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輿情傳播與引導原則

時間:2022-08-04 09:41:43

導語:高校網絡輿情傳播與引導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網絡輿情傳播與引導原則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聯網+”在為大學生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上各種輿情傳播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挑戰。大學生群體網絡關注度和參與度高,思想極易受到網絡輿情影響,高校應重視網絡輿情的傳播引導,提升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和管理水平,為和諧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精神動力和網絡輿情支持。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輿情

高校網絡輿情是社會輿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主要是指通過在網絡新聞、微博、論壇、博客、APP客戶端等網絡媒體上發表評論、觀點的方式向公眾傳播社會輿論[1]。近年來,網絡輿情對生活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影響與日俱增,使得網絡安全問題再一次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互聯網是高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不同國家、不同宗教,出于某種目的,借助網絡平臺肆意散播不實信息和偏激觀點,希望通過價值理念的滲透,達到同化和分化大學生的目的。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改善并創新網絡輿情的傳播和引導機制,牢牢把握住網絡輿論陣地,確保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一、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現狀

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2]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輿論工作,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高校對于網絡輿情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輿情工作實驗室,并建立網絡輿情引導員隊伍。但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門檻低、監管難度大等因素,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1大學生自我分辨能力較差

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群體之一,更加關注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與自身相關的教育政策、就業信息、時政新聞、敏感事件等內容。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是一個開放、自由,可以任其暢所欲言的公眾平臺。相對于封閉的校園生活來講,網絡世界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他們對網絡輿情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就更高。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方面接觸社會較少,處事不成熟,對待問題缺乏辨別能力;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關注。因此,在瀏覽信息時,很多學生會在網絡評論中發表自己對待問題的態度、看法,部分同學被他人誤導或煽動,有時會有言辭不當或盲目跟風的情況,如果處理不當,便會引起相關部門或社會大眾的關注,進而上升為網絡輿情事件。網絡輿情事件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會上升為學生抗議、游行、罷餐、罷課等惡性群體性事件[3]。

1.2網絡輿情監管體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網絡輿情監管的任務主要是宣傳部主管和輔導員協助,缺乏專職、專業、有經驗的輿情監管員,更缺乏經費和硬件支撐。而且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快,很多高校沒有建立輿情預警機制,不能及時掌握輿情信息,更不能及時制定可行有效的處理方案。一些高校更是在網絡輿情發生之后才意識到,并引起關注和介入引導,引導時也只會簡單按照學校領導要求處理問題,對網絡輿情傳播的監控不及時,引導不到位,常常會弱化網絡輿情處理的效果。而且,目前高校網絡輿情的分析處理機制也不夠成熟,即便是對已經發生過的網絡輿情事件,也沒有進行分析和經驗總結,導致學校在網絡輿情監管方面非常被動,問題層出不窮,工作效率低下,監管效果不明顯。

1.3教師引導作用發揮的不明顯

網絡輿情應該以教師平時的正面引導為主,但網絡輿情是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才被高校關注的,很多高校教師接受新鮮事物不及時,網絡敏感度低,對網絡輿情并沒有過多的重視和深入的研究,錯失了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的良機。尤其是一些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卻將目光集中在書本,教育內容與時代脫節,沒有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將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能力,對網絡輿情重視程度不夠,引導效果不明顯。

二、高校網絡輿情傳播與引導應堅持的原則

目前,互聯網基本已經完全覆蓋高校校園,大學生上網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他們在網絡上暢所欲言,很容易形成網絡輿情,并迅速蔓延[4]。高校必須牢牢掌握網絡平臺的主動權,在管控網絡輿情傳播與引導的過程中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2.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從信息的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的傳播者[5]。他們通過網絡傳達訴求,發泄不滿,提出建議,學校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都通過網絡輿論呈現出來。高校在對網絡輿情監管時不能一味的放任自流,也不能為了平息輿情采取極端的方式去處理,而是需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意見,找到輿情發生的源頭,合理溝通,不回避、不推諉、不避重就輕,妥善處理和解決問題,避免輿情的影響在校園內繼續擴大化。

2.2堅持主動引導的原則

在處理問題時,部分高校會采取回避、遮掩的態度,甚至用謊言欺瞞學生。學生們好奇事件真相,在網絡上爭相猜測,導致輿情發生,學校網絡監管部門陷入被動。因此,高校必須牢牢把握網絡輿情的主動權,對能夠預測到的網絡輿情,及時準確權威信息,做好防范工作,避免有人在網絡上引導輿論、惡意造謠。對于未能預測到的網絡輿情,也要在第一時間通過官方網站做出積極回應,爭取學生們的信任,在尊重學生們的知情權的同時,避免網絡輿情繼續蔓延。

