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的文化特色與價值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9 02:57:48
導語:蜀繡的文化特色與價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唐宋時代是以成都為中心的蜀文化的鼎盛時代,也是蜀繡蓬勃發展獨成一格的時代,它和西蜀繪畫的興盛相輔相成。當時的蜀文化呈現出文化藝術和游賞習俗相結合的趨勢。“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最能體現文化藝術和游樂結合的無非是繪畫、舞蹈和戲劇音樂。唐代大慈寺壁畫就為當時天下之冠,擁有八千五百多間殿堂,一萬三千余幅各式壁畫。“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像位繁密,金彩華縟,何莊嚴顯示之如是。昔之畫手,或待詔行在,或祿仕兩蜀,皆一時覺藝,格入勝妙。至于本朝,類多名筆,度所酬贈,必異他工。”至今尚可考見畫家之名的,計有盧楞枷、范瓊、趙公祐、趙忠義父子、黃荃、文同、常重胤、孫位等一代名家,共六十余人。這些都說明了當時成都繪畫規模的鼎盛和藝術水平的高超。從唐朝二帝入蜀避難開始,便有大量畫家前后來到西蜀。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相對于中原的戰亂頻繁,川西平原的偏安一隅使得西蜀在原有繁榮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經濟文化一度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難于計數的從北方來的畫家匯集于成都,和本地畫家共同活躍畫壇,加之西蜀的前后主都很重視繪畫。因此公元935年,后蜀正式創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翰林圖畫院”。后蜀成都人黃荃黃居寀父子開創的工筆花鳥畫派成為了花鳥畫成熟的代表,被稱為“黃家富貴”,基本壟斷了整個宋朝院體畫的審美標準。作為成熟發達的內陸文明體現之一的蜀繡,當地繪畫的輝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蜀繡的發展,奠定了蜀繡以線代墨、運針如筆、繡畫合一的藝術風格。設色絢麗、形象逼真、注重寫生、工整嚴謹的黃家繪畫手法極為適合作為刺繡的繡稿,當時的北宋皇帝宋徽宗非常重視刺繡藝術,在翰林圖畫院中設立繡工科,將刺繡細分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刺繡的藝術性,而且加快了刺繡和繪畫的融合。蜀繡由于地利所便,運用當時著名畫家的繪畫作品為藍本,極力體現了宋畫繡的主要特色并沿襲下來。現存宋繡藏品的內容和形式大都是皇帝宮廷御院里的珍禽異獸名花奇石,色彩富貴華麗,極具皇家氣息,和當時宮廷主導的“黃家富貴”審美趣味十分吻合。現藏于西南大學的蜀繡“雙冠圖片”是北宋所繡,綾地,繡片高44厘米,寬30.7厘米,上繡二株雞冠花、孤嶼、水草水波紋,一雄雞嶼上昂首振翼催曉,上端鈐“明昌御覽”玉璽一方。針線細密,用針如發細,用線只用一、二絲,所繡花草禽鳥如果不如此細密就達不到工和真的要求。如此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追求,正是“黃家富貴”所提倡的工致、細膩、絢麗的藝術特征。后代論及繡品的工致,就說“工仿宋繡”,贊揚“精刺繡”的,就說“能滅去針線痕跡”,直接稱為“針神”。這些都是因為仿宋畫的審美去追求刺繡的工致,也直接叫做“繪繡”,繪畫對蜀繡的影響也由此可見一斑。因此,蜀繡從一開始就和繪畫淵源深遠,從宋畫繡開始,繪畫和刺繡彼此息息相關的表現技法和藝術特色使蜀繡獨樹一幟不同凡響。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蜀繡逐漸和繪畫達到繡畫合一的境界。
蜀繡的繪畫文化特色
