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0-22 11:17:19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譯介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然而,目前中國文化外譯的內容主要聚焦于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而少數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涉及甚少。該文旨在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譯介問題進行研究,探尋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有效方式和路徑,對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內容、譯者、范式進行闡述,為少數民族文化譯介提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傳播;文化自信;文化譯介;軟實力;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國家提出了“走出去”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倡議。在2015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文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魅力”,被作為“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任務”。銅仁市委市政府根據國家政策,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近幾年,舉辦了梵凈山生態文明和佛教文化論壇、萬山國際風箏節、銅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以及貴州(銅仁)天然飲用水博覽會等一系列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活動,這些為銅仁具有當地區域特點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播提供了契機和更加廣闊的平臺。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對銅仁市區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與譯介研究,深入分析其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理論與實踐,提出區域文化相關的譯介方法及策略,為銅仁市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和銅仁區域形象外宣提出路徑和對策。
1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現狀概述
“中華文化譯介,不僅僅包括文學作品的譯介,也包括中華文化典籍的譯介,還包括能夠展示當代中國鮮活思想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譯介[1]。”而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典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譯介和對外傳播在區域形象外宣中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視。但是長期以來,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譯介不受重視。筆者從譯介內容、譯介主體和譯介策略對當前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現狀進行了分析。1.1譯介內容——少數民族文化譯介內容少。隨著進入新千年發展時期,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地位日益突出,然而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造成了國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孫子為代表的兵家之學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只有藏族的《格薩爾王》、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貴州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原因,導致極具貴州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障礙,尤其是銅仁市,地處黔東,地形復雜,對外交流較少。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幾乎沒有進行對外譯介的作品。1.2譯介主體——譯者整體素質不高。少數民族文化譯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譯介,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知識,還要有廣博的知識面、超強的知識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楊四平(2013)指出“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出去’,首先遭遇到的‘瓶頸’是語言和文化問題[2]。”少數民族文化譯介過程中,語言和文化對于譯者來說是最大的障礙。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本內容富含民族特色,即使中文水平較高但對不是少數民族的中國人來說,理解過程也會出現困難。吳斐(2014)認為“民族民俗文化譯介和傳播要彰顯特色,向西方展示中華各民族創造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又要在復雜多元化交融的背景下保持獨立的文化身份和地位[3]。”其次,少數民族文化譯介作品的質量不高,曾薇在2015年指出,“目前我國外宣話語技術(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尚落后于我國對外宣傳工作的實際需求,在構建與世界交流和溝通的修辭行為中,往往處于被動和被誤讀的尷尬局面[4]。”現有譯介內容主要由政府外宣部門或旅游行業牽頭,內容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特色詞匯的簡單翻譯,而在翻譯過程中要么進行簡單的直譯,要么在曲解文化內涵后曲譯,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文化譯介的效力。如,“銅仁民風留人,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儺戲,古樸神韻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擺手舞、侗族大歌,驚險絕倫的苗族絕技絕活,這些景色無不令人流連忘返。”在這個文本中出現的“儺戲”“苗家四面鼓”“土家擺手舞”“侗族大歌”和“苗族絕技絕活”都屬于少數民族文化特有的詞匯,這里我們以“苗族絕技絕活”為例,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可以直譯為theuniqueskillsoftheMiaoPeople,也可意譯為thefolkskillsandstunts,但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對于海外受眾還是無法更加清晰地理解,筆者認為譯為theacrobaticsoftheMiaoPeople,再加上注釋thefolksskillsandstuntsperformedbytheMiaoPeople能夠加深受眾理解的程度。1.3譯介策略——譯介策略單一目前,對于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策略和方法還是停留傳統的翻譯方面,譯介的路徑主要是文本翻譯和旅游推介、景區介紹等公示語的翻譯。針對譯介的方法路徑,王艷(2016)提出了政府牽頭,媒體、高校、文化部門等進行協同合作,通過傳統媒體、網絡、展會等多維度相結合的宣傳途徑[5]。但是少數民族文化譯介不同于一般的外宣翻譯,它不只是靜態文字的呈現,而是結合了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和傳播途徑,注重動態和靜態雙重結合,從而實現其譯介的目的。
