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提升

時間:2022-07-25 10:17:38

導語: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提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使“三農”問題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鄉村旅游文化與鄉村經濟發展不協調,農村經濟硬實力與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相差甚遠,學術界對農村旅游文化建設也越來越關注。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即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詳細闡述旅游文化軟實力在我國鄉村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我國鄉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的現狀,試圖找到提升鄉村旅游文化軟實力、實現鄉村經濟盡快發展的對策和措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麗新鄉村。

[關鍵詞]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現狀;多元化

1我國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1.1研究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改變,旅游文化形式也在不斷變化,農村旅游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聯系。進入二十一世紀黨把農村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提出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農村的旅游文化要發展,中國城鎮化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就目前來看,國內外學者對農村旅游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經基本沒有太多異議。但他們的研究大多從農村旅游文化文藝事業的建設入手,范圍寬而雜,對加強農村旅游文化建設的實際指導意義不大。因此,我們從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入手,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具有現實意義。1.2研究目的及意義。農村旅游文化建設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取得了巨大提升,反映出鄉村文明與農村旅游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必然要求。由此可見,提高農村軟實力不僅能夠增強農村整體實力與競爭力,加強農村凝聚力,同時對促進農村社會全面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旅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建設,展現農村旅游文化活力,有助于提高農民素質,有利于推進農村先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在防止農村的非物質旅游文化遺產沒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總之,通過對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進行詳盡的研究與分析,能夠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帶來指導,從而促進農村旅游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2我國新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發展現狀

2.1基層干部淡漠旅游文化建設,重視經濟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搞經濟建設成為各級領導的重要工作,而對群眾旅游文化的意識則很淡漠。這與地方經濟狀況、基層干部認識不到位都有著直接關系。從干部、經費、設施、活動都沒有相應的落實,有的干部也清楚提高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意義,也明白“治窮先治愚,治愚搞文化”的道理,但是他們往往急功近利,加之倚重唯GDP論的考核評價機制的觀念仍未改變,于是就出現“越是窮的地方旅游文化設施越差,越是窮的地方干部群眾文化意識就越淡漠;看電視、打牌娛樂是村民們主要的休閑旅游文化方式;壽辰、婚喪嫁娶等傳統的鄉村旅游文化,存在攀比之風,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影響家庭經濟發展的問題十分突出。”2.2農村旅游文化資源供給量少,農民旅游文化消費水平偏低。盡管旅游文化下鄉演出和“2131工程”電影下鄉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但面向農民的公共旅游文化供給與農民的旅游文化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各級政府大規模的旅游文化下鄉活動,落實到每個村的演出場次十分有限。村旅游文化活動室大多無人問津或成為老年活動室,活動內容僅局限于村民翻翻報刊,看看電視,健身鍛煉,棋牌娛樂。而青年農民正成為農村旅游文化建設缺位的主角。根據2015年對于平頂山市城市居民的調查顯示,城市居民旅游文化消費平均支出750元左右。通過調查,高消費群體在農村普遍存在,在受訪者中年旅游文化消費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有5.3%,說明少數先富起來的農民在旅游文化消費方面也先“富了起來”。

3當今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1農村文藝事業發展的資金問題。雖然農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就大多數農村來說,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地收入或外出打工收入,并無其他收入來源。農村的保障水平與城市的保障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農民的收入還是會用于物質上的消費,如:對重大疾病作出的風險預測,對子女高等教育費用的支出。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留出一定的資金來發展文藝事業和提高自己的精神水平成為奢侈消費。因此,農村的經濟貧困導致了文藝事業的貧困。3.2群眾參與度不夠。觀眾的支持和需要是農村文藝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沒有觀眾的藝術是沒有前途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旅游文化建設雖然有明顯的改善和進步,但廣大農村旅游文化生活依然很空洞,不少地方,特別是遠離中心城鎮的地方,農民群眾依然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雖然物質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旅游文化生活仍然得不到提升,很多農村群眾農作之余的旅游文化生活只是看電視、走親訪友、串門、打撲克、打麻將、閑聊、抽煙、喝酒等活動。群眾旅游文化活動參與度不夠的情況還普遍存在。3.3農村演員的流失。生產責任制前的農村文藝有專門的文藝隊,由此,農村文藝的發展不至于后繼無人。農村責任制之后,在各自為政的生產方式下,人心渙散,使得文藝事業的發展與個人利益脫節。在個人的經濟生活沒有保障的時候,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時間、精力獻給文藝事業。農村文藝事業不僅需要當代人的努力,還需要后來人的繼承、創新、發揚。而現在從事農村文藝的人中,大多為中老年人,年輕一代對發展農村文藝事業沒有思想上的意識。當老一輩人的成果后繼無人時,農村文藝事業自然而然走向了沒落和衰亡。

