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

時間:2022-07-19 03:01:57

導語:“陽光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陽光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對廊坊師范學院體育課程改革的背景與理論依據、改革的目標與思路、改革取得的經驗與成效等方面進行了較詳盡的闡述,以期為高校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陽光體育運動

“陽光體育運動”的提出旨在鼓勵學生課余時間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而大學體育課是學生系統地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對學生自覺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和培養有著較大的影響。“陽光體育運動”的提出,無疑使“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全國高校掀起了大學體育課程新一輪改革的熱潮。幾年以來,全國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審視廊坊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現行的大學體育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大綱、考核方案等,發現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進行了本課題的研究。

一、體育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及理論依據

(一)體育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1.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從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仍然沒有改變30年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趨勢,尤其是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質,學生的近視率和肥胖率方面尤為突出。如我校體育學院前兩屆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顯示,男生引體向上達標率僅為22.34%,男生1000米達標率僅為41.2%,男生BMI正常的比例為66.49%等。有資料顯示,我國普通高校2014級大學一年級男生超重比例為10.0%,肥胖比例為3.8%。①與此相比,我校2016級大學一年級男生超重比例則高出了近八個百分點。全國的整體情況亦不樂觀,大學生在軍訓、體育課或運動會長跑中出現“暈厥”“猝死”等事件屢見報端。為此,有些學校運動會取消了長跑項目。為了遏制大學生耐力素質進一步下滑的趨勢,2014年教育部新出臺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取消了選測項目,中學生和大學生必須測長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須測引體向上。②2.當今社會對大學生體育教育素質的需求。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包括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敏捷的思維和決策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無疑體育鍛煉在培養人的這些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現如今網絡世界占據了大學生的生活空間,課余時間甚至是課上大學生刷微信、打游戲、逛淘寶、看影視劇等現象時常發生,這迫切需要體育運動的積極介入,以便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轉移到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來。因此,通過體育教育改革,增設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引導學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個人體質健康水平、促進人際交往、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完善人格,最終提高個人的競爭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二)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1.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陽光體育運動”的出臺,是黨和政府在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現狀和健康中國未來發展的歷史緊要關頭,審時度勢,做出的具有劃時代、開創性意義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對增強我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質、推動當代學校體育的發展和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①200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對具體的運動項目分類及課程模式的構建,未做任何規定,這就給全國高校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發揮的空間。2.“興趣—動機—行為形成”理論。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動力源泉,影響著一個人動機和行為的形成,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培養大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只有形成穩定而有效的興趣才會產生積極的內部動機,而想參與運動的動機,是促使大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內在推動力,有利于體育鍛煉行為的養成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②

二、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一)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首先,以提高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為核心,構建新的體育課程體系,形成分層一體化教學模式和新的體育課程學習標準與測評方法。其次,以大課程觀為依據,初步形成和建立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課余體育鍛煉和校園體育文化融為一體,積極貫徹“陽光體育運動”精神,形成全新的體育課程特色,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二)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路。1.優化體育課程結構,形成分層一體化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通過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初步建立我校大學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模式,重點開發體育課程種類,優化體育課程結構,形成分層一體化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分層一體化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我校學生的體育基礎和興趣將體育課程劃分為三個模塊,即基礎板塊(一年級體育普修課)、提高板塊(二年級體育選項課)和競技板塊(校運動隊隊員、有體育專長的學生全年訓練)。三個板塊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兼顧普及與提高的原則。2.完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大學體育的健身性、競技性和娛樂性。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前,我校體育學院體育課采取項目選修的形式,包括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女生健美操五個可選項目。但在當今社會發展形式下,這些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本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在繼續保留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逐步開設體操、軟式排球、形體訓練、健美運動、體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身氣功、有氧健身操、跆拳道、定向越野、拓展訓練、毽球、珍珠球等運動項目,突出了大學體育的健身性、競技性和娛樂性。一年級普修課開設田徑(短跑、跳躍、中長跑)、球類(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太極拳)、體操(技巧、支撐跳躍)和與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相關的素質訓練(男生1000米和引體向上;女生800米和仰臥起坐以及100米、立定跳遠,每堂課不少于20分鐘)及體育理論課。二年級選項課在原有五項的基礎上,增設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跆拳道、健美運動、形體(女生)、體育舞蹈、保健等項目,每一項目上課時間為一學年。三年級選修課增設體育理論知識(各項目的鍛煉價值及裁判法、體質健康狀況的評定方法、科學合理的鍛煉計劃的制訂、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理方法及合理的營養膳食等)和體育文化欣賞等課程。參加運動訓練課的學生(男女籃球隊、男女排球隊、田徑隊、乒乓球隊、健美操隊等)常年訓練。3.改革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標準與方法,突出評價的發展功能。體育課程學習評價標準與方法的改革,將遵循“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原則,改革過去體育課程學習評價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方法過于注重量化、評價技術落后等問題,將突出體育課程評價的發展功能,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三、體育課程改革的經驗與成效

(一)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所提高通過比較。2016級學生入學后和上了一年體育課后的體質健康測試結果發現,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學生來源于全國各地,由于有些地區推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政策不力,導致新入學的學生體質和體育基礎較弱。入學后經過一年系統的體育課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經過每節課至少20分鐘的有針對性的基本素質訓練,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有了提高。另外,體育課改實施后,2016級的體質健康測試改為體育課上測試,系統的體育課學習、充分的準備活動和學生的重視程度等都是測試成績提高的影響因素。(二)學生課余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有所提高。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為了保證學生課余時間的體育鍛煉,我校體育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規定全校每天第七八節課不排課,場地器材對學生開放等等,這些做法都為促進學生課余時間的體育鍛煉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我校體育學院一年一度的七項賽事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團體操的比賽,每個學院參與的人數不少于300人。伴隨著體育課程的改革,整個校園的體育文化氛圍越來越濃,課余時間學生自覺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人越來越多,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正在逐漸形成。(三)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學生選課更具目的性。在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前,我校體育學院體育課一直采取項目選修的形式,并且是新生入學就開始選項,包括籃球、足球、排球、武術和健美操五個項目。經過本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教學內容增加了體操、軟式排球、形體訓練、健美運動、體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跆拳道等12個運動項目,并且是在大學一年級普修課的基礎上,大學二年級再進行選課,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項目和授課教師的了解,選課也更具目的性。(四)教學評價更具客觀性。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后學生的體育課成績采取綜合考評的方式,即大一、大二兩年體育成績由理論成績(基礎理論和專項理論)、技能成績、素質成績、學習態度(學習進步和考勤)等綜合評定。大三年級體育成績由理論成績、技能成績、學習態度綜合評定。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參與度等,充分進行個體的縱向比較,改變以往只通過最后考試成績確定體育課分數的狀況,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更客觀地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經過幾年體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我校體育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確立了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以掌握兩項運動項目為終身鍛煉手段的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對運動項目的不同需求,做到了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逐漸形成了我校體育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特色。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個別項目場地的不合理和器材的缺乏等。所以,今后“陽光體育”的開展應在此改革的基礎上加大執行力度,才能確保體育教學改革方案得以順利進行。體育課程改革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工作,我們要在此基礎上不斷開發新興體育項目,加強“陽光體育運動”的指導,以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促進大學生“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推動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

作者:狄玉峰 魯政道 王 強 王書彥 崔海明 蔡志強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