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傳播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時間:2022-08-31 11:06:50
導語:新媒體傳播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從新媒體傳播的角度著手,探索了如何有效地解決新媒體傳播技術傳承和發展云南省西雙版納的優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潑水節這一民俗節日,促使相關文化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為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潑水節;傳承;發展
傣族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有著極為優秀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潑水節的起源、傳播以及發展,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等等,包含有大量的人文與歷史信息。潑水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還是加深民族情感的紐帶。當前時代,隨著新媒體的推廣和應用,其在各類民俗文化傳承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潑水節,也可以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使其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
一、傣族潑水節的概況
當前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是傣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區之一。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水在傣族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水在傣族人民的文化中可謂是無處不在的,潑水節就是傣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從其字面意思來看,就可以發現該民俗節日與水有關。關于潑水節的由來有著多種多樣的美麗傳說,經過數百年的演化發展,潑水節逐漸發展成為傣族人民最為重要的節日,與漢族人民的春節相差不大,其也被看作是傣族的新年,在傣歷的六月至七月間舉行,也就是公歷清明時節后,潑水節的持續時間比較長,通常3-7天,在這期間將會舉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并非只是簡單地拿著水盆或者其他容器互相潑水,除了傳統的潑水活動外,人們載歌載舞聚集在一起,青年男女在潑水節上彼此傾心則會約會,此外人們還會互相拜年、堆沙佛塔等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傣族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不斷豐富,潑水節也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其活動內容不斷豐富。
二、潑水節在傣族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一)潑水節是傣族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
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最為直接、有效的傳承載體,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民族節日期間通常都會有各種傳統的民俗活動開展,比如說春節貼春聯、拜年;清明節掃墓祭祖、追思先人;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特殊的民族節日,人們得以對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對于傣族人民來說,潑水節的意義重大,不亞于漢族人民的春節。民族特色濃厚的潑水節,包含有大量與傣族人民有關的歷史以及人文信息,其比較全面地展現了傣族的宗教信仰、審美、音樂、舞蹈以及飲食、服飾等多方面的文化,節日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傣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與此同時,潑水節也為人們了解、認識和研究傣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二)潑水節是加深傣族民族情感的紐帶
傣族人民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在潑水節到來的時候,節日將聚居在各個村落的傣族人民迅速地聚集在一起,人們盛裝出席挑著清泉圣水,聚集到佛寺浴佛,之后則會以采摘的花枝樹葉沾水,互相噴灑,互道祝福。人們在潑水的過程中,享受著水的洗禮與祝福。除了潑水之外,在潑水節還有賽龍舟、放高升、孔明燈、趕擺、歌舞表演以及巡游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節慶民俗活動有效豐富了居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對于人們了解和認識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有重要的幫助,對于增加民族友誼、促進民族團結,加深民族感情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
(三)潑水節是促進傣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云南省是我國的旅游大省,旅游業為當地的創收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而西雙版納地區則因為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厚,深受外地游客的喜歡。許多游客對于傣族潑水節雖未親歷,但是卻早有耳聞,比如說,許多人對潑水節的了解來源于小學時學習的課文《難忘的潑水節》。潑水節的歷史淵源悠久,現如今其已經發展成為了傣族人民最重視的節日之一,在潑水節期間將會開展多種多樣的民俗活動,傳承和發展潑水節,可以幫助更多來到西雙版納旅游的游客了解傣族的民俗文化特點,同時借助富有趣味性的民俗節日也可以有效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吸引更多游客前往當地旅游,這對于當地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進步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
三、非物資文化遺產潑水節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困境
(一)潑水節傳統文化削弱
