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下餑餑藝術形式及內涵研究
時間:2022-06-04 10:07:26
導語:民俗文化下餑餑藝術形式及內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膠東餑餑歷史悠久,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餑餑種類眾多、形態逼真,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被用于慶祝、祈愿、饋贈等民俗活動中。本文以民俗文化為背景,對膠東餑餑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進行研究,探究膠東餑餑藝術形式下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膠東餑餑;民俗文化;藝術形式;文化內涵
1研究背景
(1)地理特征背景。膠東半島主要包括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地處中國華北平原東北部沿海地區,山東省東部,多丘陵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風土人情。膠東半島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適合生長小麥,特殊的地理環境,使膠東半島的居民形成了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因此膠東餑餑慢慢的形成,并且在膠東的飲食結構中逐漸占據主要地位。(2)民俗文化背景。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膠東居民重視傳統文化的發揚,非常重視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用膠東餑餑來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除此之外,膠東居民對人生成長歷程的每個重要階段也非常重視,膠東餑餑就成為這些重要場合的必備品。
2研究現狀
膠東餑餑不僅是一種食品,更是膠東民俗文化的產物,膠東餑餑的藝術形式以及它的文化內涵成為很多文化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薛昊在《古老民俗的傳承之美———膠東面塑藝術詮釋》一文中寫道: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藝,質樸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薛潔在《膠東面塑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探析》中提到膠東面塑種類繁多,其題材包含了獨特的鄉土審美意識和強烈的民俗文化精神,具有極高的藝術與研究價值。除此之外,很多山東籍、膠東籍的大學生、研究生都在為研究與傳承膠東傳統文化而努力著。
3藝術形式
3.1膠東餑餑的類別。(1)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七月七、春節都有自己象征性的膠東餑餑。在膠東七夕的面塑俗稱“巧果”、“小果”等,它與其他餑餑略有不同的是需要模具,如圖1所示。模具具有一定的圖案,將面放進模具按壓出一定的形狀和花紋。每逢七夕,膠東婦女會用模具給孩子們制作各種巧果,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孩子們會帶著母親制作的巧果到大街上與朋友們分享,表達他們的喜悅和快樂。圖1巧果模具春節的膠東餑餑形式是“棗餑餑”等,如圖2所示。每逢春節來臨,膠東婦女就開始忙碌,蒸“棗餑餑”,這是對一年豐收的喜悅,對下一年風調雨順的期盼。除此之外還會做一些形狀各異的餑餑:生肖、元寶、如意、蓮子等,象征五谷豐登。(2)成長禮儀。膠東餑餑在膠東人民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占據濃重的一筆,它伴隨著膠東居民從出生到成長的整個過程。從出生、百歲、周歲、結婚乃至到死亡都有餑餑的陪伴。膠東姑娘出嫁娘家會陪嫁花餑餑,姑娘的舅媽、姨媽、姑姑等都會給姑娘蒸花餑餑作為出嫁當天的陪嫁禮。其中最隆重的一個是姑娘婚禮當天手里捧的那個花餑餑,如圖3所示,樣式之復雜,形象之生動,嘆為觀止。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大小不一、形式各異的花餑餑(俗稱大桃)陪著姑娘到新郎家。這些都是娘家對小兩口美好的祝福。膠東居民對小孩子的成長祝福也用餑餑來寄托,從孩子的出生、百歲到周歲都會蒸一些餑餑來表示祝福,形式有如意、福袋、蓮子、寶葫蘆等,如圖4所示,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在膠東老人去世也是需要蒸餑餑的,那這個餑餑就是單純的白餑餑,上面沒有任何的修飾,表示對已逝親人的懷念與尊敬。3.2表現方法。中華上下五千年,祈福納祥一直是老百姓的追求,更是很多民間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征。縱觀中國的歷史長河,人民習慣用象征、寓意來表達情感,賦予很多動植物或者物品以特殊的含義來表達愿望。“龍”、“鳳”、“魚”等很多動物都是吉祥的象征,“棗”、“葫蘆”、“石榴”等植物根據諧音也賦予了美好的意思,借助這些形象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盼,對他人的祝福與期望。膠東餑餑是膠東人民在慢慢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的藝術形式,是膠東人民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產物,借助餑餑來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是一種精神寄托,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用于祈福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五谷豐登,平安祥和;用于婚禮是吉祥的象征,表達對新人生活的美好祝愿;用于孩子生辰、百歲等是期望的象征,表達對生命的期待與祝福。
4文化內涵與傳承
4.1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膠東餑餑是膠東地區一種很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品,不僅滿足當地民俗活動需求,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膠東餑餑的形式各異、造型豐富、顏色鮮亮、栩栩如生,代表著膠東人民對美的追求于詮釋。每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祭海典禮上,栩栩如生的膠東大餑餑以其優美的姿態屹立于供桌之上,這不再是封建迷信的表現,而是膠東漁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表現出的是膠東人民對大自然饋贈的感謝,對風調雨順的期盼,對大豐收的喜悅。整個場景充滿喜悅于祥和,是如今膠東人民美好生活的寫照。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膠東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的變化,膠東餑餑的意義也在發生著變化,更多的展示出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富裕美好生活的表征。膠東餑餑成為人民最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成為膠東一道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4.2文化的傳承。在膠東人民的努力下,膠東餑餑成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對膠東人民勤勞與智慧的肯定、對膠東風俗與文化的肯定。如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使得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會制作膠東餑餑,膠東餑餑的傳承與發展也出現了危機。如何繼承與發展膠東餑餑是膠東人民面臨的嚴峻考驗,也是文化工作者們需要重視的問題。新時代的發展給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很多機遇,互聯網+背景可能會給膠東餑餑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新的突破。傳統膠東面塑文化借助“互聯網+”,實現文化產業升級,打造新型文化創意產業,促進膠東面塑文化的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統工藝。傳統膠東面塑文化具有地域性,借助“互聯網+”打造集旅游、參觀、體驗于一體的新型創意文化產業鏈,增設專題旅游路線,開辦DIY體驗館、展覽館,設計品牌形象、紀念品、工藝品等,實現線上線下共同發展,宣傳弘揚膠東人民的傳統文化,促進膠東面塑文化產業的傳承與發展。
5結束語
膠東餑餑是膠東婦女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膠東人民表達美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膠東人民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風俗習慣,其蘊含著膠東幾百年來的精神文化,展現了膠東濃厚的風土人情,體現了膠東人民勤勞與智慧之美。
參考文獻
[1]薛昊.古老民俗的傳承之美———膠東面塑藝術詮釋[J].美術大觀,2012(12):74-75.
[2]薛潔.膠東面塑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探析[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6(06):117-120.
[3]胡媛.膠東牟平花餑餑藝術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7.
[4]王輝.膠東花餑餑的民俗與地域風格[J].中國藝術時空,2017(06):63-67.
[5]張麗娟.民俗信仰視角下的膠東花餑餑視覺形象研究[D].重慶大學,2013.
[6]張吉華.膠東花餑餑[J].走向世界,2016(09):40-41.
作者:于麗娜 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