業政策,激活科研人員創新動力,推動技術轉移,讓科技成果真正快速落地產業化。四是多層次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包括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雙創”知識普及教育,在重點高職院校建立“雙創”示范基地,為有潛力且意向自主創業的學生提供專業性的輔導平臺,縮短技術與市場的銜接周期,降低創業成本和風險,提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成功率。

4結語

總之,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既要發揮政府的政策導向和資源配置主導作用,也要有效調動社會資源,采取多種模式,搭建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培育科技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為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作者:何劍華 耿 燕 容 晶 單位:1.廣東省機械研究所 2.廣東省科技合作研究促進中心 3.中山市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