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路徑分析
時間:2022-01-28 11:09:19
導語:廣播電視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縣級廣播電視臺的發展現狀為例,對縣廣電臺當前所處的生存困境進行了深入剖析,闡述了縣廣電臺作為基層主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服務地方黨委政府和基層群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對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路徑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級廣播電視臺;公共文化建設;發展路徑
縣級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縣廣電臺)具有特殊的媒體屬性,作為基層主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致力于服務地方黨委政府和基層群眾,擔負著重要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但從發展現狀和經營管理看,縣廣電臺普遍處于發展“拐點”,生存窘迫,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壯大輿論影響力、壯大發展實力,使其成為鞏固黨委政府基層輿論宣傳主陣地,進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成為縣廣電臺改革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一)推動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是暢通政民溝通渠道、及時傳遞黨委政府聲音的需要縣廣電臺是縣級黨委政府的現代傳媒工具之一,是同基層群眾溝通交流的主要橋梁。黨委政府通過縣廣電臺向廣大城鎮農村傳遞重大決策、重大部署、重要信息,對社會進行有效組織管理。沒有強大的縣廣電臺,就會形成信息傳遞梗阻,黨委政府聲音就會缺失,形象就會矮化,作用就會弱化。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縣廣電臺可以迅速擺脫經營難題和生存窘境,集中精力營造健康、和諧發展的縣域輿論環境。
(二)推動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是強大基層核心價值觀傳播載體、匯聚發展正能量的需要縣廣電臺位處一線,貼近群眾,報道大量的優秀人物、先進事跡、典型經驗,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縣廣電臺用群眾身邊的凡人善舉,傳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模范事跡、先進經驗、改革先鋒引領基層群眾推進新農村文明建設;用地方話闡釋大道理,激發廣大群眾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天然的媒體屬性和區域壟斷,使縣級臺肩負著在基層弘揚核心價值觀、宣傳正能量的重要職責。
(三)推動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是做大地方優秀文化產品生產供給平臺、增強地方文化軟實力的需要縣廣電臺的發展是縣域文化實力的主要標志和重要引擎。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和傳播者,縣廣電臺服務廣大基層群眾,盤活地方文化、旅游、經濟、公益等優質資源,用大量的廣電作品服務基層,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現象,提高縣域發展魅力指數,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和吸引力。縣廣電臺開設的涉農、富農、強農欄目,組織的涉農主題活動,有效地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成為推動公共文化均衡發展、促進強農惠農為農的重要抓手。
(四)推動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是鞏固城鄉應急動員基本渠道、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縣廣電臺是“四級辦”廣播電視傳輸的最終載體,根植廣大鄉鎮農村,分布最廣、數量最多、最貼地氣,尤其是廣播應急體系的建立,是災難救援、應對群體危機、維護地方穩定的最直接的社會應急動員渠道。縣級行政區域是群體性事件多發區,黨委政府通過縣廣電臺直接面對群眾,直觀表達黨委政府關心關切,權威傳遞社會救援信息,快速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有效把控輿論主動權。縣廣電臺是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首選輿論工具。
二、縣廣電臺發展現狀
以河北省為例,目前,河北省有縣廣電臺139家,開辦廣播節目130套、電視節目220套,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超過99%。①縣廣電臺促進了地方廣播電視產業發展,滿足了基層群眾的信息需求,但從現實看,縣廣電臺普遍發展窘迫,成為制約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均衡發展的瓶頸。
(一)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以前幾年數據為例,2012年河北省財政總投入2.5084億元,占縣廣電臺年收入的42.7%。受財政緊縮政策影響,2013年財政總投入降為1.6069億元,占縣廣電臺年收入的34.3%。財政投入最高的廣電臺為977萬元,100萬元以上的廣電臺56家,占總數的40.3%;財政投入不足100萬元的83家,占59.7%;不足70萬元的69家,占49.6%;30家縣廣電臺財政零投入,占22%。其中,財政投入不能滿足人員工資支出的有116家,占83.4%。2014年情況仍然不樂觀,財政總投入約1.7496億元,仍難以保障正常的運行。
