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03-09 03:25:57

導語:中國夢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夢民族文化論文

一、實現“中國夢”需要重視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建設問題

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文化具有塑造的功能,建設先進文化對于國家、社會同樣具有塑造的功能,這種塑造功能主要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質、國家的品格。“即通過提升整個民族和整個國家的文化素養和精神水平來獲得來自外部的地位或評價的認可。”例如中東的諸多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其確實在經濟上成為“富裕國家”,但是國民的文化素質落后,整個國家缺乏與其經濟水平相配套的文化建設,導致其在經濟發展上一味依賴石油、缺乏持續穩定性和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結構,在國內政治建設上至今不乏專制獨裁的例子,在國際地位上從來沒有以大國的角色出現過。相反,美國的頭號強國地位的確來自于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其源源不斷的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離不開二戰以后世界人才的大規模引進和美國歷屆政府政策對于文化發展事業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文化建設必將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強國引領,塑造符合時代要求的民族文化,才能迸發強大的精神動力,為政治文明服務,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二、中國社會轉型中文化建設的問題

(一)多元文化對主流文化發展提出挑戰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多元文化的輸入和發展對于中國主流文化的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主流文化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一方面,西方強勢文化的輸入,引起人們對于中國主流文化的迷茫,弱化對于中國主流文化的心理認同感。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西方政治思潮聲名鵲起,中共十七大前夕圍繞“中國是否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的學術爭鳴在中國學術界激起不小的波瀾是多元文化對中國主流文化沖擊的典型例證。多元文化的發展有利于社會民主的形成,但是就其消極方面來說,多元文化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意識混亂,弱化對于主流文化的認同感,必然會削減對于共同理想的信念,對于社會的有序穩定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沖擊主流文化,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公民存在價值沖突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勢必打破計劃經濟條件下舊的利益關系格局,帶來整個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構”,由于文化建設發展工作相對滯后,市場經濟中強調的功利主義、競爭第一、主體絕對自由等文化觀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提倡的共同富裕、團結協作、集體主義等價值取向發生強烈的沖擊,甚至一些行業出現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惡心競爭的現象。

(二)中國傳統文化“熱”的“冷”思考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在國內迅速升溫,不管是理論界還是普通大眾都掀起了對于傳統文化高漲的熱情。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需要以冷靜、理性的頭腦來分析這一現象背后存在的我國現階段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首先,區分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才能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建設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先進文化。在繼承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警惕“開歷史倒車”的行為,諸如八股文、貞節牌坊、姨太太等限制人的自由發展、等級觀念等等是必須堅決拋棄的。如果不加甄別的學習傳統文化不但不能夠發揮傳統文化在塑造人的道德倫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其次,“國學熱”、“新儒學”等傳統文化熱的現象過分重視商業價值,忽視傳統文化的底蘊,是一種“虛熱”的現象。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傳統文化課程和書籍的大規模涌現,傳統文化在商業的運作模式下,學者難以潛心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深層內涵,普通民眾更多的是一種盲目跟風的行為。浮躁的社會環境以及部分學者急功近利的利用傳統文化,不利于發揮傳統文化在培養人崇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積極作用,更不利于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以及采取何種方式真正有效的保護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中國社會轉型期公民價值觀困境問題

正處在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中國社會,社會體制的變革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經濟社會繁榮的背后,原有的道德體系崩解,適應現代社會并且能夠為現代公民所接受的道德體系以及價值觀由于諸多社會因素的阻礙還沒有及時確立,“市場經濟自身的消極方面總是要以不同的形式誘發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來消融、瓦解和反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公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空窗期”的迷茫困境。當前中國社會的公民道德困境問題,不是簡單的我們應該遵守怎樣的道德規范的問題,最實質的問題是當今中國社會還沒有建構適應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現代公民的民族文化。綜上所述,中國社會處在從傳統向走向現代型的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由于存在多元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繼承的問題以及公民的價值觀困境問題,中國社會文化建設問題值得思考。尤其是在“中國夢”的號召下,我們更需要從本質上解決現階段文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建設發展符合中國現代社會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先進文化,憑借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內聚力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加強民族文化建設

(一)走中國道路豐富和創新民族精神

主席在談到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時這樣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望世界,日本戰后憑借“大和文化”的凝聚力量實現迅速崛起;美國正是憑借勇于開拓、民主法治的美國精神實現了200多年時間把自己國家建設成為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成就。大國崛起中離不開各具特色深入民族血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通過極具本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凝聚整合民族精神的力量,使其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不僅要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更要在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豐富和創新民族精神。結合時展的新特點,新形勢,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精神實質,深化民族精神的內容,不斷賦予其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體現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主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著共同理想的實質和實現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過程中經驗總結等一系列反映中國道路精髓、靈魂的內容都應該與中華民族精神相結合,推動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斷豐富和創新。

(二)弘揚中國精神積聚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是始終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精神狀態、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的核心內容。在社會轉型關鍵期,我們需要結合時代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實質,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力量的中華民族文化。只有符合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才能獲得人民的心理認同和自覺維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全體人民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同時發展為對于民族共同理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認同,積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動力,最終內化成為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全社會的凝聚力。

(三)凝聚中國力量推動民族文化復興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是無比強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需要凝聚中國力量。人民群眾是先進文化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在重塑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的過程中要給予人民出彩的機會。強大的中國力量推動中國社會文化體系的發展完善,促進文化體制改革,最終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作者:梁藝嵐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