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狀況及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15 04:45:44

導語: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狀況及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狀況及發展研究

[摘要]呼倫貝爾地區的民族文化色彩濃厚,旅游資源豐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成了牧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承載著極富內涵的蒙元文化。正因為如此,蒙元旅游文化在呼倫貝爾地區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體現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通過介紹呼倫貝爾地區旅游業的優勢,分析蒙元文化的內涵,討論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現狀,最后研究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發展策略。

[關鍵詞]呼倫貝爾;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少數民族遍布大江南北,不同的少數民族都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各自的文化都不盡相同,像呼倫貝爾地區主要聚居著馬背上的蒙古族、狩獵的鄂倫春族、獵鷹的達斡爾族等,共同鑄造了民族特色濃厚的蒙元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講,蒙古族帝王文化、宗教文化、蒙藥醫文化、石文化、民俗文化、和親文化構成了蒙元文化的核心,而草原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蒙元文化的挖掘,只有科學地設計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開發出具有深層意蘊的蒙元民族文化元素,才能真正增加草原旅游的吸引力。鑒于此,本文著重研究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狀況及其發展,以供為相關人員參考,大力弘揚蒙元旅游文化,實現呼倫貝爾地區旅游業的繁榮。

一、呼倫貝爾地區旅游業的優勢

(一)區位優勢明顯。呼倫貝爾地區南鄰河北,東接黑吉遼三省,西鄰呼包鄂經濟圈,東南部處于環渤海經濟圈與東北經濟圈的輻射區域之中,擁有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歷史以來,呼倫貝爾地區一直與北京、天津、河北省、東北三省進行經濟往來,其旅游業與這幾個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從地理位置上看,呼倫貝爾地區旅游業擁有與周邊地區合力的強大潛力,不僅可以促進該地區內部的旅游資源整合,也有助于實現其與區域間旅游精品線路的互通,達到互惠多贏的發展目標,同時也實現了蒙元旅游文化資源的優勢互補,為地區間的旅游開發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民族文化獨特。呼倫貝爾地區自古就有東胡族、蒙古族、女真族、鮮卑族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包括元上都、金界壕、春州古城等的歷史遺跡,被世人稱為“華夏第一村”的興隆洼文化,以及享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蒙元文化等。生活在呼倫貝爾地區的各少數民族,主要依靠草原生態環境進行生存,從而鑄造了地域特色鮮是的馬背文化和草原文明。在這些少數民族中,不管是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還是達斡爾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風情,擁有與其相對應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經過對這些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考察,業內人士贊嘆其為呼倫貝爾地區獨特上乘的旅游資源。(三)自然特色鮮明。由于地處邊疆,草原地帶崎嶇不平,不利于發展工業,也沒有現代化城市的“脫胎換骨”的新樣貌,呼倫貝爾地區依然顯得安詳、清凈,從未受到現代化城市和工業的污染的。在這種情況下,優美的自然環境成了呼倫貝爾地區的鮮明特色,擁有引以為傲的“綠色凈土”和天然氧吧,再加上草原、藍天、白云也與自然景觀文化資源交相輝映,無不為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草原、湖泊、沙漠相生共存,火山遺跡、地熱溫泉、冰臼群等堪稱天下奇觀,再加上喀喇沁、阿爾山、牙克石冰雪文化旅游資源,為呼倫貝爾地區旅游業提供了優勢互補的發展條件。

二、蒙元文化的內涵

“蒙元文化”就是蒙元時期蒙古民族擁有的文化,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語族各部以后,直到建立大蒙古國的豐功偉績中存留下來的歷史足跡。“蒙元文化”涉及范圍極其廣泛,包括了蒙古族的起源,載入了薩滿教和喇嘛教文化,提及了蒙醫傳統療法、蒙古包文化、服飾、民間藝術等多種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蒙元文化”獨樹一幟,已經成了當今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元代開始,蒙古族主政者就來到了中原地區,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同時也為中原地區帶來了草原民族獨有的游牧文明,由此形成了奇特的蒙元文化。

