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
時間:2022-03-27 10:46:15
導語:僑鄉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鼓浪嶼“萬國建筑博覽”旅游核心的老別墅,有著豐富的僑鄉文化資源,在當前“講好中國故事”的語境下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應抓住2017年7月8日申遺成功的良好契機,融入鼓浪嶼大景點,通過政府托管、博物館經營以及專線旅游等方式,保護好老別墅的歷史風貌,傳承好僑鄉文化。
關鍵詞:鼓浪嶼;老別墅;僑鄉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面積僅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嶼被稱為“鋼琴之島”、“海上花園”,是廈門旅游的標志性景點,每年都吸引著數百萬的海內外眾多游客。可是,很多人上去就是體驗日光巖半日游,對這個小島上的“僑鄉文化”不了解也無從了解。因此,筆者希望以2017年7月8日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功為契機,讓游客的目光轉向更加豐富而厚重的鼓浪嶼歷史文化,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華僑先賢們所創造和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而努力。尤其是讓承載著僑鄉文化的凝固的音符———老別墅,成為“講好中國故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進一步凝聚東南亞華僑的共識,在“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為此,筆者通過多次實地走訪,聽取廈門市原博物館館長龔潔老師的口頭及書面介紹,參考了知網和部分文獻材料,并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調查和個人思考的結果進行總結。
一、老別墅———僑鄉文化遺存
“華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僑鄉是海外華僑華人的故鄉。海外移民與家鄉的人、財、物的交流帶來僑鄉地區的文化形態的變化,形成特有的僑鄉文化。”[1]建筑是其中的表現之一。“雖然歷史風物景觀,不似自然景觀具有的直觀感染力,但他們的審美價值在于蘊藏于物質性外殼里的精神現象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2]鼓浪嶼老別墅作為歷史風物景觀,承載了包括僑鄉文化在內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表現出了獨特的文化張力和旅游魅力。(一)老別墅與華僑。鼓浪嶼的崛起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一大批祖籍閩南的東南亞華僑,其中不乏富商巨賈、各國僑領,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將海外資本轉移回國。又因為《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的關系,在家鄉戰亂頻仍、匪盜猖獗的歷史時期,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個相對開放、相對安全的公共租界定居、發展。鼓浪嶼的建筑除了領事館和公司辦事處以外,絕大多數由華僑所建。據1920年“工部局報告稱:“近20年里,華僑和僑眷在鼓浪嶼就興建約1100幢別墅住宅。”[3]近年來所認定的391棟歷史風貌建筑,至少有80%以上是華僑和僑眷的業產。在上世紀30年代,鼓浪嶼華僑、僑眷的人口比例之高,以及東南亞著名僑商聚居人數之多,堪稱福建省之最。即使經過一個世紀的變遷,據2004年的統計材料所載,人口僅20172人的小小島嶼,還擁有歸僑僑眷10520人[4],占據常住人口的52%還多。2010年出版的《中國僑鄉僑情調查》一書,鼓浪嶼仍舊名列國內15個典型僑鄉之中。除華僑所建的老別墅外,各國領事館、教堂等也是鼓浪嶼歷史風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時也將其納入其中。(二)凝固的僑鄉文化音符。