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與地方高校體育的文化融合

時間:2022-07-22 10:28:48

導語:民族文化與地方高校體育的文化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與地方高校體育的文化融合

摘要:茂名市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種類多樣、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影響意義深遠。文章以信宜鎮隆地方特色文化“飄色”為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體育教育的益處以及成功的體育教學促進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探討茂名市地方特色文化與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高校;傳統體育;地方;信宜鎮隆飄色;校園文化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下成長的00后大學生,擁有著與前幾代人迥然不同的思想、行為和個性。他們對生活熱情和好奇,喜歡探索新鮮、刺激和新奇的事物。但遺憾的是,由于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網絡潮流文化,忽視了身邊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得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并被日漸遺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的積淀,是民族個性的體現,是廣泛和突出的民間文化遺產。因此,想要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迅速構建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模式,開發和研究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功能成為了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信宜鎮隆地方文化“飄色”為例,探討地方文化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緊密融合對大學生的成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1茂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困境

1.1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期,由于特殊的歷史事件而產生的特有文化背景的活動。而我們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時,不能局限于單一的體育視角或研究單純的民族特征,應全面深入理解文化精髓并提煉出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本質,還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盡量學習古人的優良傳統美德,糾正封建社會留下的帶有迷信色彩的思想。盡可能發揮民族傳統體育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和體現其歷史價值,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另外,茂名民族傳統體育個案的研究較為缺乏,主要缺乏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并且大部分資料的獲取多為文獻的相互轉載。

1.2存在重競技輕娛樂的弊端

由于對應用性研究深度和廣度的誤解,出現了忽視民族傳統體育中娛樂和表演成分的關鍵部分,同時加大研究其競技性的比重,并且以進軍奧運會、民運會或是其他形式的重大比賽為研究重點,越來越脫離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忽略了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初衷。

1.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金投入下降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為了經濟建設,各種商業中心取代了公共文化服務站例如家族宗祠、戲臺、寺廟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場所,各種有文化特色的居民住宅區也都變成了高樓大廈。由于農村稅費改革,表面上是在減輕農民負擔,實際上是縮減了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設施的經費投入,再加上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去獲取資源的空間十分有限,基層政府財力又不足,導致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上逐漸下降。

1.4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淡化

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經濟全球化打破了各種文化之間彼此隔絕的封閉狀態,民族傳統體育絕大部分都根源于農村,但新一代年輕人的思想被西方體育文化和西方商業文化不斷沖擊,審美觀也開始改變,認為我們傳統的東西已失去文化價值,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經濟收入,因此很多地方民眾不再愿意參與。加上留守傳統的老一輩逐漸被邊緣化和逐步離去,年輕一代失去接受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機會,無法繼承祖宗留下的民族傳統體育。

1.5面臨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傳承窘境

現今有許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進行保存和宣傳,政府也建立完善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加以保護。但在工業化高速復制和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今天,非遺技藝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考驗,很多傳承人表示,傳承尚難,談何發展。瀕危的非遺項目,一旦脫離了政府的保護和幫扶就會快速消失。不少民族傳統體育被入選為非遺項目后,傳承人打著發揚和保存非遺項目的旗號,為某些地方和個人招商引資,成為商業投機的幌子,久而久之,使得非遺項目名存實亡。

2信宜鎮隆飄色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意義

2.1吸收飄色文化精華,構建地方高校校園文化

信宜鎮隆飄色又稱裝色,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活動。其歷史起源說法不一,民間相傳飄色在當地流傳近三百年。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不成功,之后在粵西一帶,由于當時禁演粵劇,將粵劇某個片斷制成造型,歡慶元宵節并在民間流傳了下來。據記載,飄色是由3到4人推著一張長約2m、寬約1m、高約0.88m的可移動的小舞臺,小舞臺上空飄凌起各種造型的人物或動物角色,靠一根被隱藏的色梗支撐,騰云駕霧般的磅礴氣勢展示給觀眾,這樣鬼斧神工的場面令人心情澎湃。信宜鎮隆飄色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傳統板色逾二百多種,如《唐僧取經》《嫦娥奔月》《大鬧天宮》等經典藝術作品。近年來,民間藝人又創作了《普天同慶》《鳳凰展翅》《龍馬精神》《吉星高照》《元帥娶親》等新色版,極具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飄色巡游時,數十板色匯成泱泱巨龍,氣勢宏大,蔚為壯觀,游行所至,萬人空巷。信宜鎮隆飄色融魔術、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是茂名地區民間藝術的瑰寶,甚至在粵西范圍也是影響甚大。其通過生動人物造型,展示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戲劇人物,反映了當地群眾的人文情懷和價值取向,對構建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搭建傳統文化交流平臺,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全面發展

“飄色”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并且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教育意義。教師可將這一文化瑰寶融入體育教學,根據“飄色”的特點來設計體育游戲并用于熱身活動或課后放松,例如走小路、過小橋、站飄色臺等,圍繞著“鍛煉平衡能力、鍛煉單腳站立的耐力”的教育教學目標,組織節奏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循序漸進。既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形式,又能提高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信宜飄色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3.1飄色文化開拓創新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要求的契合

