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建筑文化傳承和發展

時間:2022-04-26 03:03:29

導語:簡述建筑文化傳承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述建筑文化傳承和發展

摘要: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來從未間斷,各種文化百花齊放,繪畫、詩詞歌賦等等,但是作為文化載體的建筑也獨樹一幟,一直傳承著木架構體系。本文旨在以河南大學大禮堂為例進行研究,通過對這個將近百年建筑自身的造型、選址、材料等幾個層次進行分析,尋求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借此研究古代的傳統建筑形式在當今建筑界的發展,并希望當代建筑師可以立足于我國建筑傳統文化,并將其傳承和發展下去。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發展

河南大學大禮堂建于1931年,建筑形式是當時流行的宮殿式建筑,青磚灰瓦、飛檐斗閣、氣勢恢宏。是河南省近現代教育的起源地,歷經八十多年,一起見證河南大學的歷史滄桑。

1概述

1.1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國建筑的特征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下和支配下形成的。木構建筑的結構體系可以分為穿斗式和抬梁式。數千年來,帝王的宮殿、壇廟、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觀、寺廟都普遍采用。而決定建筑的結構體系的因素又是多樣的。對于較大體量的建筑,承重問題的解決促使斗拱的出現,斗拱的應用促使中國古建筑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造型。碩大斗拱的出挑支撐著各種樣式的屋檐,由此也形成了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等類型的建筑型制。隨著斗拱的演變,裝飾性加強,排列叢密、用料變小,遠看屋檐下猶如密布的一排雕飾品,但是其結構作用并未喪失。建筑群的組合應該是我國古建筑的最大特色,最能表現其特點的應該就是宮殿建筑,嚴格的對稱分布,規整感、秩序感、嚴肅感均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此種種,用楊鴻勛先生的話來說:中國的古建筑文化萬世一系。1.2建筑與文化的關系。用建筑是文化的容器來形容建筑與文化的關系應該是最合適的了。我國的建筑文化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方向進行研究。①自上而下的皇家建筑文化,既精致的文化;②自下而上的民間建筑文化,既通俗的文化。兩種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我國完整的建筑文化體系。從趨勢上看,自上而下的建筑文化趨勢是最能充分表達出建筑是文化載體內涵的一個方向。

2河南大學大禮堂的文化傳承

2.1數字文化的傳承。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結構,建筑的每一現象都有文化的根基,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古代建筑在數字的運用上是非常講究的,大到皇家宮殿,小到民俗住宅。每個數字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因此就出現了九五之尊、三方朝拜等數字在傳統建筑樣式上的運用。摘錄《考工記》里的幾句話,“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敝饕馑季褪枪糯ㄔ靽遥爬镆姺?,每一面墻上都要開三個門,都城中九條南北大道,九條東西大道,每條大道上可以通行九輛馬車。河南大學大禮堂的建造借用古代建造都城的思想,在面對明倫街的正立面上建造了三個門,這應該與《考工記》里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作為當時中國三大高等學府之一的河南大學,在面對主干道做這樣的設計也少不了三方朝拜的含義。因此,在數字文化的傳承上,建筑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2屋頂文化的傳承。在繪畫的理論上,在六朝開始就出現了“氣韻生動”之說,出自南朝-齊畫家謝赫在其所著的《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繪畫“六法”,作為人物繪畫評論的準則,而“氣韻生動”則被視為最高要義。講究的就是繪畫作品的神氣和韻味。在當時將繪畫作為最高藝術造詣的時代,這種文化藝術必然會反映在建筑造型上,即建筑屋檐的翼角起翹。屋檐起翹的建造手法也出現在六朝時代,這也是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目的是在建筑的屋檐處理上形成曲線的造型,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從各個角度去觀察,都營造出輕松活潑的動感,為古代圍合式建筑空間處理的手法上增添了如同繪畫般氣韻生動的效果。河南大學大禮堂屋頂的形式為歇山頂,屋檐的設計的手法就是翼角起翹,不僅傳承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也體現出了古代繪畫藝術手法的“氣韻生動”。位于河南大學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的大禮堂雖然已是耄耄之年,但在見證河大人成長的歲月里,雖歷盡滄桑,但依舊熠熠生輝。大禮堂屋頂的設計在另一方面同樣也體現出文化的傳承。書法廣義上講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規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等內容。運筆又分為起筆收筆兩方面。起筆和收筆是書法的開始和結束,講究停頓。傳統建筑的歇山屋頂是由正脊、垂脊、戧脊組成,戧脊收尾處有古代屋頂用作裝飾的鴟獸,根據古代傳說鴟獸可以吐水,起到防火的作用,在書法的藝術上則象征的是起筆和收筆的運用。對稱這個觀念是中國人建造房子時的一條基本觀念,反映出了古代建筑設計者對事物形態的基本看法。傳統的哲學思想中也處處體現著對稱?!墩撜Z•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敝杏怪溃覆黄灰校壑姓{和的處世態度。幾千年來儒道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古代都城建設就是講究的“中”,不偏不倚,中正平和。魏有曹都鄴城、唐有長安城,皆是九宮格的造城格局,體現的都是中庸之道?,F存可見的北京故宮則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舊時稱作紫禁城,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km,乃世界之最,左祖右社、前朝后殿,彰顯古代帝王的威嚴氣勢。河南大學大禮堂橫臥在校園南北主軸線與東西主軸線的交會點上,與古樸、莊重的南大門遙遙相望。同樣的體現出的也是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暗示河大學子保持一顆敬重的心,中正、平和,以此成就更加完美人生。

3大禮堂文化的發展

雖然大禮堂建造在20世紀處,屬于宮殿式建筑,但是他的許多文化要素還是在現代的建筑中得到了運用和發展。坡屋頂是我國建筑結構中特有的一種形式,在中國,被稱為第五立面,足見其重要性。坡屋頂的建造主要還是古代帝王思想和等級地位統治下形成的政治產物,同時也具有象征意義。曲面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使古代建筑型制產生輕靈飛動之感。同時坡屋頂也猶如中國漢字的“人”,也代表了由儒道兩家發展而來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國際風格方盒子日益流行的今天,坡屋頂的形式一直被沿用,王澍象山校區的折線型屋頂就是經典的例子,利用蜿蜒曲折的屋頂與遠處起伏的山地形成對比,融入環境,納入自然。所以說,中國建筑的文化是值得每個建筑師去挖掘、傳承、發展。

4結語

總之,中國的建筑和文化都是一脈相承的,作為文化的載體——建筑是最能長久存在并體現文化的一種媒介。研究建筑,不可泛泛而談,更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本末倒置,中國建筑的發展是植根于古代先賢的哲學思想體系下發展出來的,更為后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價值。立足于文化的研究,深入建筑后面更遙遠的思想才是學習建筑的根本方法。借此本文不只是單單敘述河南大學大禮堂的歷史悠久和文化背景,而是以此為案例,建議現代建筑師從事研究的同時,可以更多的運用本土化的元素,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大程度的再現和運用,同時不忘初心,繼續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崔陟.書法———點與線的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

[2]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3]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漢寶德.建筑歷史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

[6]陳廷佑.中國書法.百苑文藝出版社.

[7]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百苑文藝出版社.

作者:于光祖 單位: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