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嘗試

時間:2022-05-06 09:45:26

導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嘗試

一、調整教學內容,緊跟信息時代步伐

“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是普通中學課程改革的根本價值尺度。對于當前信息技術課程教育而言,受硬件、師資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基礎操作的教學不能按照現成教材編寫的內容一成不變地進行,而要依據課程教學標準,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力求做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在編撰校本課程時,教師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注重知識編排體系的連續性,又必須努力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根據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結構形式,因校制宜,走一條“成功教育”的特色之路,以必修模塊為基礎,以選修模塊為輔助,力求為學生創設一種多樣化的信息環境和營造一種和諧的信息氣氛。另外,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最廣闊的舞臺,最終讓有興趣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有機調整教學內容,還體現在靈活組織階段性教學上。教師可適當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內容,在落實教材規定內容的基礎上,及時將當前最新的知識介紹給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自我研修的機會。信息技術和生活實踐是一個緊密結合體,因此要讓學生具有信息素養,單純靠讓他們學習操作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貼近生活”,精心組織,不斷激活課堂,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

二、革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素質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必須實施全新的教學模式,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及應用者。目前,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有任務驅動式、主題式、探索式等形式,那么在實踐上如何構建行之有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呢?“任務驅動”是建立在當前教育界倡導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它適用于廣大教師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特點,可嘗試以下做法。(一)設計任務,創設情境。對于任務的選擇來說,一定要難度適宜,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其容量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任務”之間的相互聯系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教師在導入時不妨以日常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一些事物為素材向學生提出具體的目標,然后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濃厚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去完成任務,提高其學習效果。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課,在探討信息的基本特征時,可引導學生學習和分析《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計、劉備借荊州等,從中找出相關信息的各種基本特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二)分析任務,探索研究。在向學生提出任務之后,教師不必急于講解,可先讓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分析任務,然后再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如完成這些學習任務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之后再讓學生通過上機實踐完成學習任務。在剛開始的階段,學生可以先通過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協作的方式進一步開展探究活動。如在“文本和多媒體的加工與表達”章節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出目標后,可采用分組探索的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再讓學生圍繞主題活動的要求進一步展開學習,讓他們查閱信息資料,收集各種素材,進行嘗試探索,最后再完成作品的制作,從而達到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三方面的協調和了解。由于中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和認知性都非常強的課程,所以正確認識和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理論,挖掘潛能,不斷培養創新素質,使自身擁有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

三、開放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最重要環節,因而它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目的便是對教學過程進行適時的調整和控制,使之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另外,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要想更好地搞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師還需構建一種新的評價體系。構建新的評價體系需要確立新的評價目標,因為教師對學生評價的目標便是實施評價的前提,只有明確了目標后,才能對學生制訂出科學的、合理的評價體系。面對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更新觀念,樹立“教—學—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觀。(一)作品評價法。傳統的教學評價多數采用筆試或上機考試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從表面上看注重了結果,但卻忽視了過程性的評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作品評價法是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創作作品,然后教師再根據作品對學生的認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評價的標準隨著學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學生進步了,評價要求也要相應提高。作品的大小要根據教學內容來定,作品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必修模塊“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章節,教師可先提供數據,再讓學生上交含有文字、圖表的分析結果;在“信息的交流與”章節,則要求學生用網上鄰居、FTP兩種方式自己的作品,或單獨完成,或小組合作,對于能獨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給予良好以上的成績,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要大力提倡和鼓勵一些有特色、有創新的學生作品;在不同的創作中,教師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應用技巧,另一方面還要逐步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這個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對作品制作過程或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一定的說明和解釋,根據不同作品,采取靈活、合理的評價方式及時進行評價,除教師評價以外,還可以采用學生與學生之間互評、自評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記住評價的主體和對象是自己的學生,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進一步有效地進行學習,在這個展示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地進行聽講,并按評價標準為講演的學生進行打分,學生為其他同學打分的高低優劣也將成為自己成績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是受測者,也是測試者,二者相得益彰。(二)檔案袋評價法。檔案袋又稱學生成長記錄表,它是由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成長記錄及作品匯集而成,分為展示學生學習進步的發展性檔案袋和展示學生最佳作品的展示性檔案袋兩種形式。檔案袋評價法最重要的就是提供有關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重視學生發展的過程,即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一步判斷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各種可能性。在傳統的評價中,由于學生是評價的客體而長期處于被評價狀態。檔案袋評定與此迥然不同,檔案袋的內容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他人活動過程的結晶和成果積累庫,不是學生單方面的原始資料庫。檔案袋評定根據教師使用的不同目的,其功能也各不相同,教師要視具體的情況,對學生采取多種多樣的類型和方法,另外,也可以因學校、班級和學生個人的不同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師在這類實踐中可采用發展性檔案袋,對每個學生每學期的學習作品、任務和總結及各類評價、學習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定等逐個進行記錄;同時,教師還要將每個學生的每個章節的作品、評價、課后小結等均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存入每個學生的檔案袋中。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在每個學生的服務器上建立一個文件夾,并以學生姓名或學號命名,只要建立一個文件夾,其他班級復制就可以了,教師只要根據不同人數稍作調整,學生便可以通過FTP、網上鄰居訪問自己的文件夾,同時將自己的作品、學習內容及評價、課后反思放入相關的章節中。這種檔案袋評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責任心和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不斷改善個人的學習。

總之,以上兩種方法有其獨立性也有其滲透性。教師實現這類考評時,可以在不同時段選擇一種或兩種方法進行滲透使用。但不管怎樣,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一定要重視起來,使自己的評價慢慢地成為學生學會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一個學習過程。任務的完成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結果是多元化的,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給有困難的學生以支持和幫助,使之在評價過程中逐步掌握獲取信息、篩選信息、傳輸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根本。“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留心,多實踐,一定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努力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使信息技術教學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楊麗.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特點與趨勢[J].教育探索,2001(9).

[2]易增加.開放信息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信息素養[J].中國電化教育,2002(5).

[3]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廣東省普通中學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J].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4]苗逢春.信息技術教育評價:理念與實施[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楊述銀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蔡旗鎮蔡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