蜀繡的和繪畫相關的起源和發展的環境導致了它的題材內容和工藝手法都具有繪畫特征的文化特色。熊貓和金絲猴是蜀地特有的珍稀動物,是蜀繡中最常見的題材。傳統題材以龍鳳軟緞被面和芙蓉鯉魚最負盛名。五代時,后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命百姓在成都城墻遍植芙蓉,秋天芙蓉盛開時如疊錦堆霞,故成都又名“芙蓉城”。1981年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展示的長4.4m、高1.7m、共計32條鯉魚的《芙蓉鯉魚》是蜀繡的代表作,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此繡品根據花魚葉桿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針法,如蓋針、點針、沙針、覆蓋針等,花繁如云魚戲其下,芙蓉花的清麗之色與水墨鯉魚共同構成一幅清新淡雅的國畫。由于蜀繡是“畫繡”,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均受文人畫家的影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現繪畫題材的。特別是以名人書畫為圖稿,如仿鄭板橋的《竹石》的繡品《怪石從條圖》等。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四川省成立了勸工總局,內設刺繡科,聘請繪畫名家設計繡稿,同時鉆研刺繡技法。當時一批有特色的畫家如劉子兼的山水、趙鶴琴的花鳥、楊建安的荷花、張致安的蟲魚等都入繡,即加強了蜀繡和繪畫的結合,也大大提高了刺繡表現繪畫的技法。蜀繡還得到蜀中畫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濤制筏圖》繡屏,就是著名畫家趙蘊玉提供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創造的一副佳作。文人畫的超凡脫俗的審美趣味和蜀繡追求的精致細膩典雅秀麗的藝術風格的一致,使得很多繪畫韻味濃厚的作品問世,如蜀繡代表作之一《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等。蜀繡的技藝特點是運針自如,針跡平齊嚴謹,絲線粗細兼用,色彩和順。1、針法:分為十二大類,138種針法,是一個長期積累形成的豐富而高技術的針法體系,根據圖案不同而用針。第一,暈針。暈針是區分蜀繡與其他地區刺繡的主要標志,是指一種有規律的長短針,按針法組織不同可分二二針、二三針、全三針。其中二三針是蜀繡中最具特色的一種暈針,具有針法嚴謹,結實耐磨,表現力強,繡面平齊光亮,針跡均勻的優點,是繡日用品與欣賞品的主要針法。二二針是指有規律二針二針地排列,按實際情況一排一排地變化色彩,表現暈色效果。三三針普遍用于花卉人物等,具有光亮平齊的效果。由于暈針針法長短不一,每排長短不等而針腳卻緊密相接,更能體現事物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淋漓盡致的刻劃對象的光色,善于表現色彩暈染,表現出不同的光、潔、粗、細、軟、硬、松、散等質感,更好表現繪畫效果。第二,斜滾針等針法。斜滾針是蜀繡的最基本的針法之一,兩線緊靠,形成條紋,適宜表現花藤、葉筋、水波、松針等;衣錦紋針,適合繡各種裝飾圖案;切針,適宜表現透明的輕紗、薄霧、水泡;蓬鋪針,具有對折閃光的效果;參針,裝飾性強;木石針,則有色彩過渡的效果。此外,常用的還有花針、虛實針、亂針、斜針、運針滾針、沙針、輔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因為蜀繡一直追求繪畫的效果,近年來蜀繡大師郝淑萍創造了“平手拉花針”,開創了油畫單面繡法,惟妙惟肖的表現了油畫的透視、明暗和材料質感,使蜀繡摹本由工筆和水墨的國畫拓展到油畫領域。解放以后,針法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2、繡技第一,線條繡。這是蜀繡為了更好的體現水墨繪畫效果而獨創的線畫合一的繡法。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蜀繡技法主要是線條繡。所繡均為墨色,如畫家趙蘊玉的《品簫圖》、《簪花圖》等都是線條繡。在素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線做墨以針,表現繪畫中用筆的大小粗細和水墨的濃淡干濕深淺,也表現傳統書法中的沙筆飛白(墨線中有點點空白)。遠山近水亭臺樓閣,層巒起伏煙云流潤,均具有豐富的黑白灰變化。