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時間:2022-08-21 11:03:46

導語: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摘要:健康體適能追求一種在運動中保持身心愉悅的一種積極狀態,對參與運動的人群有著積極作用。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擔負著培養基礎體育教師的職責。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健康體適能的視角,研究和分析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問題與不足。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設置涉及健康體適能知識較少,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理念有滯后性,無法滿足校園與社區對體育教師的需求。本文建議,體育專業課程需要迎合時代需要,增設健康體適能相關專業課程,培養一批具有專業健康體適能理念的體育教師與社會體育指導員,這是推進我國建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我國各體育院校需要在現有課程基礎上進行創新,為社會和學校培養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加快我國創建體育強國步伐。

關鍵詞:健康體適能;體育專業;課程設置

1.前言

隨著我國現階段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與學習壓力增大,我國公民的體質健康問題愈發嚴峻。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健康體適能作為體適能的一個分支,契合了我國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的需要。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學術界正式開始研究這一理論。健康體適能包括了人體的心肺功能,柔韌度,力量素質等,所以與人體健康密不可分。近年來隨著健身運動以及健康理念的普及,關于健康體適能的研究也逐步加深。健康體適能涉及多個學科內容,如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體育康復等,涉及的人群也是非常的廣泛,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殘疾人、慢性病患者等,研究內容及人群廣泛,測評項目簡單易行,針對全民身體形態。作為我國發展全民健身、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助推器,各大體育院校體育專業肩負著培養具有高素質體育教師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責。但是目前我國各大體育院校體育專業課程涉及健康體適能理論較少,無法滿足現階段校園體育的需求。因從,本文從健康體適能視角下分析當前我國體育院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出現的問題,探討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未來如何和健康體適能相結合,為提高我國體育院校體育專業課程的科學性建言獻策,為全民健身和增強國民身體素質培養專業的體育教師與健身指導員,推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2.健康體適能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2.1健康體適能的概念。體適能,英文稱為PhysicalFitness,指人體所具備的有充足的精力在日常工作與學習中而不感疲勞,同時能享受其中的樂趣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健康體適能,是體適能的測評內容之一,主要包括了身體成分,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軟素質,瞬發力。身體成分包括了身體中各組成成分的百分比,對于預防疾病有重要作用;肌肉耐力指肌肉的收縮能力,是人體正常工作的基礎;心肺能力主要指人體的耐力,柔韌素質指在無損傷情況下各關節活動的范圍;瞬發力指反應時間,是速度,反應時間,敏捷性等的綜合表現。健康體適能主要是強調當人們經過大量運動之后,能夠讓個人的心情得到較好的放松,并且在長期運動的過程中形成個人運動的規律,從而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數,對于形成個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較大的積極意義。所以總的來說,健康體適能能夠在人體還是健康水平時,引導人體采用有助于維護和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的運動,科學的作息習慣等,從而使人體在體育鍛煉與日常生活中,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減少人體的疲勞感覺,使人的身心能始終保持愉悅感。2.2健康體適能的發展現狀。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與公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于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加快了我國各領域專家關于健康體適能的研究和討論。目前健康體適能在運動處方,健康管理,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健康體適能對于我國的全民健身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國家也不斷出臺一些政策和文件支持健康體適能在我國的研究和發展。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已在2014年7月通過健康管理(體檢)機構和健身機構聯合啟動健康體適能測評與運動管理多中心應用研究,預期在全國健康體檢中心建立健康體適能測量評價系統逐步建立中國人的健康體適能評價標準。青少年體質問題一直是我國公民健康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通過查看最新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青少年體質問題較為嚴重。首先是視力方面,我國各階段學生視力不良率普遍較高,不良率比2005年增加了9.22個百分點。其次是肥胖率增加,其中城市男生和城市女生的肥胖率為13.33%和5.64%。我國大學生普遍身體素質出現緩慢下降包括耐力,爆發力,力量等。所以各個階段的學校需要將健康體適能與體育課良好結合,普及健康體適能理念,這就需要大量專業的體育教師具備健康體適能相關方面的知識。所以,體育專業課程迫切需要進行發展。

