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研究綜述
時間:2022-04-14 10:15:47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下,為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文明互鑒,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做好中華文化的譯介十分關鍵。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傳播與交流中,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近年來,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的研究在不斷加強,該文結合先前的研究,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研究進行綜述,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為今后的云南民族文化對外翻譯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綜述
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和傳播不可或缺。在中國各省份中,云南作為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居住著彝、白、傣、哈尼、傈僳等2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其世代繁衍生息的進程中,創造了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和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里占據著特殊的地位,起著獨特的作用。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有助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保持自己固有的文化地位,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出去”,從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彭杰2013)[1]。近年來,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多從宏觀或整體的角度著眼,所分析的案例多為個別有代表性的民族,缺少系統化多層次地對一種民族文化進行細致的翻譯研究。本文從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層面出發,按飲食文化、文學、風俗與圖騰文化以及其譯介傳播和應用層面等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進行綜述,并對未來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思路進行思考與探索。
1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
在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中,研究者從多個維度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翻譯史、典籍翻譯、文學翻譯、對外傳播、語料庫翻譯等,該類研究中以民族典籍翻譯的研究最為突出。學者基于民族典籍,不斷探討譯介理論。此外,也有學者從宏觀著眼,對中華文化對外翻譯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走向世界的不斷重視,少數民族典籍的翻譯在民族文化對外翻譯傳播中占據了突出地位。李正栓和王心(2019)對新中國成立后17年、“”期間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族典籍翻譯進行了綜合論述,按照地理位置分布和研究的民族對象歸納了民族典籍的翻譯實踐結果,分析了基于民族典籍的翻譯研究和人才培養狀況,以及近幾年來所召開的學術研討與成就[2]。在宏觀層面,學者結合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歷史、現狀、存在的難題和矛盾對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進行了思考。劉汝榮(2014)從多維角度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與翻譯進行了思考。其指出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譯什么、如何譯、誰來譯等,中華文化的中譯外理論研究較薄弱,少數民族作品翻譯甚少[3]。賀桂華(2015)解讀了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譯中的多重矛盾關系。在先前的研究中,所采取的譯介策略多以實例分析歸納為主,研究多著眼于微觀層面,而翻譯活動本身的整體觀照缺乏,影響翻譯活動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原語文本、翻譯方式和傳播手段[4]。二位學者闡釋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總體認識,文本選擇、翻譯理論以及傳播效果的重要性。馬晶晶和穆雷(2019)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分析了中國少數民族翻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其中通過大量統計數據,從不同層面總結了少數民族翻譯現狀的特點,提出了未來發展的設想和建議[5]。基于譯介理論視角,學者結合了“功能對等”“文化翻譯”“生態翻譯”、翻譯倫理等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進行了研究。翁明菊(2017)基于“功能對等”,以苗族服飾翻譯為例,研究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譯[6]。宋引秀和郭粉絨(2015)基于蘇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文化翻譯”觀,指出文化是翻譯中的基本單位,譯者在傳遞字面意義的同時,還需傳達原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加注、釋義是有效手段;翻譯應注重文化功能等值,譯者的主體性十分重要,譯者可根據語境、讀者需求、翻譯目的來選擇特定的翻譯策略或方法[7]。張娟與熊兵(2015)基于生態翻譯學,結合“多維轉換”“掏空”“補建”“依歸”“仿生”和“干涉”視角來解讀少數民族孝文化[8]。楊司桂(2017)著眼于翻譯倫理,站在“學”的高度,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翻譯進行多維闡釋[9]。在譯介理論的指導下,謝振天對文化“走出去”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剖析,探討了翻譯的認識問題、譯入與譯出的區別、文學文化跨文化傳播規律的把握問題等(陸蓮枝周艷群2018)[10]。在國家大力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對外翻譯的好壞關乎民族文化交流互動的成效。基于先前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研究可見,少數民族文化的譯介和傳播有待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應用翻譯理論探討還需不斷深入。
2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
云南擁有獨特富饒的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國家戰略的實施、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日益迫切,諸多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也應運而生。通過文獻研讀與反思,本文試從物質文化層面(飲食文化)、精神文化層面(文學、風俗與圖騰文化)以及譯介傳播和應用翻譯層面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進行綜合概述。2.1飲食文化翻譯研究。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少數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包括主副食文化、加工制作文化以及飲食習慣文化。學者結合了不同的翻譯視角,對部分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進行了研究。陳丹(2015)在“等效翻譯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內容信息等效、文化信息等效和價值信息等效,對《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中云南小吃部分進行翻譯研究[11]。