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傳播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12-04 02:58:01
導語:健康傳播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社會大眾對健康需求也在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健康作為第一財富,是實現理想的基礎。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實現中國夢的建設性人才,他們的健康水平,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興衰。學校體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有其相對完整的價值體系及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期它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汲取科學新成果,匯總不同學科知識,如營養學、醫學、公共衛生學、心理學、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公共管理學等多學科,并適當擴展。體育教學作為學校體育的核心,轟轟烈烈的體育課程改革雖已取得可喜成果,然而不能回避的是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卻在逐年下降,特別是近20年來大學生體質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這不得不引起學校、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全國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顯示:我國學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質均呈現下降趨勢。就生命體而言,先天的遺傳雖是無法選擇,不過后天的健康與否,與個體行為習慣有密切關系。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包括:遺傳生物學、生活方式、外界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等,其中生活方式因素約占60%,由此可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科學引導,而健康傳播是維護健康的載體,只有實現身心交融,才可以達到預期效果。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一個人健康行為的塑造場所,學校體育與德育、智育組成完整的教育體系,所以,通過學校體育來引導大學生健康的體育鍛煉方式非常有意義。學術界已將傳播學概念及相關理論引入健康教育領域,并逐漸融合,最終形成健康傳播這一邊緣學科,目前健康傳播的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越來越多的人已意識到健康傳播的意義,并積極推動其發展。本文結合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日益下降的趨勢,結合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際,將健康傳播理論引入體育教學,探索體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以此,創建以培養大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新的體育教育目標體系,動員學校、體育教師和每一個大學生共同努力,通過運動健康傳播的內容及方法干預大學生的體育行為,促進其形成科學的體育鍛煉方式。
二、認識健康傳播
1、內涵
美國學者羅杰斯認為:凡是人類傳播涉及健康的內容,即為健康傳播。相對具體的定義:健康傳播是以大眾傳媒為信道,傳遞與健康相關資訊來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人際傳播及大眾傳播作為健康傳播最主要的兩種傳播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縱觀與健康傳播相關的學科交叉關系,除了包括作為健康傳播基礎的傳播學與教育學,還包括作為傳播學基礎的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信息學等,此外,如統計學、哲學及生物學等學科也是健康傳播學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論與知識來源。
2、起源
健康傳播起源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屬于應用傳播學范疇,作為傳播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3、發展
(1)國外。蘇格拉底及亞里士多德曾依靠其對語言學的研究更好地為公民傳遞相關健康信息,被認為健康傳播的先驅。上個世紀50年代,特有的社會環境促使美國推行一場促進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的人文主義心理學運動,這場運動突出“治療性傳播”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的價值,這對日后確立的健康傳播學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斯坦福大學學者們在1971年前后開展一項以預防心臟病為主題的研究,這作為當代健康傳播研究的起點;1991年,美國疾控中心開始設立專項基金及健康傳播的辦公室,搭建出健康傳播的機構框架,比較著名的學者包括:左拉(Zola)及克雷曼(Kleinman)。左拉的研究著眼于社會背景下的醫患關系,克雷曼同樣強調文化在醫患關系中的影響。(2)國內。我國有關健康傳播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就我國健康傳播研究的萌芽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是從公共健康角度入手,認為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健康教育研究作為中國健康傳播研究的開端;而另一種觀點則是從傳播研究角度入手,認為以“傳播學問題意識”作為導向的研究是中國在傳播學在健康傳播領域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1987年,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健康教育理論學習研討會,在會上首次系統地介紹了傳播學理論,并提出傳播學在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運用。1989~1993年,中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啟動了第四期衛生合作項目,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首次提出健康傳播概念;1992~1993年,部分醫科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及師范院校先后開設“健康傳播”課程;1993年,由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編寫出一套健康教育教材,《健康傳播學》成為國內健康傳播方面的第一本專業書籍;1996年,由米光明等學者主編了《健康傳播學原理與實踐》;2000年,由復旦大學《新聞大學》雜志第一次發表有關健康傳播的論文——《論健康傳播兼及對中國健康傳播的展望》;近年來,漸漸興起以“健康傳播”作為主題的學術會議,2003年,在北京舉行了“中國健康教育與大眾傳媒論壇”,首次以健康傳播為論壇研討主題;2004年,掛牌成立了“清華-拜爾公共健康與媒體研究室”;2006年,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召開了“首屆中國健康傳播國際論壇”,成為中國第一個定期舉辦健康傳播國際學術的論壇,從而為深入開展健康傳播的國際交流搭建平臺。從中可以看出健康傳播是一門年輕而又緊迫的研究課題。
