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原則下民族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6-13 03:11:49
導語:民族平等原則下民族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族平等與民族文化的內涵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之一,即各民族不分大小、強弱、先進與落后,均處于一律平等的地位,任何民族不得以任何借口享有任何特權。民族平等原則最初由資產階級提出,曾在反對封建主義和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發揮過進步作用。無產階級認為民族無論大小,都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各自的貢獻,任何一個民族都有權享有平等的地位,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觀進行了解讀,指出以主體角度而言,民族平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群體之間的平等,即各民族不論其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在政治和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依法享有相同權利,承擔相同義務;二是個體之間的平等,即一國公民,不論其屬于哪個民族,在權利和義務上完全平等。中國共產黨歷來主張民族平等,反對民族壓迫。鄧小平1950年講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時指出:“所有這一切工作,都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同少數民族商量。他們贊成就做,贊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贊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贊成就全部做?!边@體現出的就是民族平等和協商精神。鄧小平在1990年講話指出:“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秉h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這是當下民族平等建設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所謂民族平等,就是各民族之間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包括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相同的權利、處于同等的地位,是社會權利在各個民族間的平等分配。本文側重探討作為群體之間的民族平等問題。所謂民族文化,則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民族文化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文化是指國家(地區)的或種族的文化;狹義的民族文化僅指少數民族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和傳承的文化。兩種文化既相互包容并存,同時又有著區別,本文論及民族文化特指少數民族文化,側重探討精神和制度層面的少數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特性
“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關鍵的莫過于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蔽幕敲褡逍纬珊蛣澐值暮诵?,民族文化是在歷史過程中累積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精神特質積淀的結晶,是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源泉,是維系民族認同和社群存在的紐帶,貫穿于民族的總體性文明的各個層面,對民族成員起著行為規約和價值引導的作用,它體現出以下幾個較為鮮明的特性。
(一)民族文化的自由性與超越性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比例較少,故稱為少數民族,分布地域卻極為廣泛,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分布格局。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影響,多從事狩獵或農耕,他們樸實、率真的審美觀來源于其終日的身體勞作,并演化出通過舞蹈、游戲等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特征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直觀外露,且具有自由性、浪漫性、獨創性等特點。少數民族往往尊崇“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對生命終極價值的理解顯示出對世俗功利的超脫、超越,故而更多地展現出人性中擺脫束縛、坦蕩自然的一面,這在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民間歌舞、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所體現。而漢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在儒家思想長期的教化下形成了較為內斂的民族個性。少數民族文化的自由性與超越性,毫無疑問散發出“異文化”的獨特魅力,往往令現代都市人感受到心靈徜徉的平和與快樂。應該看到,這種自由性與超越性是與他們所處的后農業時代相匹配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也投射出現代人對后工業文明造成的人性異化的一種反叛與疏離,寄托了擺脫后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弊病的希冀。
(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人們往往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事實上它并非鐵板一塊,其內部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差異。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應以尊重包容的態度來對待,不應放大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更不能預設不同的民族(由文化或宗教來劃分)無法和諧共存。承認少數民族的文化差異性,應主張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立價值;主張文化認同和民族個性;主張維護少數民族平等的文化權利。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包容,也就是認同彼此民族文化成員身份、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傳統,對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道路給予尊重,不強求普適性的語言和民族文化形態,不刻意消解各少數民族的正當合法權利。應以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文化傳統為基礎,促進理解和交流,從而構造一種兼容并包、和諧發展的多元民族文化。文化的差異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零和博弈”,走向民族平等,并非意味著消除差異,而是遏制不良差異,包容合理差異,發展良性差異,是建立在民族平等基礎上的內涵豐富的差異。同時,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弘揚多種文明與文化共存的價值觀。所謂多樣性,就是以文化異質性為前提,充分考慮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的差別及不同民族特殊的歷史經歷。民族文化作為人類的共同遺產,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具有迥異的表現形式,民族文化多樣性是交流、創新的源泉,也是中華文化的活力之源。只有通過不同民族文化主體的互動交流,進行平等對話和溝通,從而既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又能共享某些價值觀,進而利用合適的文化因子,輔之以貼切的載體,才有望根本上解決深層次的文化沖突,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才有機會得以解決。
