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轉化德育資源研究
時間:2022-04-26 03:16:38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轉化德育資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秦漢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之中既蘊含著珍貴的德育資源,又是各族人民文化認同和民族情感的來源。充分挖掘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轉變學校德育教育方式。對于合理構建德育資源、促進區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或缺地作用。本文即以貴州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例,試淺析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學校德育教育的可能與嘗試。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德育資源;貴州
古往今來,少數民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總體來說豐富且特色鮮明。全省共有49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成分之多居全國第三位,少數民族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居全國第5位。各族人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用獨特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這之中既蘊含著珍貴的德育資源,又是各族人民文化認同和民族情感的來源。例如貴州省黔東南延續至今的“姊妹節”、“吃新節”、“開秧門”等苗族節日和踩塘、對歌等民俗;水書,風雨橋建筑,瑤族、侗族、土家族等族的鄉規民約,都是少數民族人民留下的豐富文化資源。
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
(一)人生禮儀文化中的德育資源。人生禮儀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階段上所經歷的不同的儀式和禮節,主要包括誕生、成年、結婚、喪葬等禮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禮儀活動,如滿月、百日、周歲、生日等也都屬于人生禮儀的范疇。”貴州從江加鳩地區苗族就有60年一次集體悼念死者的習俗,這種悼念活動的內容是集體悼念本寨60年來死去的最有威望的長者和所有死去的人們。通過生者對逝者的悼念和憧憬,激發晚輩對先賢、尊長的追思與懷念,對死生大事的理解定義,轉而衍生出無限的責任感與傳承意識。這些由喪葬儀禮所引發的道德育化之功效是其它儀禮無法相比的。(二)民間傳承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一般指民間歌謠、神話、史詩、敘事長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以及諺語、格言、謎語、歇后語等。”少數民族所處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其民間傳承文化帶有明顯的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享譽海內外的“土家族儺堂戲”,至今還在土家族聚居的貴州德江、思南等地傳承。又如,最早形成于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由侗族土秀才吳文彩倡導形成的,后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的侗戲。再如,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侗族大歌。極富特色的少數民族民間傳承文化,對學生審美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三)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德育資源。“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集中地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一種綜合性的門類文化”民族節日文化作為一個文化體系,有其獨特的內在結構、文化特征和社會功用。“例如‘四月八’是貴州苗族人的傳統節日,但各地的意義不同。貴陽等地,是紀念為民族利益而戰死的先輩英雄祝狄弄。在銅仁、松桃一帶,則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牛王節’。而黃平苗族的‘四月八’則是為了紀念祖先開拓飛云洞名勝。”繽紛的民俗特色節日,共同構筑了別具風格、饒有風趣的民族民俗文化。使厚重的感恩思想沉淀在族群心理,助力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四)信仰崇尚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民族認同、社會管理、文化教化無一不在少數民族信仰文化功能的包羅之中,這些功能對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對人們良好道德規范形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例如苗族認為“石大有鬼,樹大有神”,凡是生長在村寨周圍的巨石、古樹等,皆不許亂動亂砍。因此,在長時間的自然崇拜信息習俗影響下,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系列維護生態平衡的行為準則,并作為習慣法一直延續下來,這之中即蘊含著大量的生態德育資源。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觀念,養成熱愛自然的習慣。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高校開發利用途徑
“作為中國的學生,要有一個立足點,即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發揮少數民族地區優勢,挖掘鄉土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轉變學校德育教育方式,對于合理構建德育資源、促進區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或缺地作用。一般來說,少數民族自身進行文化傳承大多是通過夜間全家圍著火塘憩息閑談之際,零星灌輸、不斷重復、潛移默化,自幼參與家族、宗族、村寨等更大范圍的種種社會實踐逐漸積累所至。而系統地整合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使之成熟的運用于民族地區學校教育過程中,則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工程。下文僅從高校角度對其開發利用途徑略作探討。(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收集、分類與整理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整理,改變過去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識不深,思政教師授課僅局限在課本知識的局限。用生活化、日常化的語言開展德育教育,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組織開展相關課題的專項研究,研究成果不僅可以達到對在校學生的傳統民族文化認知和德育教育,更有利于促進教育多元化和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開辟新的路徑和視野。(二)加強德育師資培訓。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幫助教師樹立德育教育意識,激發德育教育活力。諸如舉辦專題講座,講授民族文化、德育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組織研討活動,交流德育教學的經驗與成果;制定相應的教育制度、獎懲機制、發展評價機制和保障機制,引導教師由被動變為主動,注重受教者的體驗感,使德育教學真正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提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轉化率,深化教育效果。(三)營造校園民族文化氛圍。開展各類積極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少數民族優秀的德育資源寓于其中,不失為一種德育資源開發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例如傳統節慶活動、儀式教育和傳統游藝競技訓練;民族歷史微電影、民族文化專欄、少數民族服飾展演等。增加線上線下的民族文化活動體驗活動,讓其與課堂教育互為補充。增強受教育者的體驗感,身臨其境去領悟少數民族傳統的德育思想,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四)高水平用好新媒體平臺。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高校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法律意識淡漠等問題。可采用在易班、輔導貓等高校學生管理應用中,設立少數民族文化專區,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來進行德育定制教育。例如,可以在平臺上開展一些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展示專區,方便學生查看,鼓勵學生多交流、多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德育素養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知識,進而激發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加強文化認同、地區認同的效果。如前所述,若能合理地將少數民族優秀的德育文化資源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拓寬德育教育路徑,運用于民族地區青少年德育之培養,對于增強高校學生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區域社會和諧,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的實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秀梅主編.中外民俗[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86.
[2]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民族志(上)[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139.
[3]莫雪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以廣西為例[J].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1.
[4]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民族志(上)[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335-339.
[5]宋蜀華,陳克進主編.中國民族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208.
[6]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貴州省志•民族志(上)[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142.
[7]范緒鋒.著名史學家張豈之談入世后傳統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擁抱世界[N].中國教育報,2002-01-05(2).
作者:李穎 單位:貴州醫科大學
精品范文
10少數民族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