(二)收支倒掛,入不敷出
2013年縣廣電臺總收入4.7113億元,總支出5.3425億元,赤字6312萬元。2014年總收入4.8779億元,總支出5.5879億元,赤字7100萬元。從收入看,廣告收入2.0219億元,占總收入42%,財政投入占34%,其他包括辦活動、做專題等收入占24%。收入超過200萬元的8家,占5.7%;100~200萬元29家,占21%;不足50萬元的80家,占58%。從支出看,2013年工資性支出3.0498億元,占總支出的58%;設備投入3526萬元,占6.6%;水電等稅費近8227萬元,占15.4%;節目制作5610萬元,占10.5%。2014年工資性支出3.3899億元,占總支出的60%。總體看,收不抵支的縣廣電臺達到56%,104家縣廣電臺總負債3.0695億元,負債率達到75%。
(三)節目內容缺乏競爭力
就電視來說,縣廣電臺共開設220個電視頻道,平均日播時長10.5個小時。但節目制作水平相對不高,缺乏地方特色,經濟吸附力弱。一是播出時間短,制作水平低。全省74家縣廣電臺只辦有一套節目,主要內容是當地新聞,內容單一、制作簡單、手段較少。45%的縣廣電臺電視節目是隔日播或周三播,個別縣廣電臺的電視新聞綜合頻道自辦內容僅為十幾分鐘的當地新聞。二是特色欄目少。51家開辦2個電視頻道,13家3個電視頻道。主要內容是新聞、專題、影視(文藝)三類,大多缺少地方特色,策劃水平低,缺乏吸引力。河北省41個縣擁有文化、旅游、經濟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但也僅有少數廣電臺能夠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優勢欄目。三是廣告占據半壁江山。有的廣電縣廣電臺延長廣告時間、增加廣告時段沖抵節目時間。有的臺廣告占節目總時長的65%,被稱為“廣告臺”,損害了聲譽,干擾了正常的播出秩序。
(四)機器設備陳舊老化
廣播電視屬于重裝備、高投入的高技術行業,技術依賴強。但縣廣電臺資金短缺,無力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嚴重不足,關鍵設備普遍老化。截至2014年底,縣廣電臺用于更新設備的資金總額1.1487億元,不及總收入的12%,占總支出的9.7%。29家縣廣電臺設備更新為零,134家縣廣電臺設備滿負荷使用10年以上。許多縣廣電臺無力進行設備更新,大多依靠省市級廣電臺淘汰設備或無償捐助,電視節目畫面清晰度低,廣播傳輸效果差,播出故障頻發,無法與省市級廣電臺有效對接。這些因素制約了傳輸質量,影響宣傳效果,已經危及播出安全。
(五)隊伍臃腫,人才匱乏
縣級廣電臺隊伍龐大,人才缺乏,結構性失衡嚴重。一是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全省的縣廣電臺總人數1.2512萬人。其中,財政供養4996人,占總人數的40%,人員多為政策性分配。本科3264人,占26%,且多為繼續教育學歷或非相關專業,不能適應廣電行業特點和新形勢需要。二是人員分布不合理。新聞、采編播、技術人員5806人,僅占47%,行政后勤等非業務人員偏多。三是年齡斷層,人才奇缺。30歲以下人員有2637人,占21%,且多為非正式編制。有的地方七八年沒有招錄人員。高級人才缺乏,全省正高不足10人、副高87人,難以適應新技術、新業務要求。四是人才流失嚴重。平臺小、待遇差、空間低,招才不入、留才不住。省市級廣電臺“虹吸”現象頻頻,人才外流嚴重。
三、原因分析
縣級廣電臺處于國家“四級辦”的最基層,在履職盡責、服務地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面臨生存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市場經營模式單一,缺乏有力的經濟增長點支撐
廣告是縣廣電臺主要創收渠道。前些年,主要收入來源是有線電視收視費和廣告費。臺網分離后,“以網養臺”不復存在,127家縣廣電臺的收入途徑只有廣告。但是,縣廣電臺廣告收入受縣域經濟、信號覆蓋、市場空間、受眾消費水平以及節目影響等因素制約,近年來持續萎靡,由過去的月均30余萬元驟降至七八萬元,有的甚至是零收入。在創收困境面前,不少縣廣電臺也通過發展文化產業、開展多元化經營來扭轉局面,但在試水文化產業、涉足市場經濟時思路不清,屢屢受挫。
(二)節目策劃包裝能力低,嚴重削弱了縣廣電臺的核心競爭力
由于人財物等方面的客觀制約,多數縣廣電臺節目制作簡單,內容不夠鮮活,缺乏地方特色,沒有吸引力和競爭力,難以吸引優質廣告客源和企業合作伙伴。加之,投入嚴重不足,節目策劃能力低,優秀產品生產不足,收視率持續下滑,進一步導致廣告客戶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三)新生業態不斷沖擊,多頭競爭擠壓縣廣電臺發展空間
隨著媒體融合發展和傳播技術的升級換代,新生業態層出不窮,縣廣電臺發展成為難點。由于省市級廣電臺“雨傘式”競爭覆蓋,互聯網、戶外大屏、移動電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的傳播方式、傳播媒介與終端的出現,對縣廣電臺的影響更加突出,受眾注意力被瓜分得更為明顯,受眾群體萎縮也更嚴重,廣告市場被快速擠占。而且,受行政地域、核心技術、產業基礎等因素影響,縣廣電臺多業態發展空間有限、實力不足、品牌不響,缺少對等合作的基礎和資本,很難實現大幅盈利和快速發展。
(四)內部管理機制落后,制約了縣廣電臺發展動力和活力
一是觀念落后。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廣播電視由過去的單純事業性質逐步向具有事業與產業雙重屬性轉變,但一些縣廣電臺仍沿用行政機關的管理方式,缺乏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不能適應傳媒發展特點和市場運行要求。二是資金使用粗放。資金使用不計成本,分配缺少科學依據,很難保值增值。三是節目生產盲目。不適應市場需求,沒有成本核算,缺少長遠規劃。四是用人機制僵化。缺少現代化激勵機制,集體活力不足,不能調動員工創造性,極大地限制了縣廣電臺的內生動力。
(五)既有優惠政策執行不到位,影響縣廣電臺正常發展