潑水節作為傣族人民重要的傳統文化,其早在2006年就已經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民俗文化全面客觀地展現了傣族的水文化、宗教以及民俗文化,對于傣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云南省當地對于該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但隨著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潑水節被更多人所熟知,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其傳統文化內涵也悄然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在過去人們之所以慶祝潑水節,其寓意和內涵往往比較深刻,比如說,人們希望通過潑水將煩惱、疾病和災禍帶走,迎接健康、幸福等等。而現如今,潑水節的傳統文化內涵則不斷被削弱,潑水節的娛樂性特點被不斷放大,如許多前往西雙版納地區旅游的游客樂于參加潑水節,只是因為這一節日新穎有趣,自己此前從未體驗過,但是其對于潑水節的起源、歷史以及文化等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而當地的部分旅游景點,為了更好吸引游客注意力,也會將潑水節作為宣傳的噱頭,潑水節不再只是在固定的時間開展,其發展成為部分旅游景點的常駐項目,“潑水節”活動的開展次數雖然越來越頻繁,但是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卻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和發展。
(二)潑水節商業氣息濃厚
作為傣族的民族文化象征潑水節是一項極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對于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及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西雙版納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旅游勝地之一,當地每年承載大量游客,新興的商業文化對于傳統的民俗文化也產生了巨大沖擊和影響。潑水節的商業化特色日趨明顯,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展現自身的特色,當地的諸多旅游景點將潑水節制作成為了常規演出節目,潑水節在某些景區可以說是每日的常規活動,但是這種千篇一律的潑水節活動,顯然無法有效傳承和發展傳統潑水節活動中所蘊藏的人文以及文化內核,也削弱了游客對于潑水節的期待和好奇心,其對于潑水節這一民俗文化的可持續、健康傳承與發展也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四、新媒體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潑水節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更好解決當前潑水節這一傣族傳統民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使得優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發展,本文嘗試從新媒體的角度入手,分析如何更好發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與優勢,擴大潑水節的影響力,使其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其具體策略如下:
(一)借助新媒體實現傳承群體的民族化
傣族潑水節的主要傳承人是特定的浴佛中的僧人和贊哈,其一直都存在有傳承人單一的問題。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則可以逐步實現傳承群體的民族化。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時空的局限被打破,人們得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和溝通,民族文化在此過程中也不斷地碰撞和交流。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其文化發展都不可能是封閉式的,否則相關文化必將會被歷史所淘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傣族潑水節的傳承人不可能只是局限在僧人以及贊哈身上,而要想使得相關文化更好傳承就可以積極發揮新媒體技術的作用優勢,借助新媒體推廣潑水節文化,促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該問題。
(二)借助新媒體實現傳播方式的多樣性
新媒體背景下,民族傳統節日的傳播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其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比如說,在過去潑水節只能在當地傳播,被當地居民所了解。但是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人們可以借助手中的電子設備在潑水節活動實施期間,記錄潑水節期間的一系列特色活動,促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潑水節這一民俗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人們可以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感受潑水節的魅力,這樣的話必然能夠有效地提升潑水節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
(三)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傳承內容的多元化
傣族潑水節之所以能夠長久地傳承和發展下去,吸引諸多游客的注意力,不僅是因為其傳播方式多樣、傳播渠道廣,更為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具備特殊的文化精髓,其是傣族文化的集大成和符號。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傣族潑水節中的一系列文化得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文化的特色借助新媒體能夠更好凸顯,這對于潑水節的傳承與發展都有著較大的幫助。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對于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要想獲得更好傳承與發展,擴大自身影響力,使得自身生生不息,就必須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和新方法,新媒體技術有效地擴大了潑水節的傳播人群、豐富傳播方式,使得傳播內容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未來要想更好地推進潑水節的傳承與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地挖掘新技術的作用與優勢。
參考文獻:
[1]黎沫君,刀微,查祿慧.云南德宏傣族潑水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7):203-206.
[2]丁有鵬,楊文杰.云南傣族潑水節場域中民俗體育的社會學解讀[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20,39(03):122-124.
[3]石奕潔.傳統文化的整合與建構[D].云南大學,2019.
[4]蚌小云.德宏傣族潑水節文化的基本特征[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7(05):63-66.
作者:王之一 郭倩 趙梓淇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 上一篇: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對實踐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