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下西部散存民族檔案保護研究

時間:2022-06-16 11:03:07

導語:文化遺產下西部散存民族檔案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遺產下西部散存民族檔案保護研究

1.民間散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損毀流失問題。如云南省散存民間的紙質民族文獻有數十萬冊(卷),由于檔案意識薄弱、生存環境惡劣,加之受經濟利益影響,近年來,正以每年上千冊(卷)的速度在流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位精通彝文的畢摩,保存著60余部彝文古籍。多年來,這位畢摩一直在尋訪傳承人。然而,由于主持祭祀活動的畢摩已難維持生計,沒人愿意承襲其衣缽。畢摩去世后,因為不知古籍的珍貴,家人將這些古籍當作畢摩的隨葬品焚燒。其他尚存民間的紙質民族文獻大多存放在破舊的箱子或麻袋中,有的藏于樓板夾層,有的藏在燒火煮飯的灶房里,保管條件惡劣,破碎、發霉、受潮、蟲蛀和毀壞現象普遍存在。國外或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不法分子看到民族文獻的商業價值,深入云南民間購買并販賣到沿海地區或國外,被收購的有瑤族古籍、東巴經書、藏族唐卡繪畫及彝文古籍等。如麗江古城里有人偷賣東巴經書,有的東巴經書則被人偷到廣州市場出賣,其價格已由收購時的數百元、上千元升至萬元。而輾轉流失到國外的有2000多冊。值得關注的民族金石檔案大多裸存野外,生存環境更為惡劣。如廣西武鳴縣羅波鎮一寺廟之中原存有30多塊反映當地民族宗教情況的碑刻,石碑不斷被遷移作為它用,或為洗衣臺的洗衣石,或被鋪徹在村口的涵洞底下,迄今都已流失殆盡。再如據云南省民委古籍辦統計,2000年,全省精通本民族語言文字并初通漢語的民族老人尚有數百位,近年來,由于年高體衰,每年有數十位相繼離世。又如從1986年開始,廣西衛生廳就著手搜集整理民族醫藥古籍,如今已經搜集到手抄本170多本。據調查,民間許多珍貴的醫藥手抄本被當成廢紙燒掉,一些諸如師公戲等靠口傳心授的口碑古籍也因為缺乏傳承人而漸漸失傳。2.眾多管理機構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損毀流失問題。受體制設置等因素影響,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群藝館、政協、方志辦、民委古籍辦或民族研究所等單位都征集到大量的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受自然因素影響,加之保管條件簡陋,二次損毀流失問題仍然存在。據統計,蒙古文文獻總量達13000多種,這些蒙古文原件多為各單位保存,損壞亦很嚴重。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館藏蒙古文古籍6280種,由于年代久遠,其中的許多珍品均有殘損。如蒙古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詩《格斯爾》已有破損,其中的第11章殘缺更為嚴重,許多重要內容不能釋讀。云南楚雄州圖書館所珍藏的14卷彝文手稿古籍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其中2本古籍已經破損通洞,前后殘損的有8卷。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各地民委古籍辦都征集保存有大量的民族古籍,由于管理條件簡陋、管理松懈,損毀流失問題更為嚴重。如云南省民委古籍辦收集到的5000余冊(卷)民族古籍大多用自制的土紙、墨和竹筆寫成,紙質堅韌,自然老化問題嚴重,90%的都已破損。這些古籍中損毀最為嚴重的有2000余冊(卷),有的被煙熏得漆黑,有的被蟲鼠撕咬成粉末,亟待修復搶救。又如新疆古籍辦收藏有民族古籍4447冊(件),各地州市民宗委古籍辦收藏4752冊(件)。其中,伊犁州民宗委有700冊,巴州民宗委74冊,博州民宗委140冊,昌吉州民宗委400冊,克州民宗委380冊,阿勒泰地區民宗委451冊,塔城地區民宗委326冊,哈密地區民宗委398冊,吐魯番地區民宗委200冊,阿克蘇地區民宗委256冊,喀什地區民宗委古籍辦800冊,和田地區民宗委古籍辦474冊,烏魯木齊市民宗委144冊,克拉瑪依市民宗委9冊。[1]許多單位都沒有專門的收藏室和保護設備,部分檔案用蛇皮袋裝在陰冷的房間里,有的甚至遭受雨淋而損毀。