2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意義
少數民族文化譯介作為區域形象外宣的重要形式,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客觀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其受眾對象主要聚焦于海外,目的是為了向世界介紹和傳播區域文化形象。許鈞(2017)在《文化譯介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一文中指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好中華文化譯介工作至關重要[1]。”文化由于地理區域、社會背景、聚居群體和自然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特點,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尤其是銅仁市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區,各少數民族文化獨具本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獨特性對跨文化交際造成了障礙,跨越文化交際鴻溝就不得不涉及語際翻譯。譯介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在區域形象外宣中更加凸顯,影響著文化跨界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我們要把少數民族文化譯介在區域形象外宣過程中發揮好助力作用。
3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方式與途徑
3.1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話語是特定社會環境中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具有社會性,蘊含了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社會權利、意識形態等。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建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增強國際話語權。深刻理解并貫徹落實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要求我們加強文化軟實力走出去,提升中國國際形象。而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我們要結合話語的基本規律,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筆者認為,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建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強化少數民族文化話語意識形態要做好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必須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不斷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提高政治認識、提升文化素養和專業水平。2)加快少數民族文化語料庫的建設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催生了網絡技術、數字傳媒、通信等行業的革命性變革與發展,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和載體。新媒體改變了如圖書出版、雜志、報刊等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而在當今文化傳播過程中,如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揮新媒體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媒介作用,實現由紙質媒介往電子數據存儲的轉變,少數民族文化語料庫的建設勢在必行。少數民族文化語料庫只是用來搜集整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相關內容,具有專用目的性。主要涉及語料搜集、分類整理、語料描述等方面,進而為少數民族文化譯介提供加工的話語結構、素材等。3.2建立政府、翻譯機構、高校協同機制。“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少數民族文化譯介不僅僅是政府部門、民間組織或高校各自獨立進行的工作,而是需要考慮如何加強政府、翻譯機構和高校的協同機制,從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到翻譯技能的提升和對外傳播等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首先,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區域形象外宣的需求,制定少數民族文化譯介的內容范圍、翻譯團隊建設、傳播路徑等總體規劃,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譯介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發展。其次,翻譯行業機構提供翻譯技術保障和行業標準。翻譯的質量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文化譯介的效果,穩定的高水平翻譯團隊為譯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翻譯行業機構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推動行業標準建設,為少數民族文化的譯介培養技術過硬的合格翻譯人才。最后,高校應利用優質的教學資源落實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工作,打造好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平臺建設。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教學資源,開展文化對外傳播和譯介的相關研究,開展跨文化譯介的系列活動;另一方面,在國家“大外交”政策下,來華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中華文化元素,提升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進而通過語言的深入學習能夠掌握跨文化交際傳播的技能。
4結論
提高少數民族文化譯介和對外傳播,全面客觀地向世界展示區域形象,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以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新的外宣理念為引導,按照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框架,結合地方特色和需求,講好銅仁故事,樹不斷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和譯介,發揮好民族文化軟實力作用,讓海外受眾能夠更加了解銅仁,向世界展示歷史悠久、地方特色的銅仁形象,進而推動區域經濟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鈞.文化譯介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N].人民日報,2017-08-09.
[2]楊四平.“走出去”與“中國學”建構的文化戰略[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2):31.
[3]吳斐.異化翻譯觀下的貴州民族民俗文化譯介與傳播[J].貴州民族研究,2014(8):123.
[4]曾薇.基于外宣話語技術構建下的廣西民族區域形象修辭初探[J].科技風,2015(11)下:244.
[5]王艷.譯介學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8):67.
作者:常揚文 單位: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國際教育學院
- 上一篇:民族文化與影視藝術的互鑒性分析
- 下一篇: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建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