三、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市場現狀

(一)缺乏特色和精品。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促進了該地區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然而,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的深層挖掘依然不夠,特色和精品尤為缺乏,所有創意千篇一律,毫無新意。例如:在具體的民歌舞蹈表演中,規模過小,人員組成只有3至5個人,而且常常是“臨時草臺班子”的形式出演,不僅形式單調,而且表演粗糙,甚至沒有一個較高的藝術水準,難以從根本上反映出蒙古民族的藝術品位。(二)建筑元素比較少。當今社會,城市化進程日益推進,呼倫貝爾地區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但是與蒙元文化相關的建筑語言寥寥無幾,喪失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在社會大潮流的影響下,呼倫貝爾地區建設者過分追求工業化進程,大力使用鋼筋、水泥、玻璃等的組合,遺忘了本民族的建筑語言文化,難以在旅游業彰顯該地區本應有的特色建筑文化優勢。不難發現,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削弱了本民族的建筑語言文化,以至于蒙元建筑元素愈來愈少。(三)蒙醫藥文化欠缺。在呼倫貝爾地區,草原民族創造出了一種名揚四海的“蒙醫藥文化”,可謂是草原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淀下來的精華,其完全可以成為蒙元旅游文化的重要內容,為該地區旅游產業增添魅力。從目前來看,呼倫貝爾地區的蒙醫機構較少,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多,優秀的蒙醫藥師十分罕見,導致蒙醫藥文化瀕臨滅絕。此外,雖然有人開辦了蒙藥企業,但是企業不多,規模也不大,研發能力欠缺,難以提高蒙醫藥品的科技含量,其發展前景令人擔憂。(四)政策扶持不到位。眾所周知,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需要一批專業的優秀人才,蒙元文化也是如此,但是當前專業的蒙元文化人員不愿意留在呼倫貝爾地區工作,制約了蒙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究其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沖擊尤為激烈,蒙元文化專門人才容易為外地高薪報酬所吸引,即使是本民族的人才,也不愿意呆在本地區就業,這種現象與政策扶持不到位有關。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而不太重視這個產業,自然不會為其投資過多資金,該產業逐漸被邊緣化。

四、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發展策略

(一)空間結構設計。為了突出蒙元旅游文化,增強旅游景點的民族風味,應當科學地設計城市空間結構。其一,針對呼倫貝爾地區的景區總體規劃,可以體現出“城市空間—自然山水—宗教圣境這一空間序列”等的序列排布,不僅有助于游客觀光、體驗,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感知不同層級的需求,整個空間組織關系既清晰,又易于辨識。其二,根據呼倫貝爾地區的南北地理環境,可以依次設計生態濕地觀光游憩帶、濱河民俗度假休閑帶、圣山佛教文化體驗帶等,不僅四處洋溢著蒙元旅游文化,還能確保整個景區空間結構井然有序。(二)空間形態設計。在空間形態設計上,可以借助本地區的獨特自然風光,不斷增強蒙元旅游文化的滲透力。其一,注重該地區的開闊草原,提倡適度放牧,再現牛羊成群的游牧風光,為游客展現一種“純凈自然”的草原景觀;其二,創設景觀時,要以草原為生態基底,依山面水,注重城市與自然景觀之間的對應關系;其三,以佛教圣山感知為主體,向游客展示“佛教圣地”的莊嚴感,并在此基礎上提升景觀建筑周邊的硬質場地,為場景種植綠色化植物,讓游客感受到輕松休閑的娛樂景觀,體驗蒙元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歷史文脈設計。蒙元旅游文化的塑造,本身就是再現歷史,這就要求景觀設計注重歷史文脈的把控,不斷為呼倫貝爾地區旅游產業增添豐富的蒙元歷史文化。在具體的風景區規劃中,既要突出景觀的可識別性,還要注重其與現代人的生活結合;既要傳承歷史文脈,又要滿足現代人的使用需求,力爭達到完美的結合。例如:在濱河休閑帶,可以運用蒙元風情小品、雕塑等來塑造民族特色的景觀;或者在原生態草原濕地區,設置騎馬、牧場活動、手工奶酪制作等牧民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參與其中,使其深刻了解草原游牧文化。

為了加強各民族團結,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國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新理念,為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開辟了新的天地。在具體的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過程中,不是天馬行空,也不是盲目地進行文化創意,而要從呼倫貝爾地區的實際出發,堅持“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設計原則,最大限度地體現草原文化,不斷傳揚草原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積累的精神成果。對于旅游產業而言,它對于旅游資源和地理位置的要求固然很高,但是服務也不可缺,只有為廣大游客提供優良的服務,才能確保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文化贏得人們的贊嘆和認可。為此,在呼倫貝爾地區蒙元旅游文化空間設計中,也應注意該地區各少數民俗文化的展示,讓更多人一眼就能發現蒙元文化遺產,領略其深層含義,最終為呼倫貝爾地區旅游品牌發揮其文化效益。

參考文獻:

[1]白敖登巴托.民俗旅游中文化表達形式實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王海燕.喀喇沁旗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名旗[J].思想工作,2008(10).

[3]展天戈.喀喇沁旗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4]塔娜.蒙元時期姑姑冠及相關問題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5]張浩然.西烏旗蒙古汗城文化旅游景區營銷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17.

[6]張世恭.正藍旗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4.

[7]許楠.元上都世界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4.

[8]哈斯花爾.多元文化下呼和浩特玉泉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3.

作者:趙雪蓮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