2.3堅持依法治理原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互聯網的治理和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推動網絡平臺的有效治理,保證網絡輿論的正確導向。網絡平臺不是“法外之地”,網絡上的言論自由也不代表沒有邊界的惡意造謠,攻擊或誣陷他人,甚至危險國家利益和社會安全,網絡世界同樣需要法律來規范和維護[6]。高校在網絡輿情治理時要堅持依法治網的原則,保證學生們在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尊重其知情權、監督權、言論自由權的同時,又要通過校園網站開展普法宣傳,提升學生的守法意識,并與網監部門配合,共同嚴厲打擊校園網絡中的違法犯罪活動,防止因為網絡輿情而產生的校園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正確引導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對策思路

3.1健全網絡輿情工作體系

網絡輿情對于高校日常工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想要掌握好網絡意識形態主陣地,高校必須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專門管理網絡輿情的部門和專業的網絡輿情工作隊伍。工作隊伍當從學校管理人員、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網絡技術人員中選拔組成,保證網絡輿情監管部門能夠從學校管理層面、技術層面、思想疏導層面共同入手,做好輿情引導工作。同時建立專門網站、公眾號或論壇,用于學生關注的學校新聞和社會熱點問題,也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表達的平臺。有關部門要強化陣地意識,在對平臺進行監管時,一方面要及時回應平臺留言,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平臺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提升政治素養,樹立正確思想觀念,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輿情把關工作,對平臺出現的一些虛假信息、惡意造謠等情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避免輿情擴大化。

3.2完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輿情預警是指在重大事件發生后,根據經驗分析網絡輿情發生的潛在性和可能性,并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避免網絡輿情進一步擴散。網絡輿情從出現到傳播的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校方就會陷入到被動的局面,因此,完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是做好網絡輿情工作的首要任務。一方面,校方應建立一套網絡信息收集和匯總機制,培養專業人才和升級監控設備,安排值班人員輪流值守,通過接觸學生、監看網站、觀察搜索引擎等方式,分析學生思想動態,及時發現輿情苗頭,防止輿情發生。另一方面,根據輿情等級制定輿情應急預案,一旦輿情發生,能夠確保其在可控范圍內。根據預案,第一時間對輿情進行處理,先發制人,避免陷入被動。

3.3做好網絡輿情應急管理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網絡輿情監管部門應當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加強與政府、社會媒體之間的聯系,積累經驗,預防突發性網絡輿情的發生。網絡輿情發生時,學校應及時信息說明情況,在校內穩定學生情緒,在校外及時與社會媒體溝通,避免損害學校聲譽。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時候,要注意溝通技巧,正面疏導學生情緒,避免矛盾激化。對待學生有疑異的問題,在不涉及機密的情況下,盡量公開透明化,不能一味以強硬手段管制、刪貼、屏蔽等,激化學生逆反情緒,造成不良后果。

3.4建立網絡輿情事后引導機制

在網絡輿情漸漸穩定后,高校輿情監管部門仍要提高警惕,降低輿情帶來的后續影響。待輿情完全平息后,有關部門要對輿情進行反思和總結,分析輿情發生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輿情再次發生。同時也要穩定學生情緒,對學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危機意識,引導學生不盲目轉發和跟帖,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為了減少網絡輿情的發生,高校還應該主動創建網絡平臺,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氛圍。

四、結束語

互聯網作為輿論傳播的主陣地、輿論斗爭的最前沿,在意識形態傳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在日常管理和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網絡輿情的傳播與引導作為常規工作,積極進行主流價值觀念輸出,搶占互聯網價值引領的高地[7]。

參考文獻

[1]王政.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20.

[2]引領網信事業發展的思想指南——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N].人民日報,2018-11-06.

[3]陶建杰,李彤.校園媒體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優勢與實施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7(01).

[4]梁世,正陳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探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0,17(18).

[5]李中原.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動態監測路徑與防控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19,39(08).

[6]吳杰.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02).

[7]李佐紅:加強和改進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J/OL].新華網,2020-6-15.

作者:于杰 曹宏偉 劉楠楠 于淼 劉冰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