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治理路徑
時間:2022-05-26 11:07:29
導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治理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及供需矛盾為研究對象,通過專家訪談和實地走訪調查,對現階段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特點及存在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存在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主體需求和客體供給發展不均衡、組織管理存在嚴重滯后等問題。提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構建路徑:發揮體育產品輻射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強體育組織建設,完善監督機制;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等,以期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發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隨著2019年“九項惠民工程”的頒布實施,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部分傳統的村落將會自然的面臨生存適應、轉型演變的進程,農村人口在不斷減少,居民較少的行政村因搬遷、社區化改造等原因,或合并,或消亡,使中國當下行政村的聚落形態更加復雜多樣。體育公共服務是提供體育公共產品和體育服務的行為總稱,它是豐富社會公眾文化生活,更廣泛地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發展條件和發展基礎,具有福利性、公共性、多樣性、便利性、增值性等多種特性[2]。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近8億農民,建設體育強國農民是難點也是關鍵,沒有農民自覺參與的體育活動,就無法真正的完成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轉變[3]。基于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契機,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是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政府發展農村社會經濟、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滿足農村弱勢群體持續增長的體育需求的具體表現[4]。近年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然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對體育服務的需求,例如體育活動場地設施數量較少條件差,缺乏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農村居民對體育活動的認識不充分參與度較低等面對諸多問題,怎樣豐富農村居民體育文化生活來提高生活質量,解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與服務主體的不協調發展,實現發展農村體育活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需要解決的問題,鑒于這種發展現狀,本研究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體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立足點,研究與探索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矛盾的表現以及誘因,以此為依據構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治理路徑,旨在為與之相關的研究和治理實踐活動提供參考與啟示,同時也為政府部門開展工作提供借鑒。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實地調查粵北韶關市乳源、仁化、翁源、新豐、始興五個縣,30個自然行政村,以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及供需矛盾為研究對象,尋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規律性差異性,分析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矛盾現狀及產生原因,并試圖構建治理路徑以促進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
1.2研究方法
1.2.1專家訪談法通過組織調研會的形式進行研討,走訪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訪談基層體育工作者和當地農村居民聽取意見和建議。1.2.2邏輯分析法通過對已搜集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以及對粵北農村體育場地基礎設施和體育活動現狀進行調研,從宏觀層面的國家政策法規、中觀層面的相關研究文獻資料到微觀層面的實地考察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探索構建切實可行的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之路,為韶關市乃至全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建設推廣提供參考和啟示。
2結果與分析
2.1韶關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特點及存在問題
韶關市位于粵北山區,與湖南江西交界,在古代是南嶺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今天更是廣東通往中原各省的交通樞紐城市,素有三省通衢的美稱[5]。近年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黨和國家政府為了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城鄉經濟,整合區域資源縮小貧富差距,制定了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布署,為韶關地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發展契機,但在其建設中同樣存在諸多問題。2.1.1公共體育服務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農村的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村民集資,受到地理位置、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地區經濟結構單一,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失衡,而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需要資金;農村社會體育組織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資金;農民體質檢測與評價需要資金;日常體育管理培訓和體育活動的組織也需要資金,缺少了企業和社會資本的支撐,只靠政府撥款和村民集資遠遠解決不了公共體育服務建設所需要的的資金問題,導致農村基層公共體育建設缺乏動力與活力,很多農村居民處于“生活無體育”狀態,一些村落的公共體育資源或被改為它用,或慢慢被人遺忘而自然淘汰。城市地區情況則與農村大不相同,政府會投入大量物力財力在城市人口密集區建造公園、綠地、健身步道等設施,房地產開發商也會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在經濟開發中心建造公共體育服務設施,使社區樓盤具備健身娛樂休閑功能,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使城市公共體育產品供應充足。2.1.2公共體育服務主體需求與客體供給不均衡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良好的發展需要主體需求和客體供給主動配合協調發展,近年來廣東省經濟快速發展,粵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多數村落人口處于大量轉移的流動狀態,農村留守人口主要由老少婦孺和文化水平不高的弱勢群體組成,這些人作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主體體育意識淡薄,對公共體育服務認識不足,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推廣難度比較大。作為客體的政府部門供給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由于經濟文化方面的制約,在體育文化傳播、體育產業開發、體育信息宣傳、體育組織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限制了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農村居民體育服務意識淡薄需求度不高導致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投入少,這種情況重復發展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事業的發展。2.1.3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組織管理嚴重滯后目前韶關地區農村公共服務管理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點是缺乏實事求是的監督管理法規制度,一些地區存在形象工程,比如一些農村政府部門為了應付檢查而臨時組織的體育管理和體育活動中心,檢查過后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第二點是監督問責機制不完善導致監督機制不受保護,法律監督和政府問責機制發展滯后,地方政府集權,權責不明確滋生了腐敗問題,造成虛假監督的現象存在,比如政府在規劃建設某個公共體育工程時,從工程的遴選投標、資金籌措,到建筑人工、材料費用,再到建成后的管理使用,全部都是由政府以及體育管理人員全程參與,村民體育組織以及社會監督主體因為不受管理機制和法律法規的保護而無法實施監管;第三點重大事件的監督問責機制不完善,由于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是由政府統一供給,地方集中發放,由于管理機制和法律監督發展滯后造成了權責部分而滋生職責不明、互相推諉以及權力腐敗問題,使農民的公共體育服務權力受損。科學合理的監督管理監督機制可以使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提高利用效率可以彌補數量和質量不足的部分缺陷,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少導致整體發展滯后,農民體育意識淡薄,體育可有可無的思想普遍存在,缺少體育專業人才和社會資金的支持,導致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組織管理及監督機制發展嚴重滯后。