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沉淀和繼承歷史上中國好故事的優質基因,實現古今轉變、古為今用;同時,在國際傳播中講故事,把中國故事講出去亟須適應外部語境,打破中西文化的藩籬,貫通中外、溝通世界。老別墅的身上就體現了能夠適應外部語境的中國建筑魅力。1.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體現。鼓浪嶼島上的1000多棟老別墅每一棟都各具特色。這種洋樓式民居“主要是歸國華僑受僑居國建筑形式影響而建筑的,但也保存了閩南典型民宅中的一部分,可謂中外結合,是一種‘揚棄’。”[5]鼓浪嶼老別墅中有體現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特色的“皇宮起”的閩南特色建筑,如中華路上紅磚紅瓦、飛檐翹角、喜氣洋洋的四落大厝和大夫第,其三拱兩斗、門當戶對、屏風、玄關、天井等傳統建筑要素,體現了平穩、均衡、對稱的美學思想。廊柱規范、石雕內容很多涉及傳統思想及道德要求。2.海洋文化建筑的體現。一般而言,黃河文明指的是發源自中原的相對沉穩、內斂的農耕文明,而海洋文明指的是面向大海的以激情和變化為主旋律的文明。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二者概念不一樣,但如果是體現人類社會進步特征的文化,我們就可以認定為文明。而“就海洋文化的動作機制而言,是它的對外輻射性與交流性,亦即異域異質文化之間的跨海聯動性和互動性。這也是海洋文化的本質所決定的,因了海洋的自然屬性,也因了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海洋文化從總體上來說不是瘀于一域一處的文化。”[6]老別墅中的海洋文化可以在具體的建筑外觀上得到顯現,如鼓新路48號四層船形別墅人稱“船屋”,這是20世紀20年代原鼓浪嶼救世醫院的黃大辟請時任院長的美國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建造的。該建筑被設計成正欲起航的巨輪,以長三角形地基為巨輪的甲板,駕駛臺前為半圓廊,兩側開兩排圓洞,形似輪船的通氣窗。別墅層層遞減,最高層只有一間房和一個蓄水池、鍋爐房,站在樓頂天臺,猶如站在遠航的輪船上。又如鼓浪嶼中華路21號是一棟百年英式老別墅,建于上世紀10-20年代,原為住宅,1937年二樓作為殼牌、美孚石油公司前身———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的辦事處,俗稱貓頭鷹樓。與二樓貓頭鷹窗框不同的是,三樓的船錨拱窗又表現出了與海洋密不可分的聯系。海洋文化還表現在融會貫通的跨文化建筑元素中,這也是僑鄉文化的特色。除上述兩棟老別墅外,更多的老別墅體現的是中西合璧、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無縫融合的特征。例如黃家花園以中樓為中心點呈現南北兩樓對稱排列的布局,四面回廊,剁斧凹槽的廊柱纖細高雅、簡潔華貴,外型上的浮雕及臺階、樓梯等意大利大理石材料,還有走廊的拱門、吊燈等,都是歐式別墅的作派,但內里的楠木地板、門窗以及紫檀博古架、長供桌以及房間陽臺玻璃門上的花草、仕女圖案等,都呈現出濃濃的中國風,因此該建筑體現著中西合璧的奢華和沉穩。海天堂構“穿西裝,戴斗笠”的做法即樓身、樓層為西式,而屋頂為中式的重檐歇山頂式,龔潔老師的評價是:“似宮非宮勝似宮,似殿非殿賽過殿;不中不洋不尋常,中西結合更耐看。”[7]金瓜樓的屋頂因有兩個貌似金瓜的塔頂而得名,這兩個橙黃泛金、瓜棱明顯、棱角飛卷的金瓜樣式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威尼斯及奧地利薩爾茨堡等均可見到,體現出羅馬建筑的因素,又有洛可可藝術的美感。筆架山上的觀彩樓因外形如同中國的花轎,故又稱“新娘轎子”,繩狀門柱、窗楣上的歐洲火的頭像雕刻,則為味道純正的歐式建筑,有著一種古典的貴族氣度。此外,哥特式風格如天主堂、巴洛克風格如各種雕塑裝飾、伊斯蘭圓頂如八卦樓等,柱子也多種多樣,科林斯式、愛尼奧克式、陶立克式等在鼓浪嶼均可以找到。柱頭還有蝴蝶狀的、太極與古希臘柱式相結合的,不一而足———鼓浪嶼的“萬國建筑博覽”確非浪得虛名。1000多棟老別墅的建筑從外形上打破了單一的風格限制,體現了中西結合、古今結合的特色,可以稱其為具有僑鄉特色的凝固的“建筑音符”。
