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體育課程的典型案例研究
時間:2022-04-10 09:13:54
導語:農村學校體育課程的典型案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學校體育課程資源普遍不足的嚴峻現實,嚴重威脅和阻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開展。河源經驗表明:解困之道在于通過地方教育部門、村委(社區)、農村學校和體育教師的四方聯動、發展具有“農本”特色的簡約的課程資源來實現,從而不斷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保障體育與健康課程正常、有效地開展。
關鍵詞:農村學校;體育課程資源;四方聯動;“農本”特色
1.研究背景
調查顯示:近年來,河源地區農村學校在新體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帶來了較大的變化。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僅就課程資源而言,情況顯得尤其嚴峻:(1)85%以上的農村小學缺體育教師,而且部分鄉鎮的體育教師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其觀念、能力、培訓等遠跟不上課程改革的要求;(2)10%的農村學校沒有投入資金購置體育器材,其他有投入的學校也僅僅是生均5元左右;(3)80%的農村學校體育操場不達標,其他體育設施器材主要包括1~2個籃球場、1~2張乒乓球臺、1~2單雙杠,以及數量極少的籃球、常用的田徑器材、學生自備器材(毽子、小沙包、跳繩)等。農村學校課程資源與教育部規定的對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要求相差甚遠,根本滿足不了教學的基本要求。面對體育課程全面實施和課程資源嚴重缺乏的矛盾,如何鼓勵和引導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開發具有“農本”特色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是農村學校的必經之路,也是以下案例的旨趣所在。
2.案例與分析
2.1龍川田心鎮楊背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綜合開發的案例
2010年,楊背小學采用“政府支持一點、社會籌措一點、學校投入一點”的辦法,僅投入3萬多元,在校園的邊地建設了一個200多平方米,包括運動墻、沙池、兒童單杠雙杠、兒童籃球架、爬桿、肋木架、蹺蹺板、秋千、兒童娛樂設施在內的,集運動、游戲和娛樂于一體,可以同時容納2個以上班級開展教學活動或體育活動的綜合場地設施。既解決了體育設施不足、體育設施不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場地容量小、課程內容單一的問題,還極大豐富了課程資源和鍛煉內容,比較好地解決小學生“動”力不足、“玩”不起勁的問題。小學生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鍛煉和促進的同時,體育教學逐漸成為學校的風景和招牌。
2.2河源市農村學校體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案例
農村學校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教育部門、學校、社區和體育教師四方聯動,初步形成如下的開發途徑:一,依托地方院校,簽訂長期的合作協議,實施“頂崗實習,置換培訓”、“送教下鄉”等幫扶助教工程。這樣,農村學校的體育教師就能夠被師范實習生置換出來,在地方院校進行新體育課程的培訓學習和技能培訓,提升專業能力,提高新體育課程的實施能力;二,聘請省、市課程專家學者長期擔任新體育課程教學顧問,定期開展學術講座、開設主題培訓班、進行教學巡視指導、組織指導專項課題研究等;三,學校和體育教師有意識地調動和利用班主任、活動課教師、校醫、有體育特長的其他課程教師等,聘任當地社會體育人才、社區醫生和學生家長等,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作用,參與教學指導、教學評價、課外體育活動、運動會以及督促學生參加課外、校外體育鍛煉等。四,下轄的五個縣每年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定向為農村學校補充體育教師。自2008年至今,全市農村800多名中小學體育教師參與了“置換培訓”,通過定向招考補充了200多位體育教師,聘請了6名省、市課程專家擔任教學顧問,200多所中小學聘任了300多社會人士參與學校體育,300多所學校利用班主任、活動課教師、校醫、有體育特長的其他課程教師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體育教師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得到較大的緩解,基本滿足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幾個案例案例