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字慶鋒(2015)結合目的語讀者習慣探討滇菜的英譯[12]。侯麗香和王志雄(2016)基于“文化傳播”視角,結合云南民族菜名的特點,探討了翻譯菜名的基本方法[13]。張建英和閔西鴻(2016)對云南特色小吃“粑粑”的基本的信息和所蘊含的地方特色飲食文化進行了翻譯解讀[14]。從既有的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翻譯研究來看,所涉及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成果較少,研究缺乏全面系統化。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涵蓋了主副食、加工制作和飲用文化眾多,對其多層次、系統化的翻譯研究還有待加強。云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獨具特色,在其繁衍生息的進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對云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對外翻譯傳播有助于國際社會更加直接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2.2文學翻譯研究。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學翻譯研究多以文學作品和詩歌典籍的翻譯為主。郝會肖和任佳佳(2015)結合了近現代少數民族詩歌典籍的翻譯,指出了云南少數民族詩歌典籍翻譯的現狀與問題,包括數量有限,影響甚微,譯本文體單一。針對詩歌典籍翻譯的對策,二者指出了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加強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民族典籍翻譯后備力量的重要性[15]。王剛喜(2015)以“功能對等”理論為基礎,研究了吉姆•古德曼(JimGoodman)所著《云南:中國彩云之南》(Yunnan:ChinaSouthoftheClouds)中第四章”游客云集之地”(BeatenTracks)的翻譯[16]。高云柱(2016)在跨文化傳播學的指導下,以《爨龍顏碑》銘文為例,實現了爨文化從語內翻譯到語際翻譯的拓展[17]。吳炯(2016)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為理論依據,對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召樹屯》進行翻譯實踐研究[18]。在文學翻譯研究層面,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所涉及的內容較碎片化,多以個別例子為主,對少數民族經典著作或文本的挖掘和翻譯有待提升。2.3風俗與圖騰文化翻譯研究。風俗文化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各少數民族在長期聚居過程中保留、繼承、發揚的風俗生活習慣,而圖騰作為少數民族社會組織的象征,代表著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維系社會群體與互相區分的重要標志。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助于民族的文明互鑒,保護傳統文化。李曉燕(2015)針對新平花腰傣婚俗文化中的文化休克現象,提出了“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英譯策略,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培養和提高自身對異質文化的敏感性[19]。周穎(2016)基于文化翻譯觀,對《“非遺”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民間信仰研究》進行了翻譯實踐研究[20]。張敏、毛瑾和王婭蕾(2017)著眼于生態翻譯學,結合文獻法、調查訪談、綜合分析法研究了云南彝族虎圖騰文化的英譯,論證了生態翻譯學的適應性[21]。綜合上述研究,云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基于的視角較廣泛,但針對標志性的民俗文化如舞蹈、節日、婚俗、圖騰和宗教等的翻譯研究,涉足較少。云南少數民族風俗和圖騰文化是其所特有的文化標志,加強對其對外翻譯傳播有助于彰顯其獨特的民族地位。2.4譯介與傳播研究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外翻譯和傳播極具時代意義。張曉鐘(2009)提出以英語翻譯的形式向世界推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其根據外宣翻譯的特點與要求,綜合“功能對等”理論、文本類型分析、功能翻譯等理論,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翻譯提出了建議,同時闡釋了少數民族文化信息翻譯的處理方式[22]。彭杰(2013)從文化翻譯的目的性研究了外宣翻譯的意義與研究思路。其強調文化傳播的目的性和文化性在跨文化翻譯中的重要性,需考慮翻譯的目的以及受眾,而非停留在符號與編碼的轉換上。翻譯的跨文化交際性決定了翻譯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翻譯多帶有文化傳播的目的。馬利飛(2013)在權力話語視閾下,從話語內容、形式、網絡傳播媒介等角度,以白族的乳扇及三道茶的翻譯為切入點,分析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外宣翻譯的特點[23]。2.5應用翻譯研究。云南少數民族的應用翻譯研究主要體現在旅游文化和公示語的翻譯上,學者結合社會學理論以及翻譯目的論對旅游文化和公示語的翻譯進行了研究。周標和張瑾(2013)基于社會學理論,闡釋了行動者網絡理論同旅游及其翻譯的關系,并例證了其在民族旅游文化翻譯中的運用[24]。李沛亭(2014)結合云南民族村導游的口譯實踐,提出了導游口譯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25]。王紫君(2016)結合目的論,研究了昆明主要景區公示語的漢英翻譯[26]。從近年來的研究分析可見,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應用翻譯研究較分散,所涵蓋的政治、經濟、商貿、醫學等涉及面較窄,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實用文本、應用翻譯理論和人才培養有待開展。
3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新思路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可見,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個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作品,如飲食文化、旅游文化和術語的翻譯,對每個民族特有的文化還缺乏針對性系統性的挖掘與翻譯研究。對此,基于對先前學者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研究和反思,作者嘗試提出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可能研究方向和思路。首先,從文化譯本的選取上看,譯者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對不同時期不同的文化作品的翻譯需求進行研究,對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進行提取與翻譯,如傳統文化和飲食文化等,達到民族文化快速和有效傳播的目的。其次,從選擇適用的翻譯理論上看,可以擴寬到不同的理論領域,不僅僅只使用文化層面和對等等翻譯理論,還可以結合不同的翻譯目的和需求來選擇不同的翻譯理論。再次,應培養譯者的文化素養,提升譯者對中西文化之間差異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譯出滿足譯語讀者需求和思維習慣的譯本。最后,如果可能,需對譯本的傳播實際效果進行研究,從而反思譯文的質量和接受度。
4結束語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其對外翻譯的實踐和研究對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創新中華文化“走出去”以及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實際意義。目前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翻譯研究還只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許多多的民族文化所涉及的領域的研究等待展開,如何使云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還是一個值得深深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作者:肖光俊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國有建筑施工企業文化建設思考
- 下一篇: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