所繡線條生動流暢,色彩輕柔溫和,筆墨的濕潤感和瀟灑感纖毫畢現。第二,雙面繡。蜀繡的工藝有單面繡、立體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異色異形異針法)。雙面三異繡是蜀繡技藝最高最難的表現形式。以刺繡的技術為基礎,在一副繡品的正反兩面分別繡出構圖、色彩、針法完全不同的物象而又渾然一體,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營造出同一主題不同的意境。“康寧繡”就是一個代表。它傳承了蜀繡的精華,創造了雙面異形繡,被譽為蜀繡一絕。雙面繡可以是繡完一面再繡另一面,但也可以先把兩面主要的塊面完成了,再分別繡兩面的其余部分。先繡的一面是比較復雜、難度大的,然后再繡另一面比較簡單的。第一面叫繡,第二面叫撇。撇就是在第一面繡的反面針線層上,很精細地做出異形圖案,因為不能在第一面繡圖上露出針腳所以稱為撇。第三,車擰法。蜀繡刺繡工藝的特點是“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擰到家”的車擰法是蜀繡一枝獨秀的繡法。“車”指繡品的點睛部位,自點睛處起針,憑靈感向四周擴繡,以達到“神似”的效果。“擰”更為講究,是指運用長短、深淺、濃淡不同的針(如暈針)從刺繡形象的外圍逐漸向內添針或減針。不管是一片葉子或一個花瓣,針線是一順地展開而非橫豎交叉,繡品因此平齊光亮。各片葉子、花瓣的方向是從中心往外呈弧形、圓形的圖案,用針跟著花瓣、葉子的方向旋轉著繡出環轉的效果,一針包邊跟著圖案方向邊車邊擰地往中心繡,這就是“車擰”。薄處透亮,厚處立體,看起來圓形從邊緣到中心十分自然地收縮而針腳整齊,強烈地呈現出物體的生動變化,使得繡品濃淡適中,張弛有度,疏密得體,產生水墨寫意的繪畫藝術效果。1、巨幅“芙蓉鯉魚”座屏芙蓉鯉魚是最具有巴蜀地方特色的圖案。此座屏集蜀繡傳統針法之大成,停放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鯉魚生動活潑漂浮欲動,芙蓉花清麗嬌艷熠熠生輝,芙蓉鯉魚浮翠流丹互相輝映,使人倍感秋波蕩漾透徹明亮。悠遠高雅的意境,精致細膩的針法,典雅秀麗的色彩,不愧為蜀繡的代表作精品。2、蜀繡大師郝淑萍:油畫單面繡《舞者》作品在傳統的二三針、暈針技法上,創造了“拉手平花針”技法,用一針一線繡出了油畫的濃淡、明暗,技藝精巧,以假亂真,體現舞者輕盈飄逸之美,使得精、氣、神和手、眼、身、舞、步完美結合、高度統一。施針嚴謹,線片廣亮,針腳整齊,滲色柔和,充分體現了蜀繡的技藝特點和藝術風格。3、技藝的最高表現形式——雙面三異繡(異色異形異針法)《稚趣圖》。蜀繡大師康寧的《稚趣圖》在薄如蟬翼的半透明紗上,一面繡著情思綿綿的卓文君,另一面繡著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母子。“雙面異形繡”的要求極為苛刻,“密不成堆,稀不見底,光亮平齊,短針細密,外實內松”。康寧嘔心瀝血成功探索了“雙面異形繡。”即在繡緞的正反兩面白描兩幅形象各異的畫面,再用雙針雙線同時上下穿動,繡正面時也勾勒反面,最后繡出兩幅形象色彩針法截然不同卻又渾然一體的圖案。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康寧繡”的創始人。康寧繡傳承了蜀繡的精華并獨成一派,其雙面異形彩繡被譽為蜀繡一絕。
蜀繡的文化價值
蜀繡在宋代主要表現為工整的寫實作風。到了明清時期,以國畫為繡稿,受文人畫家的影響,蜀繡作品內容意境高雅,針法、色彩追求精致、細膩、典雅、秀麗的藝術風格。它深受蜀文化思想影響,從當地各種民族及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發揮文化優勢,結合自身的技藝特點,不斷改革、變化、發展、創新,逐漸的由民間刺繡發展為風格雅致的傳統畫繡,并由此產生表現繪畫效果的刺繡技藝獨特之美。如用線極細,繡面不露針跡,繡面幾乎看不到針腳,視覺上極為平整光滑。用針的豐富繡法獨特、全面地展現了蜀繡獨領風騷的技藝之美。如繡熊貓、芙蓉鯉魚通常用施毛針、平暈針、鋪針等,繡動物的眼睛用滾針、亂針交叉用來繡背景。又如蜀繡的代表圖案鯉魚,每繡一條鯉魚,就用了近30種針法,使魚的各個部位都能表現出不同的質感效果,上下沉浮,動靜相交,遠觀近看皆活龍活現、呼之欲出。絲線的粗細、針法的變化、色彩的過渡渾然一體,完美體現了針法和繡線、繪畫和刺繡的水乳交融。