1。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我市東源縣是少數民族畬族的聚居地。畬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是河源大地的原駐民之一。該民族傳統上就有踢石球、打陀螺、射弩的民間表演活動,是藍氏家族代代相傳沿襲至今的娛樂活動,具有健身、娛樂、教育、表演、競賽五大功能,具有良好的民間基礎。東源縣民族中學的體育教師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傳承優秀的傳統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和文化,把踢石球、打陀螺、射弩運動引進體育課堂,引入課外體育活動,并對該三個項目進行適當的改造,使之適合在校學生,適合普眾開展。比如,用塑料球代替石球,避免損傷腳;射弩恢復使用民族弩,使之安全、材料簡便易得;打陀螺開發團體賽等。這種具有“五大”特性的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略加改造,即時就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熱愛,學生不但在課堂上學得歡,而且在課余活動中自發演煉,不亦樂乎,鍛煉和健身效果顯著,成為學校體育的一道風景。案例2。“花式毽子”的開發。在農村學校,踢毽子是常見的健身、娛樂項目,為青少年學生所喜聞樂見。但是,傳統踢毽子技術要求高、長時間練習要求掌握熟練的技術,大部分學生難以做到,導致吸引下降。對此,陽明小學的體育教師對傳統的踢毽子重新進行設計和改良,使之成為以集體活動為主的、可以手腳并用的、同伴間輪番接力的“花式毽子”運動,營造歡快的練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的程度和積極性,延長持續活動的時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花式籃球”的開發。打籃球是農村學校最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深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但是,對于農村小學,僅有的1個或幾個籃球使得大部分學生難以享受到籃球運動的樂趣。對此,新智中學等的體育教師開動腦筋,用心思考,設計成以集體對抗為主的、容納20人以上一組的、采用人工活動籃圈投球的“花式籃球”運動,創設熱烈的游戲氛圍,激發小學生好勝心和好強心,使之樂此不疲,提高運動的負荷和強度,效果立竿見影。案例4。“花式耐久力跑”的開發。耐久跑是農村學校開展得最廣泛的運動項目,簡易實用,對青少年學生體能素質、耐力素質、心肺功能的提高是最有效果的運動項目之一。但因其單調、辛苦而廣受青少年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的詬病,開展活動時,小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抗拒和消極情緒,找借口、打折扣、逃避的現象時有發生,難以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對此,上坪小學等的體育教師因地制宜,利用學校和周邊環境的地形、地貌,開展障礙跑、校園跑、越野跑,再用心添加諸如分組競賽跑、分組接力跑、目標定向跑、游園跑等競賽和游戲的元素,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其心理體驗,提高其耐受性,使之“苦而不畏,苦中有樂”,身心都得到很好的鍛煉,效果特別顯著。案例5。“花式投擲”的開發。投擲類項目是農村學校普遍開展的項目之一,也深受學生的喜愛。但因器材的缺乏、場地的限制、安全因素的顧慮等,限制了投擲類項目的有效開展,導致學生力量素質的提高緩慢、發展滯后。對此,漳溪小學的體育教師對投擲類項目加以改造,用實心球、沙包代替鉛球,用短木棒、壘球代替標槍等,利用籃球場、操場、校園空地或校園周邊沙灘、空曠地帶、田野等,采取分組投擲、組內競遠、兩組對投的形式,消除安全顧慮,擺脫器材和場地的限制,大膽放心地開展各類投擲運動。同時利用學生與生俱來的“比一比”的好強心,充分調動學生的投擲熱情,提高練習密度和強度,提高鍛煉效果。通過測試,小學生力量發展效果明顯。
3.結論與建議
3.1教育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組織專家學者、下級教育部門和一線學校校長,牽頭做好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整體規劃和實施方案,有機統整學校、村委(社區)、網絡等方面有益的課程資源,為體育教師全面、深入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創造有利條件。
3.2對于課程資源比較薄弱的農村學校,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尤為重要,農村學校要建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長效機制。成立校長參與、一線教師為主的開發小組,設立專項基金,制訂激勵制度,增強體育教師參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吸引力,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聰明才智并集思廣益,構建具有農村學校特色的簡約而不簡單的課程資源庫。
3.3教育部門要組織農村體育教師進行體育課程教學的全員培訓,使體育教師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課程觀念和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制訂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實施辦法和實施方案,強化責任意識和自覺行為,推動體育教師全員參與課程資源開發,不斷形成校本特色課程資源的區域集成,不斷推進區域特色課程資源的校本化應用。
作者:鄭銑青 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金安中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http://www.moe.edu.cn,2011.8.29.
[3]陳志干.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啦啦操進入體育課堂的意義與可行性
- 下一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