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橋下消極空間的運用
時間:2022-09-03 04:50:24
導語:地域文化在橋下消極空間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探討如何將地域文化運用到立交橋下消極空間中,消除其缺光少水的劣勢,提升空間利用率,美化城市。首先,從其概念和意義出發,分析橋下空間研究現狀;其次,提出直接提取文化元素和符號化后,將其創新應用于橋下消極空間中的方法;最后,以地方傳說故事為例,提取設計符號,對某橋下空間進行了創作實踐,以探討文化與空間設計融合的方法。
關鍵詞:地域文化;橋下消極空間;設計元素
1相關概念解析
1.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可以簡單定義為具有地域特征和屬性的文化形態[1]。地域文化是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現代潮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合。現在,人們關注視角逐步從物質形態文化延伸至非物質形態的精神文化層面,對不同地域的語言文化、民族風情、人文地理等進行了理性地認識和探討。1.2橋下消極空間。城市橋下空間主要有高架橋橋下空間和跨江(河、湖)橋頭橋下空間兩大類[2]。由于建筑結構的限制,橋下、橋頭滋生出陰暗潮冷、相對局促的空間。缺光少水,汽車尾氣、噪音污染是此類空間的共同缺點。物理環境的缺乏導致傳統的景觀植物造景面臨多重困難,如進行種植、人工管理成本需求大,而且很難達到正常光照下植物的生長水平。因而此類空間常被冠以“消極空間”“灰空間”等名。
2橋下消極空間研究現狀及現存問題
2.1理論研究現狀。國內學者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諸多探討。如殷利華通過研究高架橋下綠地自然采光的特點,并結合植物光合特性提出綠地景觀的營建策略。張志軒通過對武漢典型的高架橋下測量熱濕環境數據,提出了橋下空間環境改善的措施。香港公園利用消極空間建立遛狗專區等。國內研究多對橋下空間環境,特別是景觀環境再造進行了較廣泛地研究,但對地域文化如何運用到橋下消極空間尚無深入地研究。2.2現存問題。(1)橋下消極空間關注仍然不夠。每座橋都會形成不同類別空間,但是此類空間的缺點沒有被重視起來,導致景觀缺乏。(2)多數橋下空間在設計之初仍然多以單一的綠植種植為主,沒有前期規劃和調研,導致綠植成活率低,無法形成與橋旁植景匹配的景觀效果。(3)橋下空間的監管缺乏相關政策和制度。私自占用,臨時亂堆亂放的情況時有發生。
3地域文化在橋下消極空間中的運用意義
本著尊重文化、發揚文化的原則,以符號化方式提煉形態、圖形、文字、造型,創造新的形態,傳遞文化。將地域文化提煉并運用到橋下消極空間之中,通過設計整合,提升城市的可識別度,傳遞城市文化的精神價值,以達到城市空間的文化功能和實用功能的融合。比如文化原型再現設計適用于喚起民眾廣泛歷史文化記憶,使其獲得普遍性的民族文化的懷舊共識和情感[3],既保留了文化的敘事性,使文化表達直觀化,又能延伸文化情感,激發民眾懷舊的認同感。
4地域文化在橋下消極空間中的運用方法
4.1直接提取地域文化元素運用。地域文化元素的直接提取是基于風景名勝、歷史人物、文化遺產以及物產特征等主題展開,通過直接提煉具有象征性的“造型”“色彩”“材質工藝”等文化元素,從而達到傳遞特定文化的目的[4]。例如,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著名風景建筑、傳說故事等,通過設置文化墻、特色鋪裝、地方雕塑等融入橋下消極空間中,展現城市文化,打破傳統灰色調,增加文化趣味性[5]。4.2提取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化創新運用。文化符號化才能將其更好地應用于空間設計中,這樣才會引起觀者的共鳴共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通過符號化提煉典型元素,運用虛實對比、造型對比、色彩對比等手法創造和重構元素,進而讓觀者從行為體驗、感官體驗、情感體驗[6]三個方面感知地域文化。例如,四川成都金牛立交橋以白砂蜿蜒鋪裝的帶狀圖案,象征了從都江堰源頭出發并哺育川西平原的江水,配以綠地植被營造一副“壺中天地,西蜀人家”的畫卷。由此可見,文學中的隱喻、象征等手法可以廣泛地運用到地域文化的展示上,令人產生聯想,感受更為深刻。
5地域文化在橋下消極空間中的運用實踐
