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民俗文化在校園舞蹈的傳承
時間:2022-05-25 10:17:33
導語:非遺民俗文化在校園舞蹈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廣東為代表的嶺南舞蹈在非遺的舞蹈創作上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近年又以高校非遺舞蹈的創作表現最為突出,已成為廣東校園舞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排頭兵。五邑僑鄉是一系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世界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鄉,它們為本土舞蹈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江門近些年校園舞蹈教育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但舞蹈作品內容在本地文化的創新與繼承方面顯得乏善可陳。本文回顧僑鄉民俗題材的女子群舞《龍騰》,旨在與眾舞蹈同行們分享校園非遺舞蹈創作經歷與經驗。100年前中國現代美育的倡導者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旨在通過美育構建新文化、新教育。100年后的中國美育教育依然重視文化、重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隨著我國藝術教育的全面推進,舞蹈教育得以繁榮發展,我們的舞蹈創作者也在與時俱進思考如何深挖舞蹈中的美育內涵,使舞蹈作品能夠邁上新臺階。非遺舞蹈的創作在這樣的氛圍中衍生并逐漸走近大眾的視野。說到非遺舞蹈請允許我著重介紹一下廣東省最具代表性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活動,是由廣東省文化廳和旅游廳主辦,涵蓋音樂、舞蹈、聲樂、器樂等等藝術種類,是廣東省群眾文化活動的優秀品牌之一,代表全省群眾文化活動的最高水平,在全省各地市享有很高的人氣,活動覆蓋范圍廣,深受群眾歡迎。其中舞蹈類主要挑選體現本省群眾精神風貌與當地文化內涵的作品。在此前提下,各地舞蹈創作者們紛紛積極響應挖掘本地舞蹈素材進行創作,一時間廣東的群眾舞蹈空前繁榮,群眾藝術花會活動推動廣東省群眾舞蹈創作迅速地走向全國的領先行列,也為非遺舞蹈進校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2001年,我有幸作為江門幼兒師范學校的舞蹈教師代表學校承擔江門市參加第二屆廣東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創作花會創排舞蹈作品的任務。作為剛走上舞蹈教師崗位的外地青年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江門市群眾藝術館相關領導、干部以及學校領導、舞蹈科組長的支持與幫助下,深入僑鄉各地采風,走訪當地基層干部、群眾,使我真正了解到腳下的這片沃土有著深厚的僑鄉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江門是廣府文化的聚集地,也是著名的五邑僑鄉,這里地處珠三角西岸,地理位置優異,是茅龍筆、開平舞獅、荷塘沙龍、新會葵藝、岡州古琴、周家拳、新會陳皮、茶坑石制作、外海面等等一系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世界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平碉樓的故鄉,它們為本土舞蹈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經過反復比對,結合我們幼兒師范學校全是女生的特點,決定以荷塘沙龍為素材創作女子群舞《龍騰》。經過幾個月艱辛的創排后赴廣州參賽,斬獲當年廣東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銀獎,為江門市與學校爭得榮譽。荷塘沙龍于2008年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這樣算來《龍騰》的創作也是江門最早的校園非遺舞蹈作品之一。
