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對策

時間:2022-08-04 09:37:28

導語:網絡輿情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輿情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對策

[摘要]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大學生中的擴散呈現輿情信源的模糊性與焦點的集中性、輿情主體的隨意性與判斷的偏差性、輿情生成的迅捷性與傳導的規模性等特點。以情緒ABC理論為指導,辯證看待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雙重影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工作,要立體化推進硬約束與軟引導,常態化推進輿情監測與輿情研判,全方位加強媒介素養教育與情感引導。

[關鍵詞]情緒ABC理論;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大學生價值觀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成為教育網絡輿情的重要發源地?!兜?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高達57.1%,其中10—19、20—29、30—39歲年齡段網民的占比分別為17.8%、20.5%、18.8%。大學生作為互聯網運用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善于、樂于通過網絡平臺發表有關教育熱點事件的意見、觀點和態度。教育網絡輿情事件的不斷涌現,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價值觀養成。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著名的情緒ABC理論可知,就教育網絡輿情場域中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因素而言,引發大學生情緒和行為C的直接原因不是作為誘發性因素的教育熱點事件A,而是大學生對誘發性教育熱點事件A形成自我認知后產生的信念B。因此,必須深入分析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及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雙重影響,辯證地探索價值觀引導的有效對策

一、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在

大學生中的傳播特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受到互聯網的廣泛影響,大學生善于通過網絡查找資料、閱讀新聞、開展社交、暢玩游戲等,也樂于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對教育熱點事件的觀點。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民生屬性、大學生對互聯網的高頻使用,共同促成了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呈現出輿情信源的模糊性與焦點的集中性、輿情主體的隨意性與判斷的偏差性、輿情生成的迅捷性與傳導的規模性等特點。

(一)輿情信源的模糊性與焦點的集中性

網絡的虛擬性使教育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的“發起人”通過匿名或者網絡虛擬號等方式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減輕了教育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發起者的心理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誘使教育熱點事件在互聯網上集中爆發、高頻爆發,促使人們借助網絡表達和傳播自己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立場、觀點、情緒等。2020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規定禁止外賣進入校園先是引發部分爭議,后因外賣員被抬出校園一事輿情持續發酵,學生、商家、外賣員等多方意見在互聯網上交織形成復雜輿論場。商家為表示抗議,還聯合各商家在校門口免費送2000份外賣,相關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依托清博大數據輿情系統設置關鍵詞對2018年、2019年、2020年的教育熱點事件進行輿情數據抓取后發現,與大學生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校園管理類、維權訴求類和師德師風類輿情最為集中,這三類教育熱點事件約占2020年事件型輿情總數的49%,與2019年的占比47%不相上下,略低于2018年的占比53.0%。[1]

(二)輿情主體的隨意性與判斷的偏差性

大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情感情緒細膩且易波動,容易因小事沖動。集開放性、交互性、隱匿性等特點于一身的互聯網,雖然能使大學生大膽地表達內心的真實觀點,反映他們的真實情感,但是也會誘使大學生不顧后果不客觀的言論,隨意發泄情緒。大學生甄別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偏弱,容易受負面事件輿情的錯誤引導。大學生忽略教育輿情熱點事件真相而隨意表態會加大教育網絡輿情問題解決的難度。2020年11月,清華大學美院一名女學生稱學弟騷擾自己,并將學弟身份信息公開至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欲讓其“社會性死亡”。在查證前整個學校的熱議使該學弟承受了莫大的非議和巨大的壓力,經核查監控后發現是場誤會,事件反轉后,部分網民又轉而對清華美院的這名女學生進行議論,甚至演化成網絡暴力,對女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三)輿情生成的迅捷性與傳導的規模性

教育事件是容易引起大學生關注的社會性事件,教育事件一旦成為輿情熱點,就會迅速傳播,造成極大影響。大學生同輩群體的高交互性,使大學生的情緒容易被帶動,相互之間也容易產生共鳴。當大學生對同一類教育事件“深有同感”時,相互之間便會主動關注、自發點贊、留言支持甚至頻繁轉發。全校性特別是全國性的交互式傳播,不僅能使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波及范圍在短時間內由小變大,而且能使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影響力在短時間內由大變強,在社會上產生轟動效應和強力沖擊。2019年2月,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一經曝出,就引發了廣泛討論、迅速發酵,成為“娛樂圈”“學術圈”和廣大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究其原因,該事件擊中了廣大學子乃至公眾關切的學術評價制度是否合理、教育公平如何打破“明星特權”等問題。受此事影響,教育部將監督查處學術不端行為列為2019年高等教育工作重點,大幅度提高學位論文學術規范的審查標準。

二、教育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對

大學生價值觀的雙重影響在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發酵過程中大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但是因為社會閱歷有限,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化立場看似有理實則難以服眾。大學生是易受影響和煽動的群體,存在判斷輕率、行為盲從的現象。由于高校網絡全覆蓋、大學生手機普及率高,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也越來越容易受到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影響,因此,準確把握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客觀分析教育網絡輿情生態中價值觀引導存在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應對。

(一)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互聯網拓寬了大學生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的渠道,打破了大學生認知空間的局限性,為大學生思想的進步和行為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渠道。一方面,高校通過網絡廣泛宣傳優秀大學生事跡,能有效展現新時代青年的風采,為大學生成長提供優秀榜樣,助力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2020年10月,哈爾濱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的大二學生高艷敏在地鐵上用自己的專業技術跪地救人,相關視頻被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一度登上熱搜榜。高艷敏的救人之舉感動激勵了眾多網友,有網友評論說:“作為同專業的學生為這個學姐點贊,值得學習?!绷硪环矫妫髮W生在網絡空間中公開表達建議和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督促不合理教育現象的解決。例如,大學生因對某校學生食堂伙食不滿,合理借助網絡引起全校師生的關注,產生輿論壓力,形成輿論監督,能促使食堂伙食質量的提升。

