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探討

時間:2022-04-16 10:51:08

導語: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探討

1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系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政府公共文化部門為公眾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而確立的文化制度、文化部門、文化系統和文化設施的總稱。高職院校圖書館屬于文化部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單位之一。從性質看,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同一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具有“公共”屬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含有“公共”二字,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公共屬性,是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建立、發展需依靠政府財政投入,除了向在校師生提供文化服務之外,還應參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務,自覺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存在之基、發展之道。二是體現“公益”特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全社會提供非營利為目的的文化服務,公益特征是其基本特征。教育部明確規定,“高校圖書館是學校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1]。這些都說明了高校圖書館的公益特征。高職院校圖書館處于高校圖書館序列,自然具有公益特征,并且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而逐步加強。三是堅持“均等”原則。《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公共服務普遍均等原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公共”屬性、“公益”特征決定了它們必須提供“均等”文化服務。一方面,服務對象的均等,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高職院校圖書館并不只是服務特定的少數人,而是服務全體人民;另一方面,服務內容的均等,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高職院校圖書館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務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每個人都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和能力。從現狀看,高職院校圖書館功能的發揮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具有關聯性。一是伴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相對滯后,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功能進一步弱化。“十一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績,進入了快速發展、全面提升的新階段。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偏低,總體水平還不高。調查發現,全國文化事業費比較絕對值和占財政比很低,全國平均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為0.42%,有18個省市自治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高職院校圖書館同樣投入不足,規模得不到擴大,導致其推動全民閱讀、傳承歷史文化、輻射農村文化等功能的弱化。二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功能弱化,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的質量。由于高職院校圖書館功能的弱化,許多有效的資源沒有得到開放性、前瞻性利用,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容的拓展;由于高職院校圖書館業務指導、知識信息傳播等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發揮,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構的優化;由于高職院校圖書館規范的管理機制和先進經驗沒有得到推廣運用,沒有產生溢出效應,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的創新。三是時展的迫切需要,要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高職院校圖書館一起發力,服務于廣大民眾。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們的文化需求呈大幅提升之勢、文化消費呈井噴爆炸之勢,對公共文化服務要求更高。時代呼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構建起覆蓋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作為公共文化部門的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強化功能,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長遠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提升具有互促性。一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本質決定了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定位。“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質是在文化層面實現國家、政府管理的公平、正義,進而促進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3]公共文化服務的本質要求高職院校圖書館準確定位。從公共財政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圖書館經費直接或間接來自于政府財政,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職能分工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承擔各自的分工責任,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從整體關系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圖書館是公共資源,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二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發展必將助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的助推作用表現在增加數量與規模、擴大服務內容與提高服務標準等方面,特別是通過提供專業化服務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與水平。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向大眾提供全面的職業技術技能,推動職業技術技能的普及;可以提供精深的職業技術技能服務,滿足不同主體對職業技術技能更為專業的需求,達到以職業技術技能去“化人”的目的。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必將帶動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發展。這些年,國家從政策制度、公共文化機構設置、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隊伍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獲得長足發展。將高職院校圖書館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序列,可以獲得公共文化發展動力,有利于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有利于拓展服務口徑,加快向全社會開放;有利于增強功能,提高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

2高職院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優勢

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其他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相比,在陣地設施、信息資源、技術手段、人才隊伍、環境氛圍等方面有著優勢。

2.1陣地設施優勢

有關數據顯示,至2012年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含高專)已達1288所,占普通高校的59%,成為支撐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1288所高職院校(含高專)就有1288個圖書館,并且圖書館面積較大,呈擴大趨勢。比如浙江省,全省高職院校圖書館2003—2005年期間,館舍面積增長58.4%,閱覽座位增長39.6%[4]。比如湖南省,全省收入《中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大全》(印刷工業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47所高職院校圖書館中,有46.8%的高職院校圖書館面積超過5000m2[5]。從長遠來看,根據現在多數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每所高職院校在校學生達(或超過)10000人,按照學生人均1.61m2~2.03m2計算,則每所高職院校圖書館面積不會小于20000m2。可見,高職院校圖書館可以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規模宏大、硬件優良的陣地設施。

2.2信息資源優勢

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豐富。一是數量大。江蘇省抽樣調查省內68所高職院校顯示,紙質圖書0~10萬冊的1所,占1.5%;10萬冊~20萬冊的6所,占8.8%;20萬冊~30萬冊的15所,占22%;30萬冊~40萬冊的7所,占10.3%;40萬冊~50萬冊的17所,占25%[6];50萬冊以上的22所,占32.3%。其中10萬冊~50萬冊的45所,占66.2%。數據說明,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紙質文獻量大部分處在10萬冊~50萬冊之間,數量非常大。二是種類多。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已經形成了結構合理的信息資源,不僅有大量的紙質文獻,而且還有豐富的數據庫和電子文獻資源。三是增速快。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以及圖書出版的增長而快速遞增。近幾年來,我國中文圖書出版數量都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推動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以較高速度增長。

2.3技術手段優勢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已經全面實現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系統管理,建立了圖書集成管理系統、電子閱覽室、網站(網頁)、文獻信息檢索等,技術手段日益進步。一是較好的收集手段。高職院校圖書館通過各種渠道,既收集了大量暢銷圖書,又根據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收集了大量關于生產、管理、服務等綜合職業技能的特色圖書資源。二是較好的開發手段。高職院校圖書館充分運用網絡信息平臺,采集網絡上有用的信息資源,將采集的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理以及資源重組,再通過網絡平臺向讀者傳播。三是較好的指導手段。高職院校圖書館針對特定的對象,采取課題研究、項目咨詢、特色服務等方式,為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生產、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指導。