之所以選擇荷塘沙龍作為創作素材,是因為擁有500多年歷史的舞龍習俗是長期流行于新會區荷塘鎮的民間文化,以其制作工藝獨特、造型優美逼真、動作表演豐富、形式多樣而經久不衰。每逢節日里鎮上有紗龍表演,所到之處無不受老老少少群眾的歡迎,不僅在當地人氣極高,在海外華人華僑中也享有較高的聲譽。在荷塘鎮,能選中舞紗龍的人被人們認為是一件很光榮的事。但是在古老的習俗里舞龍人的技藝只傳男不傳女,我們幼師的學生都是十六七的小姑娘,我選擇女子舞紗龍的主題既經過反復斟酌我的舞蹈構思初步成型:以僑鄉為背景,描寫一群年輕女子從觀看紗龍表演到巧手制作紗龍再到舞紗龍的3個階段過程。在舞蹈創作中,我始終秉持對原始素材繼承與創新兩方面兼顧的原則。一方面保留紗龍原始動作元素,舞龍部分借鑒模仿紗龍固定動作,如盤龍、展龍、云龍騰空、龍擺尾等等樣式;另一方面研究和解決道具使用的難題。在小姑娘動作創作上也做出前后不同的形象對比。舞蹈開頭部分采用剪影造型呈現若隱若現龍的形象,隨著歡快的鑼鼓聲,姑娘們追隨舞龍的人群跑出,她們興高采烈地觀看紗龍表演,展現她們對紗龍的喜愛和模仿大人舞紗龍的濃厚興趣(手里拿著竹節學男子舞龍),小姑娘們模仿舞龍蛇形隊形,隱約現出流動的龍的造型。中間部分“巧手制作紗龍”舞段是創作最難的部分,面臨選擇用什么樣的道具能夠藝術而直觀的呈現勞作場景。荷塘紗龍由龍頭、龍珠、龍身、龍尾組成,龍頭、龍珠是舞蹈的點睛之筆不可取代,我們找到荷塘當地做龍的手藝人量身打造適合女孩子重量的小版龍頭、龍珠。龍身經過反復考量選擇用替換道具,因為傳統的龍身是以龍骨拼湊而成,以竹篾、木板等材料制作,每人手持一段,然后表面覆蓋一整條紗布材質的龍披(龍衣),龍披上裝飾彩色工藝貼片的龍鱗。考慮到本舞段主要表現“巧手制作”,女孩們舉著沉重的龍身做動作會受限制,更無法在短短的幾分鐘里以這樣沉重的道具來呈現煩瑣的制作工藝過程,只能尋求相似性高和可舞性高的道具替換,虛實結合以求精減概括的效果,理想中舞臺的畫面感如同國畫中的大寫意般。經過無數次的選擇與實驗后,確定采用特制加寬的扇骨和真絲綢扇做替換道具。首先使用扇骨,扇骨漆成綠色,它可以360°開合,打開像圓形的“龍骨架”截面,合起來像竹節可做工具敲打。這樣利用開、合、敲擊扇骨等動作編出“做龍”的舞段;“龍骨架制作”完成后,換成裝上真絲綢的扇骨來表現“龍披”舞段(給龍穿衣),扇尾長達3m的絲綢面料模仿紗龍龍鱗的色彩染制成由白、黃、橙、橙紅到大紅、深紅組成的漸變色直至龍尾,舞動起來無論從質地還是外形都與龍身在意境上有如異曲同工。舞蹈中演員們人手一把,每個人旋轉起來的綢扇都好似獨立的小龍在翻轉,隊形變化,綢扇隨即連接成串,又仿佛整條龍在跑動,真絲的質感使姑娘們串聯起的小龍在跑動時飽滿飄逸,線條流暢,形象上與紗龍完美貼合。從第一部分制作龍的骨架(隱現龍形),到第二部分給龍穿衣(用長綢扇表現),再到初具規模的龍形,最后完成制作小龍騰飛,中間部分通過對不同勞動場景的描繪展示姑娘們的心靈手巧和團結協作的可貴品質,也暗喻步步騰飛積極向上的精神!舞蹈最后,女孩們紗龍制作完成,她們歡騰地舞起親手制作的龍,龍珠在前,龍頭、龍身(由綢扇連接)在后,一條色彩絢麗、活靈活現的龍在舞臺上快速游動、翻滾、左右騰挪……就在舞蹈情緒達到最高潮時音樂戛然而止,燈光瞬間黯淡,這時沉穩有力的鼓聲漸起,猶如短暫的龍的喘息聲,一記響亮的鼓聲過后,龍盤臥臺中,黃色的定點光從舞臺上方傾瀉在高抬的龍頭、龍身上,光暈中金色的龍不斷向上盤旋(龍頭在高處做‘8’字形游動),綢扇連接而成的龍身歡愉的抖動,龍珠女在龍尾處高舉龍珠逗引龍頭,龍頭則積極回應,高高在上搖頭俯看龍珠女,龍的威嚴與龍珠女的活潑俏皮相得益彰和諧呈現,音樂再次將舞蹈推向高潮結束。舞蹈創作中,動作編排上利用女孩子們前后不同的動作形象使舞蹈層層遞進,即舞蹈開場通過“觀看舞龍”繼而“模仿舞龍”塑造小姑娘們活潑俏皮愛熱鬧的群體形象;中間部分制作紗龍時展現她們細膩、認真的勞作,動作多以塑造她們柔美的形體線條和造型居多;后面表現舞龍時著重強調動作的力量感,通過加大動作幅度、速度,增加跑、跳躍、旋轉等來展現舞龍時的氣勢和力量,表現女孩子們靈活矯健的英姿以及她們不服輸的氣概。整首舞蹈音樂背景是濃郁的廣東風格,開場引用一段《賽龍奪錦》營造熱烈歡騰的節日氣氛,中間部分音樂從細致婉轉到簡練輕快,節奏型和旋律亦由慢到快交替進行,展現女孩們心思細膩的巧手制作過程,舞蹈最后部分的音樂隨著女孩們開始舞龍,音樂氣氛逐漸歡快熱烈直至氣勢恢宏,最后在高潮迭起中結束。
