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氣象科普宣傳探討

時間:2022-09-22 09:38:59

導語:縣級氣象科普宣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級氣象科普宣傳探討

摘要:本文從縣級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的實際出發,探討存在宣傳頻率較低,實際效果有限,內容缺乏針對性,宣傳的對象較為片面,氣象科普工作者的整體素質不高以及對現有資源缺乏整合等的問題,進而提出諸如抓住天氣時機有效傳播,創新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氣象科普的針對性,充分發揮氣象協理員的作用,組建高水平的氣象科普宣傳隊伍,合理整合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縣級科普基地等建議,旨在尋求縣級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促進科普宣傳工作的有序化、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縣級;氣象科普;現狀;建議

1緒論

氣象科普宣傳是公共氣象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社會大眾了解氣象知識的重要途徑。氣象科普有助于公眾在接受到氣象信息后,更好的理解并指導生產生活,達到科學防災減災的目的。因此,加強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縣級氣象科普工作的服務群體更廣泛,服務需求更復雜多樣,尤其是基層農村群體等對于災害的防御體系相對薄弱,防災避險的知識相對缺乏,生產生活受氣象因素制約影響較大,所以縣級氣象科普工作更需注重實效。

2縣級氣象科普的現狀

2.1主要方式。目前縣級氣象部門主要通過重要時間節點,如“3.5”學雷鋒日、“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等開展科普活動。其中“3.23”世界氣象日是氣象部門主辦,其他紀念日的活動由地方政府統一安排,氣象部門配合。科普形式主要有廣場展出展板、發放宣傳手冊和小紀念品,“氣象科普進校園”,學生參觀學習,科普工作者應邀進學校、社區等開展專題講座,通過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等。科普內容主要有三類,一是氣象基礎知識的普及,提高以學生為主的人群對氣象的認知;二是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三是對氣象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公眾知法、遵法、守法的意識。2.2存在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氣象事業的發展,近幾年縣級氣象科普工作也在發展,如對互聯網+的應用,增強了氣象科普的時效性和互動性,但也暴露出諸多不利于氣象科普宣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一是宣傳頻率較低。由于縣級氣象部門人員有限,科普宣傳的時間大多僅限于幾個重要節日,缺乏系統的科普宣傳計劃和體系,凸顯出被動宣傳、應付任務等問題;二是宣傳的實際效果有限。外出宣傳時,大多是擺展臺,互動性不高,宣傳材料大多是宣傳手冊,社會大眾經常是隨便看幾眼就扔了,達不到宣傳的效果;三是宣傳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宣傳內容照搬照抄,常年一成不變,沒有針對不同受眾群體做變動,不貼近當地的生產生活;四是宣傳的對象較為片面。目前針對學生的宣傳較多,對其他群體特別是偏遠農村的宣傳力度不夠;五是縣級的氣象科普工作者的整體素質不高。縣級氣象部門基本上都沒有專職的科普人員,且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嚴重影響科普宣傳的質量;六是對現有資源缺乏整合。當今是新媒體的時代,過分依賴于網絡平臺而忽視了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3加強縣級氣象科普工作的建議

3.1抓住天氣時機,有效傳播氣象科普知識。根據不同的季節以及近期的社會關注度,做專題科普。如2019年春節期間的雪,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發表的“北京1毫米降雪何以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滿足了公眾的好奇心的同時,很好的做了一次氣象知識的科普。這種不定期的宣傳打破了傳統僅在重要節日宣傳的模式,增強了主動性,值得借鑒。3.2創新宣傳內容和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科普宣傳活動。氣象科普內容應注重氣象知識的應用性,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多發氣象災害及其規律,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向群眾展示“知行合一”的案例和操作方法;可以用親身體驗等方式引導公眾參與并掌握防災抗災知識。設計與氣象知識有關的小游戲,以游戲方式讓受眾接受科普教育,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加強與其他行業其他部門的合作,共同開展相關活動,增大宣傳范圍和力度。3.3適應不同受眾,增強氣象科普的針對性。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開展氣象科普。面向未成年人的氣象科普要展示氣象科學的“趣味性、奇特性”,滿足其興趣和探索需求;面向城鎮居民的氣象科普應以日常生活需要,滿足其出行、健康的需求。面向農民朋友的氣象科普應注重與農業生產相關,滿足其安排生產生活的需求。3.4充分發揮氣象協理員的作用,切實做好農村氣象科普工作。氣象科普宣傳,只有深入了農村,才到實處。縣級氣象部門人員有限,氣象科普下鄉不可能做到經常性的親力親為,因此可以定期開展氣象協理員培訓,同時讓他們及時收集反饋農民的需求,借助他們的力量更好的服務廣大農民群眾。3.5加強合作交流,組建高水平的氣象科普宣傳隊伍加強縣與縣之間的合作,組建氣象科普團隊,上級部門組織相關培訓,提高縣級科普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同時加強與外地市氣象部門和外單位交流,學習借鑒其優秀經驗和做法,助力氣象科普工作發展。3.6合理整合利用各類媒體資源,擴大宣傳范圍和影響力。合理利用新媒體方便、快捷、及時、可互動的優點,結合用戶的閱讀習慣編排推送信息,讓氣象融入公眾生活。同時加強與當地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合作,制作專題節目,增強氣象科普的社會影響力。3.7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縣級科普基地氣象科普宣傳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在本地區建立科普基地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需適當增加資金投入,以支持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

參考文獻:

[1]湯紅兵.地方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6第四屆氣象科普論壇[C].2011.

[2]王志宇.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的現狀與改進建議.科技探索與應用,2015,05:278-279.

[3]張郁,張思瑤,高桐,等.市級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探索.農業氣象,2017,06(34):74.

[4]張敏.關于基層氣象科普的一些思考[A].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22第七屆全國氣象科普論壇暨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7.

[5]黃華,謝輝鈺,劉美,等.縣級氣象科普創新體系建設經驗與思考.農技服務,2017,06(34):5-6.

[6]陳建軍,王劍林,韓湘云.淺析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應用———以微博、微信為例.科技與創新,2017,20:33-35.

作者:周琦 李一鳴 翟雪飛 單位:通州區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