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分析
時間:2022-11-22 11:03:00
導語: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主要經歷了起步、應用和融入發展階段。大數據時代,要真正實現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必須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核心,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跳出傳統思維定勢,樹立“大數據思維”,遵循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傳播”規律,創新宣傳教育的思路、渠道和方法。
【關鍵詞】大數據;思政課教學;信息技術;融合;核心素養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不僅首次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實踐概念,而且把“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作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2015年5月,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1]。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主要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日益與當代教育教學呈現出融合創新發展的趨勢。的講話,對于當前思政課普遍開展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思政課教學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性和基礎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一戰略性基礎工程又恰巧與互聯網+時代的新寵“大數據”相遇,演繹著“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青少年是互聯網空間的“核心原住民”,大數據和移動通訊已成為青少年群體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必須正視這一新的時代變化,將大數據技術嵌入思政課教學,為思政課教學注入時代生機和創新活力。
一、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內涵
美國學者托夫勒是最早提及并使用大數據(BigData)一詞的。麥肯錫公司則最早明確提出了大數據的概念。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指出,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2]。于是,大數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其滲透領域逐漸從計算機領域向各學科領域蔓延。有鑒于此,實現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無疑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創新的必然選擇。雖然學界尚未對大數據形成統一的概念,但國內外學者都結合各自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麥肯錫、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阿德萊德等國外學者或智庫,普遍強調了大數據“體量大”、“超出了常用軟硬件環境的處理能力”、“改變了人類社會”等特征。國內學者則從概念的廣義和狹義、語義學標準、歷史和價值標準等對大數據概念進行了界定。劉建明認為,“大數據是巨量資料、浩瀚信息的另種稱呼,包括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理論和大數據應用”[3];朱建平等則從統計學角度界定了大數據概念,“大數據是指那些超過傳統數據系統處理能力、超越經典統計思想研究范圍、不借用網絡無法用主流軟件工具及技術進行單機分析的復雜數據的集合,大數據還有廣義和狹義的概念之分”[4];鄒紹清則從大數據的語義學、歷史標準和價值標準等角度分析了大數據的特征和作用[5]。顯然,學者們對大數據概念的界定,都帶有定義者學科背景的烙印。綜合看來,學者們眾說紛紜之中,描述了大數據的特征,即多樣性(Variety)、體量大(Volume)、價值性(Val-ue)、速度快(Velocity)和精確性(Veracity),也分析了大數據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所謂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是指將大數據的理念、技術和方法等嵌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的全過程,依據“數據挖掘—量化分析—尋找相關關系—預測決策”的邏輯關系,科學預測、合理規避異質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帶來的意識形態風險[6],促進青少年價值觀教育信息的收集、實施、檢驗、評估、研究等環節的全面優化,實現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范式創新和成果優化。
二、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價值
大數據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意義不言而喻。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把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現狀、跟蹤分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動態過程、量化檢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等。一是把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現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育過程和教育現狀的把握上。受技術局限,以往我們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反饋和分析,主要是通過小樣本調查、問卷分析或者靠經驗推斷。而大數據時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身處“信息海洋之中”,可以對全體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實現“從小抽樣向大數據的轉變”[7]。這一重大轉變,可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現狀,為跟進式教育和精準化服務提供科學的依據。二是跟蹤分析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動態過程。由于網絡具有內容生動有趣、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可以“自由言說”等特征,深受青年的喜愛,青少年網民規模日益龐大。據2018年1月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占比97.5%。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網民的73%[8]。可見,青少年這一龐大的網民群體,其生活、學習和娛樂等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其價值觀的形塑也深受網絡影響。他們在互聯網上看似不經意的行為,瀏覽、點贊、轉發、復制、評論、分享等,如果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收集、篩選、分析計算后,可以把握其行為遵循的“共同冪律分布”。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可以實時分析預測青少年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點,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數據支撐。三是量化檢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收集、分析和研判青少年的各種思想信息、價值關涉和行為習慣,形成較為具體和完整的數據鏈,從而實現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反饋和評估方式的創新。
三、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路徑
