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對策研究
時間:2022-12-14 10:15:50
導語: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西部大開發策略的實施,新疆經濟不斷地發展,來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新疆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份,處在祖國最西部,占有獨特的地位。從面積、距離、民族、地貌、氣候等方面對其他地區的居民都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新疆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等13個主要民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本文以疆內少數民族文化為研究基礎,通過對民族成分、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與機制的闡述,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影響因素與存在的問題,從保護民族文化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出發,提出促進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策略,以期對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提供見解。
關鍵詞:民族文化旅游;促進;對策;新疆
旅游業也可以稱作旅游產業,它是一種依靠旅游資源與設施,專門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的行業,如今,它已不是一個單一的產業,而是一個綜合的產業群,主要為游客提供交通、娛樂、游覽,住宿、消費等服務。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具有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對相關行業帶動性強等特點,擁有“朝陽產業”的美稱。在改革開放之初,新疆的旅游業開始起步,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卓有成效,對新疆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新疆這個多民族地區,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上與內陸地區相隔比較遠,因而交流少,這也讓新疆在大多數人心中顯得很神秘。旅游業的發展讓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較大發展,使社會更加穩定,同時,由于游客的進入使得文化得到交流,外界更加了解新疆的特色、新疆的人文、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等,這也同時增強了外界對新疆的關注,進一步地加強新疆經濟的發展。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園。截至今日,少數民族在新疆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包括已經廢棄的建筑物,至今仍居住的特色建筑和一直流傳在民間的各類民族文化。隨著新疆對外開放,新疆各民族文化也被更多的人認識,民族文化旅游將成為未來新疆旅游發展的趨勢。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
1.新疆民族新疆原有漢、維吾爾、回、哈薩克、蒙古、塔吉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達斡爾、俄羅斯、塔塔爾等13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新疆少數民族所占的人口比例大于50%。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將成為一種趨勢。
2.新疆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新疆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1)民族歌舞、節慶新疆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塊就是民族歌舞,以民族舞蹈、節慶為主的民族文化娛樂,已經成為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重要內容。如維吾爾族的刀郎舞、哈薩克族的鷹舞、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塔吉克族的油燈節、喀什的龜茲文化節、吐魯番的葡萄節等,對中外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民族餐飲民族餐飲業也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越來越吸引游客的眼球。如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烤全羊,回族的粉湯,哈薩克族的那仁,塔吉克族的包爾沙克等,這些本地的餐飲與國內外餐飲相互融合提升,使之成為新疆旅游不可錯過的一大特色。
(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產品
新疆旅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有起色,因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也有了自己的旅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類。民族歷史遺址旅游新疆是古代西域古國的一部分,這里有很多古西域故城遺址。歷史上新疆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最深,所以這里有很多回王陵、伊斯蘭教圣裔墓、傳教士墓和維吾爾著名學者墓。吐魯番游:高昌古城、交河故城;巴州游:樓蘭故城、米蘭遺址、羅布人村寨;庫車游:龜茲故城、默拉納•額什丁麻扎;和田游:尼雅遺址;哈密游:哈密王陵、蓋斯墓;喀什游:莎車王陵、阿帕克霍加墓等。
2.民俗節慶活動
節日,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諾魯孜節含有送舊迎新的含義。哈密維吾爾族農民的祭苗青儀式,是發展與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氣息的諾魯孜節慶典活動。塔吉克人的油燈節,通過特定的儀式,火就可以為人驅除災禍、帶來幸福。伊犁四日游中包含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等大型草原,在草原上逢重大的節日就會舉行體育活動,賽馬、叼羊、姑娘追、追姑娘、摔跤等,在那拉提草原上還有國際賽馬場。
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問題
新疆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近些年發展非常快。但是從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機制與影響因素的分析過程中看,仍存在很多問題。牧區和農區是新疆民區的兩大類型。牧區以氈房、木屋為主,農區則是平頂土坯房屋加院落格局,旅游區的民族民居現在都多朝著磚石水泥材料和樓房方向發展,屋內裝修陳設現代化的意味越來越濃厚。旅游者自身的飲食習慣沖擊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新疆清真飲食已經被打破,如今漢餐、西餐、清真餐三分天下,飲食品種更為豐富多樣。新疆各民族的服裝服飾多姿多彩,這是當地社會經濟條件、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文化、審美意識等的產物。
三、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人類的重要貢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也是旅游業發展所需的重要資源。新疆作為多民族的聚居地,為新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借助西部大開發等政府政策,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得到推廣。
(一)提高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保護民族文化和發展民族旅游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保護新疆民族文化可以從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兩方面著手。旅游者方面,可以通過旅游宣傳教育和導游引導,使旅游者正確認識本地的民族文化,不盲目欣賞,不盲目詆毀,減少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響。本地居民方面,教育并引導旅游地居民自覺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政府或者相關部門要深入挖掘和重現一些漸漸消失的傳統風俗習慣、節日慶典、宗教儀式,使民俗文化能夠創造出書面文字形式或視頻,使之得到很完整的保護并流傳下去,并以此作為旅游教育資料;政府或相關部門要加強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交流,讓他們意識到本地民俗文化是非常有價值的,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們自發地主動保護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要盲目地以利益為重,用扭曲的不正當的形式來顯示自己的文化,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化和習俗;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可以采用經濟手段或者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扶持特色文化,為當地特色文化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必要時可以參與其中組織協調,創造節日氣氛,使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得到鞏固和加強。
(二)融合民族文化與旅游設施
民族文化與旅游結合最主要的一點是,在景區游客能夠感受到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有機結合,可利用現開辟的民俗旅游線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形式帶動民間絕技絕活、民間歌舞、民間小吃、民族服飾、編織等手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將獨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項目引進著名自然風景、文物古跡旅游中。
四、結論
整篇論文以個人角度大致闡述了對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認識,對新疆民族成分、旅游資源簡單地介紹,對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中產生的問題,提出了個人意見。但未能全方位、細致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漸占有新疆旅游的主導地位,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刻不容緩。希望在以后的發展中,能有更多的人通過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對新疆有全新的全面的認識,提升新疆旅游在全國旅游中的地位。
作者:趙玉新 孫浩捷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遜.新疆兩千年[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局.導游基礎知識[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天元.旅游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樓望皓.中國新疆民俗[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
- 上一篇:國產動畫中民族文化傳播研究
- 下一篇:“互聯網+”背景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