(一)老別墅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意義。鼓浪嶼老別墅帶有殖民色彩,也帶有僑鄉特色,是近代政治、經濟、社會選擇的結果,是百年風云動蕩、滄海桑田的復合性產物。不少老別墅里曾經上演過華僑僑眷們參與民主革命、抗日救亡、助力城市發展、振興實業、捐資助學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內涵在當下“講好中國故事”語境下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今,鼓浪嶼老別墅所涉及到的華人華僑及其子孫散居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而這些大多是我們海上絲綢之路所走過的地方。因此,“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有效地保護和發展僑鄉文化,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文化的“魂”,有助于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共識、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老別墅的保護、修繕與文化表達。由于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占領,以及之后的臺海對峙、等原因,老別墅的主人為避禍,拖家帶口遠遷海外,別墅往往幾經易主,其功能和結構受到一定的影響,伴隨著建筑物的故事也漸漸沉寂乃至消亡。直到改革開放后,鼓浪嶼才又重現其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過2000年以來,由于政府決策的問題,鼓浪嶼原住民“只出不進”,學校和醫院陸續遷出,由老別墅所代表的鼓浪嶼文化再一次受到強烈的沖擊,商業氣息和小資情調慢慢成為島上主流,而與原來的僑鄉文化氣息日漸疏離。老別墅年久失修、日益破敗、逐漸坍塌也是當前較為緊迫的大問題。2017年4月經廈門市政府同意印發了《廈門市鼓浪嶼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貫徹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8]的基本方針,確保鼓浪嶼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發揮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對大夫第、黃氏小宗、春草堂、菽莊花園等53處申遺核心要素的管理、監測、修繕、利用等方面,做了系統規定。不過,對于鼓浪嶼1000多棟的老別墅而言,除了53處申遺核心要素外,還有相當多數的老別墅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修繕,其后續管理是個很大的問題。不少老別墅破敗不堪,例如以林語堂婚房著稱的廖家別墅幾成危房:墻壁坍塌,屋頂多處漏水,上下樓梯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了充分發揮老別墅的價值,讓其文化內涵得到知曉和解讀,各方都進行了積極的嘗試。1.政府托管。把老別墅交給國家,由政府出資進行保護和定期修繕,由專門部門履行管理職責,將其文化發揚光大,無疑是最理想的。例如菽莊花園,原為臺灣首富林爾嘉的私家花園,自其主人1956年敬獻給國家后,由旅游部門統一管理,鼓浪嶼景點套票中就包含這一著名景點,有關保護和修繕費用在門票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又如海天堂構,由政府協調各方關系,聯系黃秀烺散居全世界擁有該房產繼承權的后人,簽訂售房托管協議,并歷時2年、花費上億巨資重修之后,才能夠以今天的規模出現在游客的面前,現為鼓浪嶼島上最時尚精致的老別墅文化旅游新景點之一。其主樓38號被開發為鼓浪嶼建筑藝術館,通過圖片、舊時物品等方式展現鼓浪嶼重點歷史風貌建筑及其背后的懷舊故事;42號則設立南音館、木偶演藝中心等,起到了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宣揚閩南文化的作用。由于老別墅的不少業主是富豪,資本雄厚加上家眷眾多,這也造成了現在擁有房產繼承權的后代子孫繁多而且關系復雜,很多散居海內外,要一一取得他們的售房托管許可顯然有一定困難,因此該方法難度不小。2.社會資本介入及商業運營。(1)民宿經營民宿經營是應市場需求而生的民間自發營利行為,但“老別墅”是其營銷中重要的賣點之一。因此,經營者首先要對其進行修繕,然后才能按照現代住宿的要求進行適當改裝和設備添置。當前遍布全島的家庭旅館不計其數,有些對老別墅的綠化、維護等都進行得很好。例如船屋,現在就由黃家后人居住并開辟成為家庭旅館,而且較好地保留了其海洋文化的特色,有限的幾間客房被命名為“水手艙”、“管輪艙”、“大副艙”、“輪機艙”、“船長艙”等。而楊家園度假酒店開張伊始就投入了500萬元巨資進行了修繕,并盡可能地保持了其原有的風貌,經營者對感興趣的房客都會予以建筑文化方面認真的介紹。