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視角下旅游文化發展研究
時間:2022-12-15 11:16:45
導語:生態美學視角下旅游文化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產業背景下陜西旅游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
隨著現代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旅游文化正成為旅游業中備受關注、具有全局意義的要素。實踐表明“,舉凡旅游業昌盛之國,莫不以旅游文化取勝。”奧地利的旅游,幾乎都與斯特勞斯等奧國音樂大師緊密關聯。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蘊含著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掌故。因此,旅游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未來的旅游業的競爭也勢必是旅游文化上的競爭。從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經驗之一。大力發展和創新旅游文化也成為了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陜西省是全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有著巨大的潛力。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旅游業也是陜西“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面對機遇與挑戰,陜西省政府明確提出,“要加速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化”,“要以旅游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出了“西部大開發,旅游應先行”的鏗鏘之音。另一方面,作為旅游資源大省的陜西,旅游文化的競爭力又與國內其他旅游業發展較快的省份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發展中存在著思想觀念保守、產業結構不合理、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力度不夠等諸多問題,難以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市場魅力,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旅游發展,文化先行”戰略背景下,陜西省政府明確,要“加速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化”,應當在建設旅游文化上下功夫,重點突出旅游的文化內涵,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特色物產、特色景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地域史化、流行文化、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等文化內容。
2生態美學與旅游業的內在關聯
旅游資源區別于其它資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學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們旅游,就是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態美學是在生態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新興學科,是美學與生態學結合的產物,其著眼于生命體之間,乃至生命體與非生命體間的和諧之美,強調自然與人交互感應、“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諧相處,是一種具有整體性、互惠性且重視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美學。生態美學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首先生態美學的理論內涵與旅游活動的動機、目的和周期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態美學的核心理念是營造審美的生存狀態,而旅游者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中,旅游者要對旅游活動中的一切審美對象都必須保持“親和”的非功利的審美心態,欣賞而不據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傷害,這又與生態美學的核心思想———“親和”萬物是一致;此外旅游業的“求美”、“審美”核心文化特點決定了它必須緊密依靠生態學和美學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態學和美學思想的生態美學可以并且理應成為當代旅游活動開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態美學觀亦將是適合旅游業發展實際的科學發展觀。結合我省旅游業發展現狀,無論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項目,還是生態性的旅游項目、度假性的旅游項目等,首先都存在一個文化內涵的問題。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態美學內蘊與地域特色的陜西旅游文化內涵,一方面要樹立起“以生命為根本”的生態旅游倫理意識、“天人合一”的生態旅游審美觀、自然美為審美最高準則的審美觀、“取之有度,用之以時”的生態旅游開發意識以及人與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旅游觀念等;另一方面開展自然生態對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頗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陜南秦巴山地文化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關中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陜北黃土人文旅游資源,延安、照金紅色革命歷史旅游資源等等諸多實例考察分析,從而提升區域旅游資源的市場價值和景點景區檔次,推出并打響品牌,增強旅游競爭力與可持續性發展。
3堅持生態美學觀建設陜西旅游文化的現實意義
從目前我國旅游文化發展的狀況看,工業文明價值觀的影響下所形成的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在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迅速成長起來的,可支配的收入、便捷的交通、閑暇的時間等促成了大眾旅游的需求的增長,因此旅游資源逐漸的被無限度的、掠奪式的、大規模的開發利用,以滿足大眾旅游的需求。但由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不當造成了資源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惡化。而資源環境的不可再生性又決定了資源一旦破壞,難以修復,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旅游業發展中生態美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在經濟、文化生活中各經濟實體、文化載體、管理主體表現出來的現實問題。比如,經過曲江文化旅游集團長期的努力,在西安地區已初步形成具有典范作用的區域旅游文化生態圈。如果可以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再對其價值進行充分挖掘、對其高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效應對,同時,在充分研究現實經濟實體的基礎上,厘清陜西旅游文化中各區域、各層次、諸要素的相互影響和構合關系,對促進“陜北—關中—陜南”旅游區域間的良性聯動無疑會提供更多參考。再如,在陜西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偽文化”“偽民俗”等反文化生態、反生態美學的問題,將其置入生態美學的研究框架內進行考察,又可以為純化、本色化區域旅游文化創造語境。
作者:李月媛 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石臺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探討
- 下一篇:地域文化與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