(三)民族文化的封閉性和排他性
歷史上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相對封閉,較少受到開明文化的輻射和浸潤,現代民族意識發育遲緩,現代科學和理性的因子匱乏。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的封閉性使之具有一種天然的內聚能力,民族精神中較為關注集體價值,保持共同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民族認同;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極端,排斥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固化民族心理,誘發盲目排外情緒,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漩渦。民族文化的封閉性與排他性,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民族成員素質的提高,影響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和民族政治經濟的發展變革。如果排斥外來優秀文化、抱殘守缺,將會導致民族文化的停滯衰退,只有文化的撞擊才能帶來文化的覺醒和文化的真正繁榮。當今時代,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廣泛,封閉性更容易窒息傳統文化的生命,鉗制其發展空間。先進民族文化應以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為己任,不應保守、排他,而是包容、創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導民族的進步與繁榮。
(四)民族文化與宗教疊加性
我國有一億多少數民族人口,其中相當多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顯現出疊加性。同一民族,可能同時信仰相同的宗教,也可能同時信仰幾種不同的宗教,還可能同時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不同民族,可能信仰不同的宗教,也可能信仰同一宗教甚至同一教派,還可能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錯綜復雜的宗教格局相互疊加、相互影響。以西北地區為例,它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區,許多民族全民信教。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信仰藏傳佛教;維吾爾族、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東鄉族、保安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烏茲別克族等信仰伊斯蘭教;還有些民族信仰東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西北少數民族社會中具有廣泛性、群眾性、包容性、民族性和國際性等特點。西南地區亦是如此,云南省就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云南的跨境民族及多宗教信仰和睦并存,在少數民族中還存在著形式多樣、內容繁雜的原始宗教崇拜形式。正因為少數民族文化與宗教的疊加性,使重視文化問題與重視宗教問題同等重要,特別是全民信仰某一種宗教,使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宗教的浸染,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與宗教感情、宗教意識融合交織、難以分割。文化與宗教的這種疊加性決定了宗教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推進民族信仰與民族理智的融合,這是實現民族平等、發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除了上述特性,有學者研究認為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形態多樣性、分布立體性、環境適應性、傳承神秘性、認同全民性的特征,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除了已得到廣泛認同的文化融合外,還有文化區域化、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個性差異越來越小、共同因素越來越多、結構越來越復雜、內涵越來越豐富的新的特征,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進程顯著加快。特別需要指出,民族文化融合與民族文化同化是兩個相異的文化趨同過程,其區別在于前者是自覺自愿、理性和平的過程,而后者則通常是被動消極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壓迫和暴力等行為。
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加強民族文化建設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是復興、衰退和變異三種現象同時并存。在民族平等的大環境下,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文化百花齊放,迎來復興的春天;面對現代化轉型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亦面臨破碎、流失,自身發展內力不足的困境,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在市場的利益驅動下被物質化、庸俗化,淪為賺錢的工具,失去了本源意義,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面對這種錯綜復雜的格局,應當從三個維度,以民族平等為基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民族文化建設。一是社會歷史維度,保護在歷史和現實基礎上形成的少數民族文化基本共性,承認多樣性條件下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二是社會結構維度,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每個民族都應當擁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創新;三是社會發展維度,即通過政治領域和文化政策革新,真正使多元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煥發生機和活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文化發展,既要順應民族文化發展的自然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理性地、自覺地選擇新的文化生長點,確保民族文化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發展和延伸。