林氏府公館的酒店經營在有關網站上對其歷史和與臺北板橋林家花園的關系進行了簡要的文字說明,客觀上對其文化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很多經營者在住店客人到來時都會提供整個小島上老別墅的地圖免費供客人取閱,方便他們按圖索驥。這些文化傳播都相當有效,并且充滿一定的趣味性。(2)其他除了上述用途以外,老別墅還有其他運營方式。例如番婆樓和容谷(李清泉別墅)現為鉑爵婚紗等的攝影基地,原亞細亞火油公司的舊址現在外圖書店在營業,四落大厝則成了飯館等。不過,一旦有商業資本的介入,利益最大化成了其考量指標,因此有些破墻開店或違章搭建等都有可能破壞其原有的格局與風貌,需要強有力的監管防止其“長高長胖”。3.開拓新的景點思路。自2014年10月起,為避免游客過多造成鼓浪嶼“淪陷”,廈門市政府出臺了控制上島人數(單日最大客流不超過3萬人)且分開不同碼頭上島的舉措。該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對民宿經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而且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要求,申遺成功的鼓浪嶼老別墅的民宿經營與游客數量都受到限制,以自發形式經營民宿延續老別墅生命的做法將受到比較大的挑戰。因此,將老別墅融入鼓浪嶼大景點之中,關注新的文化元素所帶來的機會和題材內容,開拓新的景點思路,可以為保護老別墅、延續其文化脈絡帶來新的嘗試。例如:(1)博物館經營將老別墅開發成各種主題的博物館,一方面可以獲得保護和修繕的資金,另一方面也起到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例如下列形式的創意表達:①魚骨藝術博物館。東方魚骨藝術館是目前國內乃至國際首家專業魚骨藝術館,坐落于楊家園老別墅群靠北的一棟。館內展覽的所有畫作,都是由天然魚骨包括魚骨、魚骨刺、魚鰭、魚鱗、魚眼、蝦須、蟹殼等經過脫肉、凈白、去腥、去味、防霉、烘干、美味等12道工序,一根一根拼制而成,然后制作成各種寫實或寫意的畫作。②貝殼博物館。貝殼博物館坐落于鼓聲路5號,是由防空洞改造的。該項目與廈門市水陸生物制品研究所配合,致力于結合愛國主義人防教育和海洋生物科普的展覽,成為最具有專業影響力的《貝殼夢幻世界》。該館收藏有6800余種珍稀的貝殼,還有珊瑚展、貝殼3D演奏、環幕海底世界。嚴格意義上該地址與老別墅無關,但其表達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的。③樂器博物館。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和蛇嶺花苑現在建設成為鋼琴博物館,收藏有70多架來自世界各地古鋼琴,是國內最大、世界罕有的鋼琴博物館。八卦樓也收藏有30多臺來自世界各地珍貴的風琴。風琴博物館和鋼琴博物館交相輝映,深刻演繹出鼓浪嶼“鋼琴之島”、“音樂之島”的音樂特色。(2)老別墅專線旅游筆者認為聯系有關物產所有者或后人,開辟老別墅的專線旅游,創造僑鄉文化的旅游意境,此法較為可行。①專線旅游的可行性。根據筆者的問卷(有效回收了127份樣本,其中廈門本地的15.75%,屬福建省戶口但非廈門的55.91%,非福建地區的28.35%),被調查者認為既然鼓浪嶼以“萬國建筑博覽”而聞名、因此老別墅對鼓浪嶼意義很大的占到了87.4%,想去看別墅的占77.97%,想去但由于無人導游從而放棄的占18.11%,后二者合計達到96.08%,說明老別墅的旅游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另外,能夠接受專門開辟的老別墅旅游線路的被調查者,愿意參加的達到59.85%,如果不要錢的話則會考慮參加的有14.17%,二者合計74.01%。上述問卷中“如果您到鼓浪嶼尋訪老別墅的話,會選擇玩多久”顯示,“肯定得住在島上,至少得兩天”的比例達到27.41%,至少一天的比例是39.26%,這比當前旅行社普遍的行程安排在時間和內容豐富性方面有了比較大的提升。這也說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到旅游的精神享受、文化享受這一層面,愿意付出金錢進行相關主題專線旅游的也越來越多。因此旅行社或者鼓浪嶼管委會可以針對被調查對象的要求,論證此種方法的現實可行性和具體操作性,從而更好地實現發揮老別墅的旅游價值,拓展旅游新思路。②專線旅游與文化意境的營造。“旅游文化意境其實就是旅游主體對旅游地的產品供給所包涵的文化特質的一種體驗與感悟,它塑造和詮釋著一種‘意味深長’的文化氛圍。”