4、必要性
(1)基于人類的健康需求。健康問題關乎著生命得以延續,直接關系到人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大眾的主體意識隨之不斷提升,對生活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追求健康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希望通過預防、飲食、活動等傳播方法,實現增強健康并提高生命幸福指數目標,健康傳播則應運而生。(2)基于醫學理論的發展。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出現以生物與醫學為基礎的科學,同時,醫學專業人士開始運用一系列健康宣導活動來防治疾病,從而推動健康傳播的快速發展。(3)基于生存環境及行為方式的改變。疾病既與體質有關系,也受環境的影響,隨著城市的興起、環境污染的加劇,通過健康傳播的方式,切實增強社會大眾的健康意識,以此來化解生存危機,維護人民健康。(4)基于醫療成本及效果的考慮。依靠醫療設備及藥物能使17%的人獲救,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使70%的人獲救,且費用僅是治療費用的1/9,就經濟層面而言是一種非常節省的辦法。
三、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
1、身體形態
身體形態作為反映大學生身體生長發育的一個外顯指標,一般由長度、圍度和重量來表現,近幾年來超重及肥胖的大學生數量明顯增多,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2、肺活量指數
肺活量作為衡量人體健康及持續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監測結果顯示:最近兩年的男、女大學生的平均肺活量與10年前相比分別下降168mL、78mL,肺活量指數不合格的大學生群體還在逐年增多。
3、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由速度、耐力、力量、柔韌及爆發力等構成,縱觀近幾年的數據,發現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近五年之內,速度素質(50m)約有近九成的年齡組出現下降;爆發力(立定跳遠)同樣呈現全面下降;耐力素質(男生1000m、女生800米)成績分別下降11.9s和9.8s。
高校體育教學需借助健康傳播理論積極構建高校體育健康促進模式,通過家長、學校及社會三者的同心協力,創建出體育健康支持性環境,以此科學干預并影響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培養其科學體育生活方式,全力維護并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文從知識、信念和行為三方面的教學改革實現大學生健康行為的改變。
1、從“知”入手
知即知識及信息,高校體育教學如何有效傳遞健康知識非常重要,需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實際需求。(1)充分發揮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體育教師的態度及方式對于引導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有深刻的影響,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要用恰當的言行舉止、淵博的專業知識向大學生傳遞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培養其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2)學校需進一步重視對體育健康知識的宣傳。各高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獲得必要的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培養體育健康的行為,實現身心健康,并為其終身體育奠定堅實基礎。
2、信念支持
信即信念及態度。態度轉變作為行為改變的前提,如何促使大學生轉變態度非常關鍵,體現出體育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身與心的交融。(1)傳遞的信息要有權威性。信息越可靠、說服力越強則促成大學生態度轉變的可能性會越大,這就要求體育教師這個傳播者具有豐富的知識體系和,讓大學生主動愿意去改變。(2)傳播的途徑要有感染力。所傳播的健康內容應該與大學生實際緊密聯系,增強感染力,深入了解大學生的興趣及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傳播指導。(3)及時實施效果反饋。經過一段時間的健康傳播指導,體育教師需及時評價,幫助大學生看到效果,以此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轉變態度,促使大學生主動參與并能長期堅持。
3、行動落實
行即行為改變,用哲學理論表述就是認識需從理論上升至實踐,并指導實踐,最終目標就是促使大學生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體育行為。(1)積極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作為學校應該為大學生創造轉變行為的條件,營造良好的體育生活環境,其行動才會有動力,最終有益于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2)創造良好的運動條件。各高校應積極與家庭和社會聯合行動,積極創建健康、安全的外部條件,解決學校體育場館設施不足的實際困難,充分滿足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從而幫助其保持運動習慣。五、結束語健康傳播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健康傳播在維護個人健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新時期需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切實加強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提升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楊春霞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體育系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