江西省新余市當地流傳著“仙女下凡”的美麗故事。城市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不斷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態、人文環境面貌,特別是對于城市整體空間建設極為關注。該橋貫通孔目江的東西兩向,橋長約650米,江面橋體長度約150米,橋體寬度30米,東面環路鏈接道路交通。如圖1所示,設計實踐位置位于東面橋體與江邊的連接處。5.1橋下空間現狀。立交橋連接孔目江東西方向,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橋體有副橋提供給非機動車輛和人行駛,緊鄰江景和濕地公園,風景較佳。但是從橋下空間現場照片來看,空間存在嚴重的缺光少水,橋下原本種植的植物已經不見蹤跡,特別是橋體跨度最寬位置處的植物不能生存。有部分橋頭空間原來被用作垃圾臨時堆放場所,后期由于道路規劃,機動車不能進入該區域,原有的垃圾處理場所也進行關閉,橋體下空間生態環境普遍不佳。如圖2所示。5.2方案構想。該橋頭橋下空間位置連接濕地公園,作為環江步行游的必經之地,同時此處也是非機動車過橋匯入主路的地方。在實地調研期間,還發現此處沿江岸邊受垂釣者的青睞。因而,確定以仙女故事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空間創作適合該空間的物理環境,能避免因光照雨水不足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營造供市民駐足停留、休憩,甚至是可以垂釣的場所,并且感受、領悟地域文化,可以喚起當地居民,或者是觀者的共情,達到恢復空間活力,展現地域文化的目的。5.2.1地域文化提取。在現代化發展下,城市的文化日趨相同,但是每個城市必定有自己最能稱道的文化,因此,選取地方有代表性的、耳熟能詳的題材進行提煉和轉化。依據該空間面積,以“七仙女下凡”故事為文化原型,結合橋下空間特點,對其進行創作。從眾多版本神話故事中篩選出如下元素作為主要設計元素。披帛:仙女服飾中的長條彩帶,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背間,一般都是薄薄的紗羅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銀線織就的圖案。在方案中將其作為公共家具造型、陳設小品元素。飛天:在方案中作為寫實的文化墻,雕塑題材來源,直觀表達故事場景。祥云:象征祥瑞的云朵,運用鋪裝材料進行色彩搭配,以獲得地面整體視覺效果。5.2.2概念構思。由于橋下面積大約1000平方米,而且有大量橋墩,因地制宜,對橋下消極空間進行概念性設計構思:弱化橋墩的地域文化空間創建。空間構建:利用立方體的堆砌來圍合成較小空間,實現小空間主題,七個長方體,七種顏色如服飾顏色,代表七仙女的不同特點。由于該處地理位置所處濕地附近,因而二次空間的建立不僅對于空間有重組作用,而且各小空間注重實用,也能彰顯小主題。幾何體的不同角度堆砌擺放,在內放置座椅,可以供人休息并多角度賞江景。另外,也可以作為文化展示的櫥窗,每個小空間有其特定的主題。如圖3所示。橋墩利用:橋墩柱進行包裹弱化處理,將傳說中的飛天、仙女、牛郎織女等故事制作柱面浮雕,將柱作為場景展示的場地載體。如圖4所示。地面拼貼:地面拼貼采用圖案鋪貼,選取故事場景進行配色鋪裝,3D場景震撼。地面場景以祥云為主,有種如若在云中飛翔的意境。陳設配置:座椅采用披帛、彩帶的式樣營造靈動造型,既滿足坐的需求,又能渲染空間主題。照明系統:主要采用人工輔助照明,避免光照不足帶來的暗區問題。
6結語
文化是城市名片,是彰顯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地域文化為設計者提供了全新的設計視角,不僅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關注,更需對地域文化內涵進行新角度的詮釋,以體現城市獨特的地域民俗。地域文化運用在城市的消極空間中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闡述了地域文化在橋下消極空間中的運用方法,希望對橋下消極空間優化的同時,還能讓更多的人們關注地域文化,從而傳承文化,激發人們精神和文化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1(01).
[2]黃竹.城市橋下空間的類型與開發利用方式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9(02):101-107.
[3]姬文瑞,李靜.懷舊表征下的廣府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03).
[4]馬小強.基于湘潭地域文化的紅色旅游紀念品設計方法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02).
[5]夏浩.高速鐵路高架橋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06):281-282.
[6]朱靜,唐莉英.湘西傳統村落地域文化符號在現代公共家具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20(04).
[7]吳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探討[J].工業設計,2020(05).
作者:殷麗清 單位:新余學院
- 上一篇: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的作用
- 下一篇:高職英語教育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