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分析

時間:2022-05-22 11:24:22

導語: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分析

【摘要】位于甘肅東部的涇川“完顏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完顏部落”。本文通過對涇川完顏村文化產業的現狀、發展優勢、劣勢,遇到的機遇以及挑戰進行分析后,給出“完顏村”依托民俗文化發展產業集群,加大園區建設,逐漸將“體驗式”旅游替代傳統的“觀光式”旅游,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完顏;文化產業;SWOT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位于甘肅東部、陜甘交界處,因地處涇河川道而得名“涇川”。自古以來便是西出長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鎮。古稱“涇州”或“安定郡”,為古絲綢之路要沖。在涇川縣城西北,涇河北畔,九頂梅花山境內,以完顏村為中心的十個村莊聚居著5000多名金兀術的后人,他們大多姓“完”或“完顏”,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完顏部落”。

一、涇川完顏村文化產業現狀

涇川完顏民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點,歷史演變有據可考。由于民族雜居生活,習俗大多漢化,民族語言早已消失,民族服飾亦不多見,但還可以從耄耋老者口中聽到一些動人的傳說。公元1154年,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完顏家族為躲避迫害,護送梁王完顏宗弼之子完顏亨的靈柩自東向西來到安定郡,將其葬于今涇川完顏村。自此,完顏氏便定居此處。《涇川鄉土志》載:“涇川完顏氏,為女真后裔。金末帝完顏承麟為元所滅。金后遺遁居于安定,遂為涇川土著。”這段文字記述了南宋端平元年,即1234年,金中都(今北京)被元攻占,金哀宗完顏守緒敗逃歸德(今河南商丘)后再南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失守當夜傳位于完顏承麟后自縊于幽蘭軒。眼看蔡州城池陷落,完顏承麟身亡,親信大臣將末帝的遺體帶出蔡州,一路西行到達安定。安定此地已有定居近80年的芮王(完顏亨)墳守陵人,便將完顏守緒的遺體葬于此地九頂梅花山下。現在涇川定居的完顏族人便是芮王守陵人與護送末帝遺體的親信的后裔。這些完顏舊人以守祖墓為定居之本,自然繁衍成了完顏氏居住區,他們學漢語,學涇州漢族農耕技術與生存之道,與當地漢族通婚,皆嫁女于漢族,娶漢族女子為妻。完成了從軍到民、從守陵人向普通老百姓的轉化。金亡后,完顏氏成為地道的涇州土著。800多年來,完顏氏早已認同漢族文化,并在全國人口普查中被登記為漢族,只保留了完顏姓氏。完顏后人至今仍嚴格恪守三大族規,守護著完顏民族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近年來,對完顏村民俗文化進行系統發掘與梳理,現存留的僅僅是一些相關的民俗活動:成人喝酒劃“老疙瘩”拳,小孩游戲玩“戰馬攻城”,男女老少不聽不唱“岳飛傳”,每年農歷十月莊稼收割打碾完畢,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這種祭祀活動是由金人信仰薩滿教習俗延續而來的。形式有跳繩、甩麻鞭、插鋼釬、祭黃繩、放神鷹、放仙鶴、放神馬、跑花城、破迷宮等,場面宏大,驚心動魄,獨具魅力。2007年6月被平涼市政府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早在2013年,當地政府已經發現其文化價值并從開發縣域旅游和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的角度出發,對完顏村進行了整體規劃,著手投資并修建了完顏部落古寨等帶有女真族建筑元素的居民等。預計將完顏村建造成為集觀賞、體驗,餐飲、訪古溯源為一體的民俗風情體驗園區。