2.2韶關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治理路徑構建
2.2.1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發揮體育產品的輻射功能近年來,黨和國家“九項惠農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發展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和發展環境,同時對推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和體育事業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農村居民的健身活動也要以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為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應當從改善鄉村環境和發展農村經濟兩個方面入手,鄉村環境的改善可以使農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村容風貌更加整潔,體育場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完善體育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社會融資發展農村體育。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涉及到政策法規、組織管理、人力資源以及市場配置等多個領域的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6]。第一點是公共體育服務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振興,發展體育首先要發展經濟,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充分發揮體育的經濟功能和產業價值,轉化為體育產品供給優勢,讓農民切身感受到經濟和體育的發展帶來的利益;第二點是改革傳統的城鄉二元制體制,逐步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城鄉一體化,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引導農村體育事業建設,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運行效率,確保相關政策法規的科學民主落到實處;第三是要發揮市場在資源調配中的調控作用,實現公共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社會的資本運作和體育人才投身農村搞建設,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保障投資人利益。2.2.2加強體育組織建設,完善監督機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和對體育場館設施的需求增大,加強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組織建設,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產品配置的監督機制成為政府部門重要的實踐課題。第一點是要將農村體育文化服務的骨干力量進行組織培訓,培養他們成為農村公共體育組織的中流砥柱,成為農村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者和繼承者;第二點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農村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和本土特色體育項目的挖掘,更多的設計開發符合農村本土特色的體育項目是保證農村體育有序開展保持活力的有效手段,與體育休閑旅游相結合結合,培育“傳統特色文化體育之鄉”,促進各地農村特色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壯大;第三點是完善管理監督機制,使社會體育組織、個人、新聞媒體都能夠合法的監督公共體育服務產品資源配置問題,健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監督領域的政策法規,使農村體育監管人員有法可依同時也防止各部門相互扯皮推諉甚至權力濫用現象的出現,權責分明防止腐敗。2.2.3推進各項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市場資源配置農村的公共體育服務建設以政府投資為主,發展模式單一,實際上政府財力物力人力沒有多余的資金來支持農民健身,很多農民健身工程由于資金短缺導致工作只停留表面,政府大力宣傳,鄉村積極響應,農民臨時作秀,沒有資金投入的公共體育服務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長久。對于農民來說,由于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虹吸效應,農民群體大量涌入城市并定居下來,農村積極發展農副業和果蔬種植,經濟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用于休閑和體育健身消費的資金仍然短缺,經濟的不發達無法支撐休閑健身體育運動等方面的消費比例,即使有社會資金投入,但是由于農村的體育政策法規不成熟,體制機制不連貫,宏觀調控政策不完善,導致社會融資群體利益難以維護和有效保障,解決這些問題,第一點是體育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除了需要經濟支持和本土特色文化之外,還需要依賴于宏觀政策的調控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設在農村體育發展的起著重要作用;第二點是根據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區域性和受益原則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因地、因時,更應因人而已的確定農村基層政府的體育權責分工,村級干部需要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第三點是新完善各項體育制度政策化、法規化,培育農村體育團體組織來維護保障農民體育利益得以實現,公共體育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政府部門負責優化政策法規、社會融資群體提供發展資金、公共體育服務得到發展,群眾得到切實利益,政府作為權責主體需要承擔更多的義務。
3結論
“九項惠民工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發展迎來了大發展機遇,然而我國人口眾多而且有八億多農民,決定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一個體育或者公共政策問題,同時也是涉及到弱勢群體的公共權益保障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社會問題。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成為單個體系而獨立發展存的,必須要和農村現有的各項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更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支持,立足基層通觀全局,保障公共體育服務的正常有效發展和滿足農村群眾的合理體育需求,處理好農村體育事業與政府、市場的關系,逐步實現農村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和農村公共體育均等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琪.中國夢理論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6.
[2]馬渝,文燁.田園城市建設中成都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與運行機制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2-76.
[3]王智慧.體育強國的評價體系與實現路徑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
[4]秦小平.城鄉體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5]尚綺,黃敏.英語翻譯基礎[M].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6]朱思晴.江蘇省城鄉體育公共服務一體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7.
作者:貢興滿 吳建遜 單位:韶關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機械自動化技術在化工安全生產的運用
- 下一篇:企業內部審計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