(一)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中華民族文化表現為“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少數民族文化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市場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許多少數民族都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既渴求擺脫現有的經濟困境,又希望保留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充滿不安、焦慮與擔憂。為此,當務之急是對優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僅要尋找文化與經濟的契合點,同時應大力加強民族文化的學校教育與宣傳,通過立法手段有效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權利,調動政府、市場和各社會團體的力量,積極培育扶持文化傳人。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保護還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保護價值理念上的單一性,保護內容上的狹窄性,保護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以及權利主體缺乏自覺性等方面。面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一方面應秉持動態的、發展的保護觀,使少數民族各種文化要素能夠完整地傳承延續,為民族文化的潛在價值和優勢的發揮提供基礎性條件。另一方面當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對民族文化進行識別與甄選,繼承具有深厚底蘊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現代性相適應,成為各少數民族謀求自身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一起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民族文化生態村”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它提倡文化的“就地保護”,即主張文化不脫離其產生、培育、積累、發展的環境,不脫離其創造者和擁有者,使文化在其植根的生態環境中,主要由當地人而非外來者來進行利用、保護、傳承和發展。要保護傳統文化資源的原生態性質,就必須堅持和鼓勵在本鄉本土的自我傳習,民族文化生態村所保護的就是特定村落地域內的少數民族群體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長期互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化。一方面將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完整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村落、社區及生態環境中,使其擁有發展和延續的良好自然與社會環境,從而喚起本民族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順應現代文明發展大趨勢,實現村落文明、繁榮、祥和,讓少數民族人民能夠共同享有現代文明成果,并最大限度保留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科學技術應成為民族文化保護的有效工具,特別是信息數字化手段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應逐步將民族古籍、民族藝術、民族文化形態完整地記錄下來,打造出少數民族文化基因庫。隨著民族網上博物館、網上民俗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以及網上藝術長廊等的開發與建設,民族文化將擴大自己的輻射范圍和影響力,成為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共享財富。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這個過程因受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約而具有強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終形成文化的傳承機制,使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具有穩定性、完整性、延續性等特征。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樣離不開民族內部成員的廣泛參與,在學校中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是切實可行的方案。應依據民族特點和歷史,因地制宜設置有關少數民族文化的校本課程:教學內容上,注重采用激發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歷史資料,注重貼近生活,可以將各民族民間工藝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既適應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又能使在校學習被民族成員所認可;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使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回歸到知識積累、情感認同的本源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彰顯生活特色;教育形式上不拘一格,將校園內外的各種活動結合起來,在行動中涵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氣質,潛移默化地傳遞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加大民族文化的開發與研究
加大民族文化的開發與研究,其前提是反思和定位少數民族文化開發與研究所具有的價值。毋庸置疑,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具有廣闊的市場價值,可以繁榮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提升物質生活水平;而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非市場或非產業價值,那就是作為民族內部的精神資源滿足人的精神欲望、撫慰心靈、維護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因此國家應當采取“雙軌制”的民族文化發展戰略,既大力發展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又積極發展面向市場的文化商業和文化產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與生態資源一樣,具有唯一性、脆弱性,隨意而盲目地開發,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破壞。因此必須科學有序地開發,將專家論證、民意收集有機結合起來,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性質和價值評估與環境和生態發展評估結合起來,從開發的方式、方法、途徑和步驟等方面綜合考慮,確立優選方案、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加大民族文化研究,應有意識地超越民族文化的固有框架模式,將自身置于多元文化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通過民間力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田野調查,收集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和提煉加工。民族文化開發與研究可以說是文化演進過程中的必由之路,但是也應當注意到目前民族文化的開發還停留在淺表層次,開發往往意味著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旅游事業,著力于民俗表演、民族制品銷售、民族歷史記憶的再現與復制等,民族文化的開發過于商業化、表演化、符號化和物質化,而民族文化研究也有學院化、學術化的傾向,不能滿足于將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僅僅變為博物館或藝術館的藏品,而應當讓它在生活中顯露出熱烈、奔放的生命力度。
作者:上官莉娜 單位:武漢大學
- 上一篇: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 下一篇: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