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體能訓練大學體育教學課程分析

時間:2022-03-05 02:37:46

導語:學生體能訓練大學體育教學課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體能訓練大學體育教學課程分析

摘要:明確教學目標是構建基于大學體能訓練課程的前提條件,與此同時,還要制定與體育教學課程相符的教學方案并予以落實,以發揮出大學體育教學體能訓練課程的作用。以基于學生體能訓練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分析為研究內容,首先闡述大學生體育教學課程構建的切入點,然后分析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以學生體能訓練為目標構建大學體育教學課程的建議。

關鍵詞:體能訓練;大學體育;課程構建

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體能訓練逐漸受到了學生和體育教師的重視。在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之中,大學生體能訓練和體育興趣開發,屬于熱點話題。近些年來,伴隨著體能健康測試的普及,教育部門要求高校重視學生體能訓練,著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這對大學體育課程構建來說是嚴峻的考驗。因此,對此項課題進行研究的意義十分重大。

1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的切入點

就實際情況而言,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升,保證學生身體健康,通過體能訓練的方式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屬于大學生體育課程構建的重要切入點,同時這也是大學體育教師希望達到的教學目的。部分高校在構建大學體育課程的過程中,會將學生體質情況作為依據,對體育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紤]到高校學生深受傳統學習觀念的影響,所以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必然會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比如:體能訓練與正常體育教學相比,較為枯燥乏味,同時會導致學生消耗大量的體力,致使諸多學生不愿訓練,不利于學生體育精神和價值觀的形成。針對這種現象,高校在構建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時,應該將體能訓練融入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選擇,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興趣,使其建立良好的體育習慣,并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1]。

2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較為單一。促進學生體能素質的提升,是構建大學生體育教學課程的前提基礎,但就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在構建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時,雖然能落實體能訓練這一基礎,但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卻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教學經驗和教學設施的限制下,所設置的體育課程存在教學內容單一不足。例如,體育教師在設置力量訓練科目時,所選擇的訓練內容包括硬拉負重和啞鈴推舉,但這兩種力量訓練方式均沒有體現小肌群訓練,導致學生力量收縮能力遲遲無法提升,訓練效果也因此受限。2.2缺少明確的訓練目標。部分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明確的體能訓練目標,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案相對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能訓練的系統性和專業性,無法發揮出體能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以某高校體育教師為例,該教師在構建體育教學課程過程中,所采用的體能訓練方式主要包括位移速度訓練、動作速度訓練、反應速度訓練等訓練方式。這種訓練的方式使多數學生速度顯著提升,但少數學生的速度提升幅度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身體素質存在差異,對于一些身體素質較高的學生而言,這種訓練方式無法起到良好效果。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會逐漸喪失參加體能訓練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2]。