要實現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必須在清晰把握兩者融合發展的歷程及其規律基礎上,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核心、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跳出傳統思維定勢,樹立“大數據思維”,遵循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傳播”規律,創新宣傳教育的思路、渠道和方法。1.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階段及特點。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的起步階段。80年代,計算機才剛剛進入一些較為發達地區的學校,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的理解還停留在觀念中。1987年第二屆計算機輔助教育年會召開后,隨著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CAI研究所和實驗室成立,一批CAI軟件和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嶄露頭角。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學校陸續配備計算機設備,思政課教師初步了解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功能,開始嘗試使用CAI課件備課及輔助教學。這一階段,思政課教師是出于個人和教學任務需要使用信息技術,且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作用僅僅是作為一種輔助的工具。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期,是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的應用階段。這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美國微軟公司開發了Windows95、Windows97操作系統、Office軟件等產品,這些產品由于界面操作簡單、兼容性強、功能強大,很快成為教師們喜愛的信息工具。起初簡單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也發展為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這一階段,思政課教師開始制作多媒體課件,實現立體化教學。一些教材出版社也開始大量生產各類電腦光盤、教學軟件課件等。特別是2005年,和教育部聯合發文,要求學校“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9]。這一時期,現代教育技術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5~2013年是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的整合階段,現代信息技術開始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這一階段的融合發展,主要體現在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和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這一階段,出現了“多媒體教學萬能論”和“多媒體無用論”兩種聲音,也對思政課教學產生了兩種影響。2.樹立“大數據思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范式。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深度融入教育并引發深刻變革,已成為教師日常生活、工作、教學及專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更加審慎思考教與學的過程,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避免教育技術的異化。就如教育學家葉瀾所說,如果信息技術是一個新武器的話,那么這個新武器在教育改革、教育創造中的價值取決于從事信息技術的人有沒有一種新的教育觀,原來的教育觀要更新,不要以為運用了信息技術自然就是教育創新[10]。事實上,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強大力量,可以革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范式以適應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微課”、“慕課”、多媒體教學等混合式教學方法可以實現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優勢互補。國內部分高校已開始嘗試制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線課程,例如2014年3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國內最大的在線互動學堂———智慧樹平臺正式;2014年9月,清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正式在“學堂在線”上線;2016年9月武漢大學4門思政課“慕課”正式開課。大數據時代,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要重點抓好三大宣傳教育隊伍建設:一是強化黨員領導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建設理想信念堅定、網絡技術本領過硬、理論水平高的黨員領導干部“微傳播”團隊。塑造典型形象、進行榜樣示范教育,是我們黨提升意識形態認同度和優化宣傳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這種宣傳教育方式,因先進典型人物貼近群眾生活實際,沒有了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疏離之感,容易引起群眾的情感共鳴,從而極大增進人們把主流意識形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可能性。二是著力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學習是思想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場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固本、鑄魂工作。大數據時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點抓好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網絡傳播隊伍建設。三是建設專業網絡傳播團隊。大數據時代,急需既精通大數據技術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專業人才。為此,要加快培育專業的網絡傳播教育隊伍,不斷提升妥善運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扎實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5-24.
[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3]劉建明.“大數據時代”的奇幻虛構[J].西部學刊,2013,(5):10-12.
[4]朱建平.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分析理念的辨析[J].統計研究,2014,31(2):10-17.
[5]鄒紹清.論大數據嵌入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戰略契合及思維變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6):84-92.
[6]林于良,邱靜文.大數據嵌入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內涵、依據與路徑[J].大慶社會科學,2017,(6):45-48.
[7]劉立新.運用大數據優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宣傳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2):78-81.
[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1-31.
[9]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94-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16.
[10]馬池珠.教育與技術的對話———第七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綜述[J].中國電化教育,2008,(11):21-24.
作者:邱靜文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 上一篇:高精度空分設備設計和裝配工藝研究
- 下一篇:淺談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