(二)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做“網絡意見領袖”,多元、多樣、多變的教育網絡輿情中往往夾雜著片面、偏激甚至錯誤的意見。一些受經濟利益驅使的自媒體又會不自覺地放任部分負面輿論的擴散,負面輿論生態的衍生不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大學生自身的價值觀還不夠健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易受負面輿論的煽動、誘導而產生失范行為。從前面提及的“清華學姐誤告學弟”事件中就不難發現,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與思想觀念的進步,以“清華學姐”為代表的部分網民已能根據網民心理,將輿論作為“維權武器”;另一方面,不明真相的大學生易受片面之詞的左右,產生群體極化現象,甚至演化成網絡暴力。清華大學在回應此事時指出“網上大多數信息是營銷號炒作出來的”,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并印證了營銷號的逐利行為擴大了負面影響范圍。

三、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下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策略

當前,教育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傳播呈現出全媒體上陣、立體化呈現的特性,大學生作為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的行為也呈現多元性、復雜性和嬗變性的特點。高校應積極利用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產生的積極影響,有效應對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產生的消極影響,只有多角度提出引導策略,才能有效引領大學生自覺求真求善。

(一)立體化推進“硬約束”與“軟引導”

高校的教育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普遍存在重輿情發酵過程監測、輕輿論引導制度建立的問題,以致缺乏行之有效的應對之法。為了在所謂“黃金4小時”內快速解決教育突發事件,大多會倉促采用“刪”“堵”等簡單粗暴的辦法,顯然是“治標不治本”。大學生思想開放而多元,具有很強的民主意識,非常反感強硬的刪堵措施。高校僅僅采用“硬堵”和“說教”的方法,忽略“以學生為本”的溝通方式,會大大降低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影響下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的實效性。沒有經過驗證但能博人眼球的不實教育事件信息,本來就容易在互聯網空間傳播。一些大學生為了宣泄心中不滿會借機肆意擴散不實的教育事件信息,加劇教育熱點網絡輿情危機的發酵。因此,有必要從制度層面建立健全針對不良信息者的懲罰機制,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硬約束”,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惡意信息的后果。軟硬兼施才能達到恩威并濟的效果,除“硬約束”之外,還應有疏導式的“軟引導”。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反映了大學生群體的利益訴求、情感訴求,如果只是“堵”,必然導致輿情頻發。高??梢耘嘤恢I化的輿情隊伍,有意識地培養主導“麥克風”的主角,建立教育網絡輿情引導的窗口陣地,幫助大學生了解教育網絡輿情真相,擴大正面宣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常態化推進輿情監測與輿情研判

以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為載體的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覆蓋面廣、傳播層級深、影響力強,監測難度和研判難度也大。積極實施正確的輿情研判,有利于提早發現苗頭、及時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和意圖。一些高校由于沒有專職輿情隊伍對教育突發事件背后的輿情衍生機理、深層利益糾葛進行深度分析,常常只能做常規的輿情發現和應對工作,大大降低了對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研判的精準度。一旦教育熱點事件發生緣由的研判失誤,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引導就會失策,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發酵就會失控,進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后果。因此,高校要重視網絡輿情、網絡安全等相關理論的學習,深入認識教育網絡輿情發展規律和網上信息傳播規律,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常態化監測研判機制,設立預警體系,制訂預警指標,及時主動研判回應大學生群體的利益訴求,避免在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發生時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建立健全教育網絡輿情監測研判機制,一要按時間周期進行輿情統計,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預測輿情事件可能發生的時間點,提早預防;二要緊扣輿情傳播媒體的主要特征,穿過教育熱點事件背后的真真假假,透過輿情背后的觀點交鋒,總結輿情發酵關鍵節點的階段性特征;三要堅持數據分析與經驗借鑒并重,借鑒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處理流程,綜合考慮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監測數據和預判技巧,科學預判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發生發展的態勢和規律。

(三)全方位加強媒介素養教育與情感引導

由于大學生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媒介素養培訓,缺乏鑒別網絡信息、有效抵御不良觀點的能力,易受各種輿論的影響,導致輿情認知產生偏差,無形中扭曲了價值觀的形成。情緒導向性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特點,引發教育網絡輿情事件的一個重要誘因就是情緒,大學生群體對教育網絡事件的判斷常?;谇楦袃A向而非事實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對不同的教育輿情事件以及不同表現形式下的同一教育輿情事件會產生明顯的情感差異。圖文并茂和事發現場視頻兼有的教育輿情事件比僅有網絡文本描繪的教育輿情事件更能激起大學生的情感烈度,情感的強弱差異對教育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傳播廣度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大學生關注、轉發某一個教育輿情事件,很多時候并沒有從理性層面認真思考某一個事件行為的正確性和正當性,而僅僅是因為在情感上愿意支持某一個事件。輿情操盤者會利用大學生的情感偏向制造情感氛圍,誘導大學生的情緒化表達、非理性訴求。[2]因此,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情感特點,有效進行情感引導和情緒感召,教會大學生如何科學辨別、屏蔽負面教育輿情事件,有助于及時疏導其負面情緒,有效應對教育網絡輿情危機,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網絡輿情生態。

參考文獻:

[1]唐亞陽.中國教育網絡輿情發展報告(2018)[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7.

[2]楊果,唐亞陽.移動互聯網輿情育人價值的實現邏輯與提升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16(2):95-98.

作者:楊果 陳詩師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