2.4人才隊伍優勢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對圖書館員的學歷進行了明確規定,即畢業于本科院校以上的學歷應達60%以上,關鍵崗位至少有1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對專業技術要求不高的簡單崗位人員必須控制在10%以下。根據這一規定,高職院校圖書館加大了隊伍建設力度,其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都有了較大改善,正在朝著知識化、專業化和高學歷化方向發展。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人才隊伍以優良的服務意識、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信息技術,開展圖書知識檢索,組織各類知識信息采集、整合,既為讀者提供想要的知識信息,也能有效地和讀者進行交流和溝通。

2.5環境氛圍優勢

幽雅的閱讀、學習環境是高職院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利條件之一,并且這種環境氛圍具有輻射作用,能促進其他公共文化服務環境的優化。一是環境優,高職院校圖書館的閱覽區、資料室、休閑區和學術報告廳等,給讀者一種優越、愉悅、寧靜、和諧的環境;二是人文好,高職院校圖書館是高職院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構成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高雅、人文薈萃的文化氣息;三是品位高,高職院校圖書館乃至整個高職院校有著品位高尚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格調,使汲取知識養分內化成讀者純凈的精神陶冶。

3高職院校圖書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模式

3.1“陣地+品牌活動”模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充分發揮文化陣地作用,通過創辦品牌文化活動,最大限度地增強服務。要擴大服務對象,變“單一”為“大眾”;要改變服務方式,變“坐堂”為“上門”,實現高職院校圖書館“一證通”向服務群眾的“均等化、集約化、一體化”的轉變。要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創立生產、管理、服務系列專題講座,開設文化講壇,舉辦鄉土和企業課堂,將其打造成文化服務品牌。一要突出大眾性。舉辦的文化活動要以服務群眾、服務百姓為目標,面向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一線工人、弱勢群體,通過“送文化”“訂單文化”等方式,把文化服務送到最需要的人群手中。二要提高針對性。按照不同對象的特點和“口味”設計文化活動,提供大多數群眾歡迎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三要注重選擇性。要跳出“就書論書”的活動模式,放大活動概念,把展覽展示、音樂欣賞、文化娛樂等節目融入其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2“文獻+網絡平臺”模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要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就必須以文獻為基本點,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網絡為平臺,推進數字化信息資源和特色資源建設,為讀者開辟全新而廣闊的文化服務渠道。要做到3個結合:一是數字化信息資源與特色資源建設相結合。高職院校圖書館要開發自動化管理系統,增加電子文獻數量,建設數字信息庫;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職能和本校專業發展特色,以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和精品專業為內容建成特色資源庫。二是電子閱覽與無線網絡相結合。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加大電子閱覽室的開放力度,并將自己的網站(網頁、Web站點)與文化共享工程和農村遠程教育網絡相融合,將服務延伸覆蓋到更廣范圍。三是靜態咨詢與多元互動相結合。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多開展面對面的靜態咨詢服務,并利用電子郵件、QQ群、聊天室、信息推送等形式開展多元互動咨詢服務,使信息資源服務突破時空限制。

3.3“布點+聯手運行”模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要主動融入到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群體優勢,并借助群體優勢,實現方便、快捷、強大的文化服務。一是合理布點。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加強在村(社區)基層設分館或服務站點的建設力度,既要考慮在城市、中心地帶、富裕地方的布點,又要兼顧農村、偏遠、貧困等地方的布點,構建起公平、合理、有效的服務網絡體系。二是館際聯盟。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加強與其他圖書館的聯合,通過圖書館協會這一紐帶,建立多層次圖書館聯盟,實現彼此間資源共享、共建、共送。三是機構聯合。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加強與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合作,包括加強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博物館、演出中心、文化站等的協作,采取與行業、與企業、與社區聯辦等方式,形成文化服務合力。

3.4“讀者+讀書組織”模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崗位,可以通過培養骨干讀者群,成立讀書組織,吸引更多的人接受信息資源服務。一是通過在校學生帶動周邊的人,比如親戚、朋友、中小學生來參加學習和交流;二是通過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帶動所在企業、工作單位、社區人群來參加學習和交流;三是通過骨干讀者帶動與之聯系較多的人來參加學習和交流;四是通過讀者協會、讀書俱樂部、讀書沙龍等組織,以各種學習活動為載體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學習和交流,營造勤閱讀、常學習、好求知的濃厚氛圍。

3.5“合同+委托服務”模式

以合同形式將公共文化進行委托服務,是政府從繁重的公共服務中解放出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的一種創新。高職院校圖書館與政府簽訂合同,接受委托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其本質是公益性與市場性的結合。高職院校圖書館要根據姓“高職”的特點,緊貼辦學特色、緊貼職業實踐、緊貼區域發展、緊貼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委托服務中。在合同簽訂上,要明確主體,認定責任,規定補償,嚴格保障及違約處理;在委托方式上,可以實行長期服務委托、任務性服務委托、業績服務委托;在委托內容上,包括圖書資料供給、信息服務、文化活動、專業和技能培訓等。通過實施委托服務,增強參與資質、控制服務成本、注重社會效益,不斷提升高職院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4結語

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圖書館該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改進服務,拓展服務空間,尋求更大發展,以進一步提高圖書館服務的社會效益,是高職院校圖書館都在思考的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關于切實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出,為高職院校圖書館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今后,高職院校圖書館將從自身實際出發,注重發揮優勢,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拓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渠道,形成有效模式,推動文化服務效能最大化。

本文作者:顏寧工作單位:邵陽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