3.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

3.1體育專業課程內容單一。體育教育專業與其他教育專業一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照搬蘇聯高等教育模式,專業設置口徑很窄。“在教育思想上,一是片面強調實用性,只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基礎教育;二是過分注重功利性,只要求畢業生解決現實存在的具體問題。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體育院校的課程主要集中在球類,田徑等傳統體育項目中,像現階段受大眾歡迎的健身類課程,養生類課程,體育康復課程較少,相關專業的教師數量也不足。這就導致了培養的體育專業學生擅長于運動技能的教授,在其他相關領域缺乏專業知識,抑或是關于人體健康知識的匱乏。通過查詢我國六大體院的官方網站的課程,各學校運動訓練專業所學課程中與健康體適能相關的課程較少,主要包括運動訓練生理學,體能與營養恢復,運動心理學,體能理論學習與方法等,這些專業僅僅是涉及到了少量健康體適能理念,無法使學生達到掌握健康體適能知識的學習目的。3.2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學模式單一。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的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課堂授課為主。傳統課堂的體育教學模式是在課堂上教師主要聚焦于體育技戰術知識的“教”,學生則主要著眼于體育技戰術知識的“學”,在課堂外則是以學生內化、鞏固課堂所學體育技戰術知識為主。教師通過課堂講授知識,學生主要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練習進行學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體育專業學生的發展。體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從學生特點來看,體育專業學生性格活潑,思想跳躍,枯燥的教室環境會降低學生的專注度。其次,從未來就業方面考慮,體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未來主要從事體育教師與社區體育指導員工作。健康體適能不僅僅是體育專業學生需要背下來的理論,而是未來如何將健康體適能與體與體育教學科學的結合起來。所以單一的課堂授課無法提升學生理論應用,實踐操作的能力。3.3高校體育專業教師理論水平有待提高。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對各級各類“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內容、目標和保障以及教師的待遇、培養目標等明確了方向。指出“全面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質量,建立一支“雙師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也不斷在發展,總體來說高學歷教師質量占比較低。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的教師,退役專業運動員占比非常大。這些教師都是從國家隊、省隊退役下來的專業運動員,因為具備專業的體育技術能,所以被各個高校的體育專業青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教師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體育專業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需求。部分教師只關注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技能學習,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教學。近年來,體育專業的不斷發展,一些高學歷的體育研究人才逐漸進入高校體育專業中擔任教師,但整體上來說我國體育專業教師質量仍然需要提高,高學歷教師占比較低。3.4體育專業課程設置觀念落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教學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如今,高校體育專業的變化不能完全滿足日新月異的工作崗位發展,“專業對口”早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已有實踐證明高校體育專業化發展越好,學生就越難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形勢。以上問題已經引起我國教育界的充問題已經引起我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以我國最早成立的六大體育院校為例,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在當時因為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技能學習,但是忽略了學生健康和心理發展。現階段校園體育發展對體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教師不再僅僅是提供運動技能指導的教練員,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改革開放以來,體育專業課程雖然一直在增加新內容和新理念,卻一直無法滿足校園體育對于體育教師更加專業的要求。歸根其原因,便是觀念的滯后性,導致了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無法使體育專業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4.健康體適能視角學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方向

4.1引進先進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需要拋棄以往理念中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觀念,緊追世界先進教育理念發展的潮流。工作重心要從學生的運動成績轉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上,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2增設健康體適能相關課程。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需要增設健康體適能相關的課程,使體育專業的學生能夠學習到科學,正確的健康體適能知識。要多組織健康體適能相關方面的專家和學者進行講演,使學生能接受到不同視角下健康體適能的理念和思想。目前,國外的健康體適能的發展比較領先,可以邀請國外優秀學者積極進行交流,定期組織健康體適能相關論壇等,鞏固體育專業學生的健康體適能知識。新時代的體育專業學生,不能僅僅滿足“教練員”的身份,也要充分了解關于體適能的知識和理念。技能與理念的結合,能提高我國各個階段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性。未來我國體育課的發展,體育教師不僅僅要課堂上教技能,也要講理論。這對于我國校園體育健康發展和學生身體健康發展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滿足未來國家對于體育教師的需求,就需要在體育課程設置上進行創新。心理學,體能訓練,運運動醫學都與健康體適能有密切的聯系,體育專業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程會加大對體適能知識的理解和運用。4.3豐富體育專業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學生與教師的需要。未來體育專業的教學模式應該在保留傳統課堂優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首先要豐富體育專業課程教學環境,將授課地點從教室轉移到實驗室,增加體育專業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豐富體育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網絡授課是現階段我國大學較為流行的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效率高,教學效果明顯,教室與學生可以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進行研究和學習,遇到疑難時學生不僅可以直接向教師提問,自己也可以通過網絡尋找答案。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在上課的同時保持愉悅感,減少傳統課堂的壓抑感,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同時,要建立體育專業的健康體適能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從現有的文獻來看,我國學校體育針對健康體適能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課程內容與課程模式上,相應的評價體系以及生理等基礎研究還相對較弱,我國現在缺少學生綜合評價體系,進而體育評價體系沒有平臺發展,加上我國普遍性的飲食不科學等問題都嚴重阻礙了健康體適能教育計劃在我國的實施。因此,學校體育的工作者們需要走出課程內容與評價的外圍,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及管理專業的工作者們一同研究實驗,建立起一套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以及學生、學校、家長三方參與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建立健康體適能的教學評價模式,能夠幫助各體育院校在健康體適能課程設置方面不斷得到學生以及教師的反饋,從而推動健康體適能在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中的發展。4.4提高體育專業教師質量以及培育高學歷體育專業教師。教師質量決定了體育專業未來的發展,所以提高教師質量是十分關鍵的。首先,可以組織現有的體育專業教師參加培訓班的形式進行學習和提高,學習健康體適能相關知識和理論,豐富教師的體育理論水平。通過學習健康體適能知識,教師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也能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理論應用在授課方面,會更注重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愉悅心情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選擇更加科學的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

5.小結

隨著體適能理念的逐漸完善和科學,社會對于健康體適能關注越來越高,對于有著專業健康體適能知識的體育教師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體育專業課程需要迎合時代需要,增設健康體適能相關專業課程,培養一批具有專業健康體適能理念的體育教師與社會體育指導員,這是推進我國建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我國各體育院校需要在現有課程基礎上進行創新,為社會和學校培養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加快我國創建體育強國的步伐。

作者:張兆豐 匡麗萍 董健鵬 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