西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分散保存因素分析

1.歷史遺存因素。在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掌握民族文化的大多是民族土司、土官、頭人、喇嘛、畢摩、和尚、巫師、寨老、民間歌手等,建國后,這些民族知識分子所保存的民族文獻一般都傳給子女或徒弟。以彝族畢摩為例,云南楚雄州祿勸縣著名的彝族畢摩張興生于1930年,為畢摩世家,6歲開始從父學習畢摩知識。張興畢摩家傳彝文古籍眾多,曾將上百部捐獻給國家。該縣另一彝族畢摩李天貴生于1915年,為六代祖傳巫師,6歲開始從父學習彝文。他原有祖傳、師傳彝文古籍120余部,中有近百部被抄掠損毀,其后將18部捐獻給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再以云南省勐海縣佛寺傣文經書的遺存情況為例,勐遮鄉的曼壘寺遺存有傣文經書76種451冊,曼剛寺有44種172冊,曼短寺有31種201冊,曼納麻寺有27種101冊,曼柔寺有19種125冊;打洛鎮的曼廠寺遺存有56種248冊,曼掌寺有34種201冊,曼蚌寺有82種554冊,曼景寺有27種64冊;勐混鄉的曼蚌寺遺存有49種422冊,曼養寺有46種315冊,城子寺有35種213冊。[2]歷史遺存因素是西部民間散存有大量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重要原因。2.文化傳承因素。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承載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其傳承尤其是非物質檔案文獻遺產的傳承,除文字記錄傳承外,大多是以民族性的集體傳承為主。如盤王節是瑤族祭祀始祖的重大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十六舉行。節日短則三天兩夜,長達七天七夜,除舉行大型的祭祖儀式外,更以跳鼓舞和唱盤王歌以及反映歷史、生產、愛情的民歌為主要內容。《盤王歌》又稱《盤王大歌》、《盤古書》、《大路歌》等,主要敘述人類、民族、天地萬物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瑤族祖先遷徙發展和生產生活情況,是研究古代瑤族社會歷史、文化科技、宗教祭祀、經濟生活等狀況的重要口述檔案遺產。盤王節不僅保留了瑤族口述檔案遺產,對傳承瑤族宗教文化、舞蹈文化、音樂文化等其他非物質檔案文獻遺產亦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3]此外,許多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則通過父子、師徒等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如貴州畢節著名彝族畢摩陳作真1895年生于世傳巫師家庭,七歲跟父親學習彝文,14歲學習彝文經書和宗教禮儀,19歲開始作法師,29歲承襲父職,任當地土司家族專職巫師。陳作真精通彝族宗教禮儀、彝文經書以及本民族歷史,在傳承民族歷史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西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有火塘傳承、學校傳承、寺院傳承等方式。3.體制設置因素。為保護與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分別設置了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等系統,負責歷史文化及其載體文獻的征集與保護工作。1984年,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民委關于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的請示的通知》,各民族地區民委都設立了“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負責民族古籍的整理工作。由于學科視角不同,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多具有古籍、文物等多重屬性。一般而言,“民族古籍是指曾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范圍內生活過的各少數民族和正在生活著的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用文字,具有某種文化涵義的符號即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文化載體。這種文化載體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原生載體古籍、金石載體古籍、口碑載體古籍和書面載體古籍。”文物則是有文化價值的歷史遺留物,其形態主要是過去人們直接使用形成的實用性物品,如器具、工藝制品、建筑物和墓葬、遺址等,也包括金文、古籍、文檔、印章、貝葉和石刻等文獻。從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內涵來看,其本質特征是具有原始性,而許多民族古籍、文物都具有這一本質特征。就外延而言,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中金石檔案、口述檔案和紙質檔案等都與民族古籍和文物有較大的交叉性。基于此,圖書館、博物館、民族古籍辦等都把許多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納入征集范圍,這就導致了諸多文化機構和政府部門參與其保護工作,形成大量檔案文獻遺產為眾多收藏單位分散保存的現實狀況。