蜀繡從最初的單面繡發展到雙面繡、異形繡、異色繡,甚至到達最高境界的雙面異色異形異針法繡,在薄如蟬翼的透明絲絹上見證了正反兩面圖案、顏色、針法截然不同的神奇技藝。由于蜀繡和繪畫的種種淵源和關聯,繪畫中的意境也自然而然的成了蜀繡的藝術語言之一。首先,蜀繡的構圖是模仿繪畫章法的構圖。以國畫為繡稿,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其次,蜀繡的色彩淡雅柔麗,變化細膩和順,滲色柔和豐富,是表現如詩似畫的意境的另一闡述。第三,蜀繡具有一氣呵成、氣韻連貫的藝術效果。這得益于疏朗的構圖,嚴謹的造型,清秀細密的紋樣,優美流暢的線條,虛實得體的圖案,悠遠高雅的題材內容,優雅尊貴的審美韻味。這種幽雅天真之韻正是恬淡閑逸的意境寫照。這種審美定位和文化淵源、藝術趣味息息相關,繡在絲絹上的不管是直抒胸臆的潑墨寫意或是精致細膩的工筆,還是形象逼真通透凝重的油畫;不管是古代幽清明凈雋永優美的審美情懷,還是當今俊逸精妙靜謐曠達的神韻追求,都呈現了如繪畫般明麗清新、溫潤秀潔的意境之美。蜀繡的發展是歷史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也是蜀繡挑戰自我不斷創新的需要。蜀繡的創新應該著眼于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內涵及價值的發掘。隨著時代的變遷,蜀繡從有著濃郁士大夫文化影響的傳統閨閣繡畫發展到受西方文化影響、具有油畫、國畫等各種繪畫風格韻味融合各種文化精神的現代繪畫刺繡。蜀繡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精品,其實質是蜀地文化和多種外來文化如儒文化、佛文化等交融匯合后歷盡千年的文化觀念和思想情操及審美感悟的輝煌傳達。蜀繡創作包含了巴蜀人們深邃的思想內涵和樸實的感情色彩,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是巴蜀人民演繹天地萬物、記錄歷史、社會和生活變遷的文化載體。和其他三大名繡蘇、粵、湘繡相比,蜀繡由于巴蜀文化的影響,更具有少數民族的風情韻味。蜀繡要改變產品結構單一,打破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受交通制約而影響市場銷售的限制,就得發展自我獨特而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以精細的芙蓉鯉魚、熊貓、金絲猴、川劇臉譜等作為地方文化的符號,在保留柔和細膩的傳統特色和繡畫合一的藝術特征之外,還要盡量體現巴蜀風情的民族韻味,和少數民族服飾及繪畫相結合,極力體現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把手工藝傳統技法精髓和創新的理念、現代題材及審美需求等元素相融合,使這門珍貴的藝術換發新的藝術活力,創造出新時代新氣象的蜀繡精品。2012年7月,巨幅蜀繡作品《高原秋色》就是運用平針和大小亂針結合的創新型繡法,使繡品具有油畫般渾厚平致的繪畫效果。它作為新時代的刺繡代表,裝飾在人民大會堂人大常委會會議廳內,再一次展現了蜀繡和繪畫相結合超群絕倫的技藝之美,蜀繡和文化相融合的油畫意境之美,蜀繡和時代相交匯的時代氣息之美。結語蜀繡,作為中國刺繡的代表之一,以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變化莫測的針法和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名揚四海。它和當地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相輔相成緊密相聯,是繪畫和刺繡最古老的結合。它以最為古老和傳統的蜀繡技法,融合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文化觀念,化丹青濃彩于絲絹之上,如同一副波瀾壯闊的宏圖巨畫,描繪著變幻莫測鬼斧神工的藝術面貌;又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響樂,演奏著悠久燦爛美奐美侖的文化千古絕唱。
本文作者:吳文軒工作單位:廣東省韓山師范學院美術系
- 上一篇:環境文化建設與重要作用分析
- 下一篇:文化意義的足球內涵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