[2]作為大海之中的一個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島,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對其加以開發和利用,并且成為拉動其旅游資源一駕新的馬車,是個頗讓人期待的話題。筆者認為,挖掘并賦予各棟老別墅不同的主題內涵,對其多元化的建筑藝術風格進行主題開發,例如鼓浪嶼音樂之旅、宗教之旅、領事館之旅、商業文化之旅、名人足跡尋訪等,延伸和拓展相關旅游產品,創造一種以歷史風貌為載體的旅游文化意境等,已經較為成熟,只是在決策上還需斟酌,在操作上還需完善。問卷有涉及專線旅游中文化推介的細節問題,當筆者問及:“如果在每棟有典故的老別墅前面加上一些說明,歡迎您參觀并請您隨意捐資作為維護費用,您愿意嗎?”這種常規的說明性旅游得到了57.48%的被調查對象的響應。但認為“隨意參觀不成熟,萬一碰到不愛護文物的人就慘了,該方案不可行”的也占到22.05%。③NGO(非政府組織)的自發組織與宣傳。老別墅的專線旅游設想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實,例如廈門有一個“走尋老廈門”的微信群,成立不過3年左右時間,組織了5次走尋鼓浪嶼老別墅之旅,邀請了廈門市地方文史專家充當導游,總計156人次參與。他們通過朋友圈、美篇、公眾號不同程度地對活動進行了總結和回顧,加上組織了其他路線的走尋活動,該群在廈門市影響越來越大,有關負責人在去年廈門金磚會議期間也被邀請到有關論壇對活動進行了相應的介紹。因此,熱衷于鼓浪嶼僑鄉文化的志愿者,可以經過有關部門考核后擔任義務導游,結合上述專線旅游方式對游客進行引導和講解,還可以監督游客行為,避免對文物可能造成的破壞。
三、結語
鼓浪嶼老別墅是鼓浪嶼旅游的精髓,是其僑鄉文化的精華之所在。因此,應抓住2017年7月8日申遺成功的良好契機,多方籌措資金,對有著歷史意義的老別墅進行保護和修繕。為長久計,須開拓新的保護和開發思路,如將老別墅旅游融入鼓浪嶼大景點,通過政府托管、變身博物館結合文創經營以及專線旅游等方法,尤其是通過專線旅游籌措經費并傳承文化的思路,經調查研究顯示較為成熟和可行。我們應以“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為方針,通過保持和恢復老別墅原貌,進而深入挖掘老別墅中華僑僑眷的優秀美德和精神品格,將其開放包容和積極進取的文化精髓進一步發揚光大,在凝聚海內外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上東南亞華人華僑方面發揮軟實力的作用,更好地講述包括華僑、僑建、僑鄉的中國故事,激活其家鄉記憶,增進他們與僑鄉的感情,堅定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樹立“文化中國”、“文化僑鄉”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路陽.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僑鄉文化保護與開發淺析[J].文化遺產,2017(1):82.
[2]洪建場.審美藝術視野下旅游文化的構建———以廈門鼓浪嶼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4):42.
[3]龔潔.到鼓浪嶼看老別墅[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18.
[4]何丙仲.鼓浪嶼華僑[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6-7.
[5]何綿山.閩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33.
[6]劉明金.海洋文化巡禮[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8.
[7]龔潔.鼓浪嶼建筑[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6:110.
[8]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鼓浪嶼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保護管理辦法的通知[DB/OL].
作者:莊莉紅 張建英 單位:集美大學
- 上一篇:建筑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探索
- 下一篇:建筑教育對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