文化遺產框架下西部散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問題

1.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納入文化遺產保護框架。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5條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構。”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一項重大的文化保護工程,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明確納入文化遺產保護框架進行管理對構建其長效保護機制有重要意義:一是可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之內,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和相關保護法規體系之下,對西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進行資源建設與綜合保護。二是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列入政府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議事日程與長期規劃之中,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得以長期開展。三是在文化遺產保護框架下可以得到國家在資金投入、人員培訓與機構設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四是可以整合資源,動員相關政府機構與社會力量參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資源建設與保護發掘工作。2.文化遺產框架下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多元保護。由于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具有古籍、文物和文化遺產等多元屬性,并為眾多機構所保存,而將其全部集中到檔案館保護既不現實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為此,就要構建包括檔案館在內的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多元保護主體,具體而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其一,保護主體的確立問題。就現有文化遺產管理體制而言,從文化遺產的保護力量、珍藏數量等方面評介,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是民委古籍辦、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四大系統,也是保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主要單位和部門。鑒于此,可將四大系統確立為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主要保護主體。其二,集中保護問題。鑒于四大系統管理體制已經成熟,其他部門所管理的民族歷史文獻可以通過相關政策法規向相應的管理部門移交。如民委宗教部門的可向古籍辦移交,文化館的可向圖書館移交等。同時,四大系統內部也要對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實行分級集中管理,也就是按其珍稀程度、價值高低、現存數量、版本情況等劃分等級,采取移交、代存等方式,保留復印件,將原件集中到保管條件較好的省級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或民委古籍辦珍藏。其集中方式可在本系統集中,也可視實際情況實行跨系統集中。3.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合作與交流。對具有圖書、文物等多重屬性的檔案管理按《檔案法實施辦法》規定:“對于既是文物、圖書資料又是檔案的,各級各類檔案館可以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相互交換重復件、復制件或者目錄,聯合舉辦展覽,共同編輯出版有關史料或者進行史料研究。”檔案館作為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主要管理機構在其保護工作中要發揮積極的合作與交流作用。首先,編制聯合檢索目錄。西部各民族地區可先建立省級聯合檢索目錄,項目包括四大系統所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分類題名、數量、內容簡介、征集地、民族和檔案狀況等,以此為基礎,建立西部和全國聯合檢索目錄。同時,積極參與如少數民族古籍目錄等的其他系統聯合目錄的建設工作,以詳細掌握西部和全國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總體情況。其次,建立文獻材料交換機制。在四大系統保存的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中,既有重復件也有相關文獻的缺失。為此,四大系統既可互通有無,通過托管的方式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分類保存,也可相互交換重復件、復制件,以彌補各單位所藏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缺失與不足。第三,資源共建與開發。在信息化背景下,四大系統都形成了豐富的數字化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將其進行數字化資源集中建設,不僅技術可行,更易形成資源優勢。在資源發掘方面,既可聯合舉辦展覽,共同研究或編輯出版有關史料,也可以進行網上查詢利用,或出版電子編研文獻,發行民族傳統歌舞、工藝制作、說唱藝術等光盤,為社會提供利用這一珍貴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4.西部民間散存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聯合保護。在文化遺產保護框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與關注,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民間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進行征集保護。在此背景下,西部檔案館、圖書館、民委古籍辦、博物館和民族研究所等都征集到豐富的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為做好搶救工作,西部各省區在文化廳的領導協調下,四大系統首先要摸清家底,通報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采集信息,以確定工作計劃,避免重復征集問題。其次,合理規劃,分工合作,或按地區、或按民族、或按文獻遺產的類型,有針對性地對當地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進行征集搶救。再次、分清重點,著重搶救瀕危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西部現存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生存狀況各不相同,就整個西部地區而言,亟待搶救的是民族口述歷史文化,以及部分瀕危民族醫藥、傳統工藝等,這些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傳承人大多年歲已高,后續乏人,生存環境惡劣。為此,四大系統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重點搶救這些瀕危非物質民族檔案文獻遺產。

本文作者:華林姬興江王晉譚文君工作單位: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情報與檔案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