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路徑研究
時間:2022-02-25 02:53:13
導語: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任重道遠。近些年來,盡管農黨的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為我們開展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息烽縣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為抓手,延伸統戰工作內涵,澆灌團結進步之花。在實際工作中,息烽縣就如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進行探索,以振興民族鄉村為重點,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交流活動,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鞏固和發展新型民族關系,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以來,息烽縣獲得省級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單位9個、市級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單位21個;2018年,息烽縣組團參加貴陽市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個人或團體一等獎2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5個的好成績,并被評為貴州省民族團結創建示范縣。
一、息烽縣少數民族基本情況
息烽縣共有戶籍人口275665人,有少數民族1941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04%,涉及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29個民族,分布在11個鄉鎮(社區)。其中:戶籍人口16293人,流動人口3125人。人數排名前3位的少數民族是苗族12223人、布依族3170人、彝族1134人,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85.11%。近年來,息烽縣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少數民族管理和服務等為重點,通過建立領導機制、加強政策宣傳、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等舉措,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發展,民族一家親的局面不斷顯現。
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主要問題
(一)共榮發展意識還需增強。從息烽縣近年來的民族發展情況看,漢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背景下,雖然同屬一個大家庭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但實現各民族共榮發展的意識還有待加強。在息烽縣的領導干部隊伍中,縣管干部共557人,其中少數民族干部僅有18人,占比僅為3%,占比相對較低。同時,縣域內聚居較多的苗族,普遍存在對孩子教育不夠重視現象,大部分苗族同胞的孩子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就外出務工,導致整體素質偏低。加之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思發展、謀發展主動性不強,等靠要思想相對嚴重。(二)宣傳引導力度還需加大。息烽縣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上做了很多工作,通過民族法律法規的宣傳,讓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各族群眾和睦相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諧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體化格局。但也還存在宣傳事例不鮮活、宣傳效果不優等不可忽視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創新。(三)民族文化傳承還需創新。少數民族的歷史變遷,形成了區別于漢族的獨特文化、風俗、語言。息烽縣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較少,大都與漢族雜居,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民族文化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而逐步流失,創新方式搶救民族文化迫在眉睫。例如:息烽青花苗族刺繡、服飾、舞蹈等具有很強的民族性、獨特性,民族傳統節日活動豐富多彩,展現了少數民族精神風貌。但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創新不夠,將其轉化為旅游文化產品助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做得不好。主要體現在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人發現、培養不夠,民族文化傳承人多為民族村寨的老年人,存在斷層斷代、隊伍不穩定問題。民族文化進校園落實不好,主要是缺乏專任教師。民族文化在傳承中與其他文化交流互鑒不夠,缺乏創新,缺乏時代氣息。(四)民族工作水平還需提高。部分鄉鎮對民族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基層工作力量薄弱,從事民族工作人員均為兼職,且變動頻繁,導致工作開展困難。縣、鄉、村三級民族工作管理網絡不完備,相關職能部門又缺少精通少數民族工作的專業骨干,在社會多元化背景下,對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點、語言、風俗習慣不了解,以及對民族政策掌握不精準,個別部門對涉及民族因素的事情,也是簡單處置,缺乏敏感性。
三、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對策建議
(一)著力強化組織領導,夯實團結進步基礎。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各級黨委要切實加強領導,提高民族團結進步重要性認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對少數民族群眾共榮發展教育,引導少數民族增強共榮發展、團結奮斗的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黨建引領,不斷推進民族地區民生事業,實現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完善基礎設施等,確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為載體,積極推進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實現“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不斷增強民族自立、自信、自強,共同繁榮發展,團結進步。(二)著力創新宣傳載體,營造團結進步氛圍。強調,“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推進“九進”活動開展[進機關、進企業、進村寨(鄉鎮)、進社區、進園區、進軍(警)營、進學校、進景區、進宗教活動場所];要加大少數民族先進典型代表宣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要加強各個地方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的交流互鑒;在深化報紙、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的宣傳外,還要采取數字雜志、手機短信、數字廣播等各種新媒體對民族團結進步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的宣傳。通過多種多樣的宣傳載體,進一步營造全社會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三)著力傳承民族文化,厚植團結進步土壤。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是一個民族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我們要高度關注各族群眾自身的文化特點,發揚先進,利用優點,以文化交融促進民族凝聚。各地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苗族的《醉苗鄉》、侗族的《侗族大歌》、苗族刺繡、苗族“二月十五”、“苗族四月八”、布依族的布依舞蹈等遠近聞名,影響深遠,全面展示了少數民族的精神風貌。為此,各地文旅、民族事務部門要按照政策規定,保障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傳承的必要經費。要加大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力度,解決傳承人斷層斷代的問題。要開展好民族優秀文化的交流互鑒、展播展出,特別是少數民族刺繡、服飾、音樂、舞蹈等,力爭走向縣外、市外、省外甚至國外。提升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厚植民族團結進步的土壤。(四)著力提升法治水平,增強團結進步意識。強調:“要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各級各部門要樹立民族工作無小事的意識和理念,要教育引導少數民族在遵守法律基礎上,自覺形成學法、守法、懂法、用法的習慣,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要加大各級民族工作隊伍的培訓,不斷提高其依法管理民族事務的法治化水平。要將有關民族法律法規作為普法重要內容,扎實抓好少數民族事務法治化建設。最終實現不出現損害少數民族利益、傷害少數民族感情的事情,使全社會民族團結進步意識不斷增強。
作者: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