縣廣電臺作為公益性文化單位,但用電、用水、用氣、用暖以及各項稅收沿用商業標準,未能享受公益性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給縣廣電臺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對策建議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著力保障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縣廣電臺作為基層骨干公益性文化單位,肩負輿論宣傳、政策引導、公共服務等重要職能,是保障基層群眾看電視、聽廣播等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載體。各級黨委政府要本著“強陣地、保骨干、夯基礎”的原則,把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壯大縣域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一)建立縣廣電臺發展目錄
制定《省級、縣級廣電臺改革發展目錄(五年)》,分為類別管理、人員編制、財政、激勵考核、督導管理等內容。發展目錄可以參照縣域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縣廣電臺發展實際,把縣級廣電臺分為四類:第一類發展快、實力強,具有區域影響力;第二類發展較快,有一定實力,有一定影響力;第三類發展一般,可維持發展;第四類發展緩慢,難以維持。依此對縣級廣電臺進行分類管理考核,推動全省縣級廣電臺均衡發展,加強主流輿論,維護基層輿論安全。
(二)集中力量辦好新聞綜合頻道(率)
縣廣電臺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不斷提高廣電類公共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服務供給能力,做強、做大、做優縣廣電臺新聞綜合頻道(率),切實保障廣大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新聞綜合頻道(率)要堅持政治第一、導向第一、責任第一,著力辦好新聞、民生、涉農、公益、文化等五類欄目,突出新聞性、公益性、服務性;要不斷增加播出時長,擴大廣播電視有效覆蓋,增強縣廣電臺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努力打造成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主陣地、傳播核心價值的主載體、惠民文化服務的主平臺,形成系列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矩陣。
(三)實行人才財政保障創新管理
縣市區應該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將縣廣電臺列入縣級財政基本保障單位,骨干人員事業經費納入本級財政基本保障,確保縣廣電臺集中精力做好主流宣傳、輿論引導、惠農服務、社會公益、節目創新等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履行好基層主陣地、主載體、主平臺的職責。同時推進創新管理,建立嚴格的內部考核管理機制,推行績效管理。建立技術、策劃、編播首席制。建立校臺對接、定向培養、對口支援、定期培訓等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實行“柔性引進”,探索多種模式的人才引進機制。
(四)加大財政資金基礎項目投入
建立省級縣廣電臺改革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縣廣電臺基礎配套、精品欄目培育和影視供片渠道建設。各縣市區也要把縣廣電臺的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列為重要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切實保障剛性需求不留缺口。以上投入專款專用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重點保證廣電采、編、制以及信息存儲、傳輸、發射等關鍵設備的網絡化、數據化改造,確保縣廣電臺技術設備運轉良好穩定,確保廣電技術領先和信息傳輸安全。省財政可對國家級貧困縣、少數民族重點縣、紅色老區轉移支付。
(五)實施縣廣電臺創新發展工程
一是實施縣廣電臺精品文化欄目工程,每年評選省級精品新聞欄目,鼓勵縣廣電臺挖掘文化、公益、經濟、旅游等地方優勢資源,尤其是鼓勵擁有國家級經濟類、文化類榮譽稱號的縣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欄目,創作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二是實施縣廣電臺創優工程。建立縣廣電臺改革發展考核臺賬,每年考評出發展最好、發展最快的臺予以表彰獎勵。三是區域組合抱團發展。鼓勵縣廣電臺跨行業、跨地域,抱團取暖+區域合作,通過縣廣電臺之間“優帶劣”“一帶一”或“一帶多”等幫扶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共贏發展。四是鼓勵縣廣電臺利用地域文化優勢推進新媒體融合發展。
(六)落實好公益性事業稅費優惠
縣廣電臺是黨在基層的喉舌,是服務基層廣大群眾的公益性單位,要享受水電氣暖費用以及文化事業費、增值稅、營業稅等相關稅費優惠政策,減輕縣廣電臺生存負擔,創造良好環境。總之,縣廣電臺作為基層主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服務地方黨委政府和基層群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將縣廣電臺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有助于縣廣電臺健康的持續發展下去。
作者:吳躍先 吳蘊聰 張靜 韓春秒 單位:河北省廣播電視研究室、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北省社科院新聞所
- 上一篇:家居收納產品之鞋架情感化設計研究
- 下一篇:淺議服裝設計新業態的多元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