二、平涼市完顏氏族聚居區文化產業發展SWOT分析

元滅金后,對女真人施行了殘酷的“唯完顏一族不赦”的政策,所以,定居于甘肅東部這支守陵的完顏氏后裔在一個偏僻之地,隱姓埋名的定居并且繁衍生息。這個原因成就了現存的民風古樸的“完顏村”的同時也使得它不被外界所認知。(一)完顏氏族聚居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在于它豐富的文化積淀。涇川自古以來便是絲路重鎮,南來北往的客商將不同的文化帶到了這里,西王母文化的發源使得它在吸納傳統世俗文化的同時融入了宗教文化。隱姓埋名的完顏后人在與漢族聚居通婚的同時,其風俗習慣也與傳統的漢文化相交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既保留了古樸原始的女真族傳統風俗,如信仰原始的薩滿教,尚武、喜斗以及祭祀等,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習慣,如拜觀音,過春節等。這種獨特的文化及民俗是其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在部分地方對一些特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急功近利、簡單粗放的盲目開發時,不被人所知的“完顏村”反而保留了最地道的古樸風俗。其文化產業發展劣勢除了經濟基礎相對不足、創新精神的缺乏、對聚居區文化產業研究還不夠深入以及人才培養、發掘機制滯后的因素外,漢文化對完顏村的風俗的侵蝕也不能忽略。由于完顏村的歷史淵源,他們的傳統文化以實物形式保留的寥寥無幾,而口口相傳的歷代風土人情在古稀老人的離世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中千瘡百孔,生于斯長于斯的年輕人在接觸傳統的女真文化時,更多的是獵奇心理,面對以一種參與者的心態與身份參與到現存的民俗活動中,不能俯下身子,沉下心來對其進行研究、發掘甚至傳承。完顏氏聚居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是難得的。在國家層面,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后,發展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不斷增多、力度不斷加大;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著力打造隴東南文化歷史產業區建設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與銀行、投資企業合作力度加大,深度研究出涇川完顏村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和資源分布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涇川完顏民俗文化的保護舉措、傳承和合理開發方式,并制定出了涇川完顏村文化保護、資源開發、產業發展以及其實施方案。2018年,甘肅文化旅游產業占比已達到全省GDP的7%,在十大生態產業中是首位產業,已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借此東風,完顏氏聚居區可以加大力氣發掘金源文化,發展文旅產業。(二)完顏氏聚居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從挑戰來看,一是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二是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不清晰、理念相對滯后,產業布局和區域功能定位模糊,發展方向不明確;三是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產業配套程度低,大型骨干企業少,品牌建設相對滯后,文化產業規模、質量效益與全國總體水平差距較大,缺乏核心競爭力,與文化資源大省地位不相稱,屬于典型的后發趕超型區域;四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集聚程度不高,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數量少,尚未形成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五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程度低,新型業態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層次低、發展方式粗放、產業鏈條短,創新型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緩慢;六是人才支撐不夠,懂文化、善管理、會經營的應用型文化人才嚴重缺乏;七是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完顏氏聚居區文化產業發展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如何保護、搶救、傳承現存的完顏文化,繼而將其發揚。據調查,完顏村民俗文化正面臨消失的危機,有的如語言、服飾等甚至已經完全消亡,而禮儀、飲食、祭祀等民俗的現狀也岌岌可危。一位老人身上或許背負著許多已不復存在的記憶與文化,留給我們搶救現存文化的時間或許已很難趕上時光匆匆的流逝。完顏氏后人僅存的特色飲食已寥寥無幾,但據歷史考證,金代女真人的飲食品種多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話食譜以及飲食文化。可以借鑒史書,在進行搶救的同時進行創新與發掘。

三、“完顏村”文化產業發展途徑探索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依托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而涇川縣“完顏村”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完顏部落”自然有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及民俗資源。(一)發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概念是在一定范圍內,由眾多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文化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根據專業化分工與協作而集聚形成的產業組織形式。小打小鬧無法滿足文化產業多元發展,只有產業化才能有效統籌,文化產業集群中的創意主體、制作主體、傳播主體、服務主體和延伸主體系統發展,相互彌補,避免重復化建設,節約建設資金,有利于文化產業創新型小微企業加快發展,迅速壯大。(二)多元的融資方式發展文化產業,包括園區建設、人才引進、軟件投入等等,都是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尤其是科技和創新,在開始的研發階段基本屬于“零產出”,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撥款遠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缺口,所以需要更多的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通過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企業和個人向文化機構提供行業贊助。在此,政府也要創建積極的政策體系,為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目前常見、也是使用最多的是土地和稅收政策的傾斜。(三)技術的創新創新永遠是文化產業核心內容。傳統的園區與游樂項目已經很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游覽者,在相似的文化游歷中,更加看重體驗感和新鮮感。而體驗和新鮮則需要新技術來支持實現。目前流行的AR(增強現實技術)與VR(虛擬現實技術)技術就能夠滿足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把內容更好的呈現出來。(四)注重發揮專業機構的協調和促進作用術業有專攻。文化產業專業機構能夠在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式定制中量身裁衣截,尋找亮點,避免人云亦云的“復刻式”園區打造。同時專業機構在行業中見多識廣,在國內外大環境下學習先進的企業經驗,同時專業機構也匯集了“有創意點子,有經營頭腦,有手上功夫”的高素質應用型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人才短板。

參考文獻:

[1]劉彩旺.涇川縣完顏村女真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2]楊田.物化之神:完顏氏家族的神“影”和家族神廟[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3]白嘉菀.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神州,2018,(3).

作者:白嘉菀 單位:中共平涼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