高校擁有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又是科技人才與技能人才的集中區域,只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群體性、互動性、滲透性等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就能充分吸收和借鑒飄色文化經過600多年歷史積淀的精神內核,如愛國忠義、懲惡揚善、孝廉感恩等,并以課堂內外活動形式開展,高效地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因此,飄色文化精神傳承需要借助高校教育教學優勢,將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3.2高校具備飄色文化建設的基礎平臺

如今,高等教育的地方化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學生資源、社會影響力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我國各地高校已經紛紛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大學公共體育課課程設置》中,也明確提出在大學四年中,前四個學期都要開設體育選修課,武術選修課已經列為主要的選修項目之一,而其他門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在逐步挖掘和發展。3.3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在全校營造飄色文化氛圍,能讓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有一個直接的感性認識。開設體育藝術類選修課程可以讓對飄色文化有興趣的大學生進行系統性、理論性的學習。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基本掌握一門民族傳統體育技藝的理論和實踐,并將其融入學習和生活中,繼而帶動身邊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這不僅是對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且對優化公共體育課程,打造公共體育教育特色,提升學校影響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4信宜鎮隆飄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體育教育的路徑分析

4.1構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

4.1.1有助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由于我國專門從事非遺研究的專家比較少,地方特色融入體育課程的研究還處于初始探索階段。為了提高研究水平,在地方高校開發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加以整合。以飄色活動為例,整理出與體育相關的素材,納入地方高校的校本教材中,把課堂作為學習地方特色文化的良好平臺,在不改變原有課程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其中的一個單元或者課程的一個階段,將具有飄色文化特色的體育活動內容貫穿到當中。4.1.2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設計開發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校本課程,首先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然后了解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情況,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確定課程目標,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進行總體的規劃、組織,實施后還要進行評價和修訂。

4.2加強飄色文化特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

4.2.1增強專業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地方高校要實現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體現其價值,人擔任著重要角色。因此我們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專業培訓,確保他們對飄色文化的深刻了解,學校要鼓勵專業教師積極主動深入當地的飄色文化,經過實地考察和觀摩交流,將飄色文化融進體育課程中。學校要強化教研組的作用,定期開展校本研修,網絡教研,進而集思廣益,還要建立外出學習和培訓機制,為教師搭建進修平臺,創造拓寬視野的機會,增強專業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4.2.2聘請民間飄色傳承人做技術顧問聘請信宜鎮隆飄色傳承人擔任課程的技術顧問。通過飄色傳承人將民間瀕臨失傳的技藝、絕活帶進校園,使學生在課堂中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飄色文化歷史和項目知識技能。4.2.3塑造教師的文化自覺能力在民族文化傳承的視野下,文化的生命機制是教育,若要將地方性優秀傳統文化高效地傳承和發揚,離不開教師對地方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覺傳承。因此,高校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文化角色定位,清楚自己的歷史使命,塑造自己的文化自覺能力,克服自己的二元對立的文化思維模式,從正確認識多元文化的階段,上升到深化認識被入選為非遺的傳統項目,主動探求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方法,進而提升其保護非遺的技能。

4.3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發展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應積極激發學生的興趣,單純的運動技能教學會影響學生對傳統體育項目更深層的了解。教師可以設計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在當地節慶活動時進行下鄉采風,增進其對當地民間美術、民間技藝的了解,滲透民族傳統活動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或者利用假期的時間,鼓勵學生到信宜鎮隆飄色藝術團進行社會實踐,自發探究。比如:戴飄色臉譜,穿飄色傳統戲服,體驗飄色精致妝容,參與飄色運動的基本功鍛煉等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并在實踐鍛煉后,撰寫調查報告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4.4加強地方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為了更好的體現民族傳統運動,在飄色文化進校園后,應充分發揮校園的媒體來加大宣傳力度,例如:校園廣播站播放有關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宣傳資料、把飄色文化簡介與優秀活動照片張貼在宣傳板上、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短片等。還可通過創立社團并舉辦文化活動來全面展示民族傳統運動的價值,例如:舉辦與飄色文化相關的知識競賽與趣味運動等。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民族傳統運動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加深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促使更多特點鮮明的民族傳統運動項目進入校園,以營造濃郁的校園傳統運動文化氛圍,促進民族傳統運動的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是無比幸福的,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民族傳統體育賦予了更深層的歷史意義。文化是群眾思想道德的根,我們應以傳統文化修身,弘揚傳統美德,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以飄色文化為代表之一的地方特色文化來促進校園文化發展,全面改善校園風氣,從而為社會培養更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聰玲,李曉瑜.試探“飄色”藝術的審美價值[J].南方論刊,2011(3):96-97.

[2]龍潔麗.吳川飄色的多重價值及保護、傳承、發展對策[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4):55-59.

[3]李衛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路徑探析:以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4):44-48.

[4]萬會珍,別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2):150-153.

[5]邵玉萍.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教育傳承保護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7(6):115-118.

[6]徐澤民.地方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瓶頸及對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9.

[7]李偉,付志華,賈海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武漢高校開展狀況的調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4):113-116.

[8]南敏鎬,金昌權.民族地區高校開設民族健身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2017(3):127-131.

作者:梁濤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