舞蹈實際排練的過程困難重重,幼師的學生舞蹈基礎有限,要表現這樣的大型舞蹈欠缺太多。我的訓練方法是除正常排練外,對她們進行有目的的強化訓練。即一面針對舞蹈作品中需要的圓場步、跳躍、旋轉等動作進行專項訓練,一面針對學生缺乏身體韻律的情況突擊補充古典身韻組合的訓練。這些訓練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很有效,能夠看見她們持續的進步。道具使用開始也并不順暢,已是縮小版的龍頭仍有30多斤,舞蹈隊里最高大的女孩拿在手中舞動起來都很吃力,只能鼓勵她咬牙堅持每天鍛煉臂力;群舞的綢扇也需要技巧和臂力支持使之舞動起來飽滿飄逸,沒有太好的辦法,還是只能讓她們堅持使勁練!經過反復訓練打磨,舞蹈作品逐漸成型、成熟。兩個多月的排練,我和學生們共克難關,一起見證我們的“小龍”騰飛登上全省藝術花會的舞臺,爭得榮譽獲得大家的肯定。荷塘紗龍動作豐富、表演形式多樣,我在創作中的運用可謂領略到的只是皮毛。《龍騰》在當時取得了一些成績,過后靜下心來分析,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雖然不完美,但是向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步,為我以后的創作積攢了寶貴的經驗。再談校園非遺舞蹈感觸良多,江門的舞蹈教育從20世紀末到現在進步飛速,學校舞蹈教育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舞蹈教育機構猶如雨后春筍遍布各區。各類舞蹈比賽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大部分舞蹈作品的內容在本地文化創新與繼承上顯得乏善可陳。放眼非遺舞蹈現狀,不得不說以廣東為代表的嶺南舞蹈在非遺的舞蹈創作上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近年又以廣東職業舞蹈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在非遺的創作上表現最為突出,涌現諸如《廣東英哥》《校園醒獅》《喊瑤山》《英雄花》等等一批優秀作品,顯然高校舞蹈已成為我們校園舞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排頭兵。如今江門幼兒師范學校即將成為過去,隨之而去的還有曾經的榮耀與輝煌,迎接未來的是嶄新的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目前學校已設立舞蹈教育專業。“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大環境下眾高校相關專業學科的競爭勢頭有增無減,作為高校教師應具備怎樣與之匹配的過硬的專業素質,科學的教學理念,以及職業思考應怎樣轉換等等問題橫亙于前,是我們迫切思考和應該解決的首要任務。同時作為幼專人應有危機感,以正確的專業導向為目標著眼于未來迎頭追趕!創作非遺舞蹈意義深遠,因為學校教育作為一個媒介連接古老與現代,我們通過舞蹈對學生進行宣傳滲透,讓下一代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思想上繼承我們的民族精神。作為地方高校,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對本地民間文化進行深入研究,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并且始終將傳播傳統文化作為舞蹈學科發展的正確方向。重新回顧《龍騰》,旨在就校園非遺舞蹈創作與眾舞蹈同行們分享此舞蹈創作經歷與經驗,總結成功與缺憾,以供大家參考。愿做一粒僑鄉校園非遺舞蹈創作的鋪路石,讓我們共同為僑鄉的舞蹈教育傾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仝妍.“非遺”舞蹈進校園———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承創新[J].舞蹈,2018,(03):82~84.
作者:陳丹丹 單位:廣東省江門幼兒師范學校舞蹈組
- 上一篇: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在企業文化的實踐
- 下一篇: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風險分析
精品范文
10非遺文化匠心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