4促進我國農村旅游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途徑

4.1增強農村旅游文化資金的多元化與內生性。只有農民的物質生活達到一定富足,才會考慮精神層面更多的需要,接受政府對自己精神上的正確引導。農民自己也才能有力量去壯大、去建設農村文藝事業。“送旅游文化”不如“種旅游文化”,農民要想自己種旅游文化,就得先使自己有資本種旅游文化。4.2發展農村非物質旅游文化。農村旅游文化的發展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基礎,是推動農村不斷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加強農村文藝事業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旅游文化不僅存在于民俗民風、衣食住行及人們的言談舉止中,更存在于旅游文化典籍、廟堂宗嗣、文物古跡中。當今,我國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旅游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正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非物質旅游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我們要充分利用非物質旅游文化遺產,以非物質旅游文化遺產撬動農村旅游文化。4.3建設農村旅游文化系統。農村旅游文化缺乏系統,原本穩定的旅游文化系統已經碎片化,原本的旅游文化形式存在大量的流失,因為時代的變化原本的旅游文化受到現代經濟形式的沖擊,城市的旅游文化沒有很好的融合進去,原本的旅游文化流失,農村的旅游文化生活凋敝。要建立一個穩定的農村旅游文化系統,塑造每一個村莊的旅游文化氛圍,利用價值觀的引導塑造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圍。從而構建每一村莊的良好社會風氣。4.4推動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關鍵是促進資源在城市和農村的自由流動,現在城鄉差距的原因集中表現在城鄉之間資源的配比不平衡。農業屬于弱勢產業,農村屬于弱勢地區,農民屬于弱勢群體。這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無法用市場來自動調節。進行城鄉一體化就是要調動政府的力量縮小差距,使社會資源可以在城鄉之間流動。中國目前農村常住人口約為6億多人,完成城市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必須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聯合互動的條件下進行我國的城鄉發展。只有實現城鄉的一體化,才能讓人才留在農村,才能使投資自由在城鄉之間流動,有利于實現城鄉資源的均衡并為農村旅游文化的發展注入活力。使農村擁有旅游文化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資金等資源,以利于農村旅游文化的長遠發展。4.5以組織推進農村旅游文化發展。農民屬于弱勢群體,只有組織起來才能產生力量。農村的群體性旅游文化活動是現在農村農民的迫切需求,經過長期的分離,農民希望文藝群體的回歸。農村現在的勞動力轉移量較大,許多農村面臨空巢化的問題,農村居民的“空巢”現象也比較嚴重。組織村民集體進行旅游文化活動,有利于形成鄉村互助的良好風氣,構建和諧新鄉村;有利于解決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豐富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旅游文化生活。對于農村旅游文化組織建議由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來進行,建立較為規范的制度。農村的建設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建設,精神層面的建設也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梁悍東,王曉瑞.河北省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北學刊,2011(4):195-198.

[3]高飛.加強業余文藝團體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J].大舞臺,2009.

[4]潘勛科.關于新農村旅游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2011,38(1):36-40.

[5]朱保安.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對策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3):163-165.

[6]何慧麗,溫鐵軍.著眼點在農民著力點在村社新農村建設:理論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7]徐承英.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旅游文化建設的思考[J].探索與爭鳴,2007,1(1):40-43.

[8]劉天忠.新農村旅游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習月刊,2007(2).

[9]王斌.略論社會主義新農村旅游文化建設[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6):46-48.

[10]聶辰席.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模式—河北省發展“民資文化”的調查[J].黨建,2007(8):38-39..

作者:田萬頃 單位:平頂山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