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通信技術研究
時間:2022-08-05 02:41:30
導語:水下通信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水下通信已經覆蓋民用、軍事多個領域,水下通信一直是人們所主攻的技術方向。本文對水下通信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重點總結和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水下通信方式,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水下通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水下通信是指水下雙方的通信,或者水上與水下的通信,水通常指海水、湖泊水、河水等自然水域。目前水下通信技術的研究主要包括兩類:水下有線通信技術和水下無線通信技術,具體如下。
1水下有線通信技術
1.1水下線纜通信技術。水下線纜通信是在水下鋪設線纜,形成通信雙方高可靠高穩定高帶寬通信鏈路。但該技術也有明顯的缺陷,就是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高,同時需要線纜具有高水密性,并且惡劣海洋環境容易導致線纜漏電情況的發生,在鋪設、維護和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1.2水下電力載波通信技術。水下電力載波通信利用的是低壓電力線,不需要專門鋪設線纜,它采用調制技術,對用戶數據進行調制,將承載用戶數據的高頻加載于電流上,通過電力線進行數據傳輸,可大大降低成本。但其將通信信號耦合至電力線時,會存在耦合損耗,導致信號衰減,而且為了擴大傳輸距離,必須使用中繼器,同樣需要人工成本,并且必須保證其在水下相當長時間正常穩定工作。
2水下無線通信技術
2.1水下電磁波通信技術。水下電磁波通信主要是使用電磁波的甚低頻VLF、超低頻SLF和極低頻ELF三個低頻波段進行通信,其通信過程與陸地電磁波通信類似,都是利用無線電磁波收發機進行雙向通信,區別在于前者是水下,后者是水上。由于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并且具有強穿透性,因此無線電磁波收發機具有抗干擾,在近距離條件下能達到較高的通信質量和容量的優勢。但是無線電磁波收發機本身功率大,成本高,天線尺寸大,體積大,并且傳播路徑損耗嚴重,信道不穩定。2.2水下光通信技術。水下光通信包括水下可見光通信、水下不可見光通信,是以光波作為信息載體,通常發射端采用編碼芯片對通信信號進行編碼處理后,傳送至發光光源,發光光源將收到的信號轉換為光信號,光信號經過匯聚后發送到水下信道;光信號通過水下信道到達接收端,接收端將入射的光信號匯聚到光電二極管探測器上,光電二極管探測器將收到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并對電信號進行濾波放大等處理,再由解碼芯片進行解碼,從而恢復出原始數據。研究表示,在海水中,藍綠光的衰減比其他光波的衰減要小得多,藍綠光在海水中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因此發射端的光源模塊宜采用藍綠色高光LED或者藍綠色激光。水下光通信收發端系統體積小、成本低、功耗低、帶寬大速率高、設計簡單,但是同時這種技術受水下環境干擾嚴重,使得水下光通信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2.3水下聲通信技術。水下聲通信是利用聲波在水里傳播實現通信。水下聲通信是目前水下遠距離傳播信息最常用的方式,帶寬在50kHz內的聲波在水中的衰減系數為10-4~10-2dB/m,只要合理選擇水中傳播的聲信號工作頻段,既可避開水介質中的環境噪聲,又可減小聲信號在水介質中的傳播衰減,以較小的發射電功率獲得較遠的通信聯絡距離。水下聲通信的工作原理是承載文字、語音、圖像等信息的電信號轉換為聲信號,聲信號通過水這一介質,將信息傳遞到接收端,這時聲信號又轉換為電信號,從而將信息變成文字、聲音及圖片,可以傳輸很長的距離。但還存在著傳輸速率低、帶寬有限;容易受水質、水溫、水壓和水下噪聲的影響,形成多路徑干擾信號和盲區等缺陷。2.4水下磁場通信技術。水下磁場通信使用磁場作為傳播方式,一般包括多個設置在水下的磁感應無線傳感節點,每個所述磁感應無線傳感節點包括收發天線,用于實現與其他磁感應無線傳感節點之間的磁感應通信。通過磁感應無線傳感節點以磁感應的方式進行通信,水下環境中的傳輸介質的變化對磁感應通信的影響很小,具有穩定的信道狀態,能夠減小路徑損耗的影響,降低網絡時延,提高了信息傳輸的可靠性,但是傳輸距離短。2.5水下電場通信技術。1971年,Schultz介紹了水下電場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水下電場通信是利用水中形成的電場作為通信的媒介,其發射端和接收端分別由兩塊裸露在水中的電極板組成。在發射端,發射信號驅動發射電極板,由于海水是良導體,兩發射電極板與海水形成的回路中就會有電流通過,該電流在周圍形成電場,電場在接收電極板兩端感應出電動勢,接收端對該電勢進行處理后,實現水下數據傳輸。水下電場通信傳輸信號非常穩定,不存在多路徑和盲區問題,不受浮游生物、雜質粒子光學方面的影響,因為不必架設龐大的天線,因而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3研究方向
水下通信存在的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有:(1)發展高速度、大容量、遠距離、低延時、高可靠的水下通信技術。(2)研究一種全新的調制解調技術,抵抗水環境干擾。(3)優化發送端和接收端設備。如何節約設備成本,如何減少設備體積,采用何種通信協議。
作者:馬曉曉 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