3基于體能訓練構建大學體育教學課程的策略

3.1在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中融入科學的體能訓練方式。在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過程中融入科學的體能訓練方式,可以減輕學生的體能訓練壓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及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還能為學生未來工作生活奠定堅實基礎。在教學課程模式革新中融入科學的體能訓練方式,促進學生體能素質的提升。以最大力量訓練為例,肌肉生理橫斷面和肌肉內協調能力發展和改善,是最大力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后者有助于相對力量的提升。田徑、球類和跳躍類等體育課程教師應重視學生最大力量的訓練和提升。建議教師在體育教學課程構建過程中融入以下幾種訓練方法。3.1.1靜力性練習。這種練習方式所采取的負荷量相對較大,但負荷并不能一次增加,而是以重量遞增的方式進行訓練。隨著負重量的上升,肌肉感覺神經向達到皮質神經傳遞的沖動會愈加強烈,最終大腦皮質指揮肌肉活動的神經細胞會逐漸興奮。如果長期接受這種刺激,興奮強度會逐漸增加,肌肉纖維參與工作的數量會明顯增多,肌肉最大數量也會因此而提升。最大力量的發展會受到總負荷的影響,而負荷重量、練習重復組數、每組持續時間以及停頓時間都會影響總負荷。為此,教師在訓練學生最大力量過程中,應結合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要求其采用本人最大負荷量的70%進行練習,組數不得超過4組,每組持續時間應少于12s,每組中間的停頓時間約為180s。針對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負荷重量的要求可適當放寬,提升至本人最大負荷量的80%,組數可多于4組,但少于6組,每組持續時間控制在10s內,每組停頓時間不變。體育專業生的負荷量為90%,但組數需少于4組,且持續時間不長于6s,每組之間的停頓時間應延長至240s。3.1.2重復法。負荷量隨著肌肉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在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重復次數呈增加的趨勢,則表明學生最大力量有所提升,隨后增加負荷量即可。由于這種方法較為簡單和實用,因此將其作為體能訓練的常用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重復性用力訓練的負荷為本人負荷的75%~90%,平均組數為6組,每組重復次數為3~6次,中間的停頓休息時間為3min。3.1.3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之外,訓練學生最大力量的方式還包括極限強度方法、短促用力方法、極端用力方法等。在學生訓練完成后,教師可以使用哈佛臺階試驗簡易法對學生的訓練情況進行評價。這種測量方法的測量儀器包括臺階、秒表和節拍器,其中臺階的高度為0.5m。在測量儀器準備完成后,體育教師應組織學生以節拍器所打的節拍為依據,在臺階上做上下運動,持續運動5min,在測試完成后立即坐下,并測量學生1min的脈搏,然后將其代入公式:哈佛臺階試驗指數=的脈率)運動持續時間(5.s035100s××如果測試結果為50以下,則訓練效果較差;測試結果超過50,訓練效果為中等;測試結果超過80,訓練效果較好??偠灾?,教師無論采用哪種訓練方式,均要將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作為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3]。3.2開展俱樂部式的體育教學模式。將俱樂部模式融入大學體育教學之中屬于一種創新性嘗試,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和體能訓練的積極性。體育課作為學生鍛煉自身體能素質的重要途徑,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為此,高校應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開拓體能訓練的其他途徑,從而主動投身于體能訓練,并從中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價值和魅力。在參加體育俱樂部后,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了解會進一步加深,在總結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后把握體育活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的選擇,學生的技術和技巧也會通過體育運動得到增強。接下來將以某高校為例,對俱樂部式的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在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體育和奧運會之間的聯系和融合更加緊密,奧運模式的創立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頒布,調動了廣大高校學子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此背景下,教育部門對高校提出了嚴格要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推動現有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某高校在此背景下,積極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同時落實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探索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路徑,考慮到教學模式改革需要將教學作為切入點,但由于傳統教學方式學分制課程設置會影響學生體能訓練的積極性,最終決定開展俱樂部式的體育教學模式。通過引入外資,利用閑置場地建立校園商業體育俱樂部的方式,使學生和教師的體育鍛煉需求得到滿足。在了解后得知,校內師生是俱樂部的經營對象,俱樂部在經營方式上與純商業體育俱樂部有根本差別,教育成分占比較高。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創建的根本目的是作為體育教學課程的補充,調動學生參加體能訓練的積極性,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使其身心全面發展。俱樂部建立之后,在校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調查后得知,全校80%以上的師生都注冊成為體育俱樂部的會員,并將少量課余時間和精力投入體育訓練,改善了大學生體能訓練時間不足的情況,從而實現了對體育教學課程的良性補充。該俱樂部作為體育教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業余性質的俱樂部,主要成員均由學生構成,體育運動范圍僅包含學校。俱樂部擁有完整的組織機構,各協會的會長均由成員選出。俱樂部主要位于學生生活區,為學生課余鍛煉創造有利的條件,加之高校學生無需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每天可以用于鍛煉的時間較多,并且體育俱樂部的體育訓練內容較多,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4結束語

教學改革背景下,高校要重視大學生體育教學課程的構建,在構建課程時需要將體能訓練作為目標,同時融入科學的訓練方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校內成立體育俱樂部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

參考文獻:

[1]肖鄉子.基于學生體能訓練的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分析[J].田徑,2019(12):28-29.

[2]陸春紅,陳雷,孫雅薇.以學生體能訓練為目標的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5):119-120.

[3]李繼超.基于學生體能訓練的大學體育教學課程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9,9(5):130,132.

作者:石寶華 單位:忻州師范學院五寨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