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下大眾傳媒的探究
時間:2022-03-12 10:56:47
導語:國際視野下大眾傳媒的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大眾傳媒背后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在西方國家,大都是政黨或利益集團掌握著傳媒產業的控制權,因而大眾傳媒的利益出發點并不是普通的民眾,而是通過滿足民眾的傳媒需求,達到政黨或利益集團的政治目的。這就使得大眾傳媒的社會輿論功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甚至出現了背反現象,比如為了某種政治需要,大眾傳媒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助長了社會不良文化傳播等。而我國的大眾傳媒是黨和人民政府的喉舌,是反映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渠道。通過大眾傳媒,既能及時地傳達黨的意志,又能充分反應人民的需要,成為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平臺。因而,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最容易被廣大人民所接受。當前組織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通過大眾傳媒的作用,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共鳴。第二,我國大眾傳媒運作目標明確、導向鮮明,既倡導主流,又堅持一元與多樣的統一,不存在傳媒之間互相“掐架”情況。在黨和國家領導下,各大主流媒體能按照統一部署和要求,步調一致,態度鮮明,集中力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也是我國大眾傳媒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色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而在西方國家,由于政治的和歷史的種種原因,大多數傳媒企業沒有統一輿論制作和宣傳的標準,往往在一些領域存在截然不同的依據和結論,造成了媒體宣傳上的混亂,使受眾無所適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第三,在新聞自由問題上,我國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西方國家所鼓吹的新聞自由,是以不能觸及現行制度的根本利益為前提的。同時西方國家還實行“兩面自由”政策,在鼓吹自己的同時,又把自己的“自由觀”強加于人,否認別人的新聞自由的存在。而這種所謂的“新聞自由”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新聞的“自由放任”,其結果是出現了大量的歪曲事實、詆毀侮辱的報道。例如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后,美國某新聞女主播問男主播:“那個中國戰機駕駛員叫什么?”“WANGWEI(王偉)”“什么?WRONGWAY?噢!!!!!怪不得會往偵察機上撞!原來他的名字就叫WRONGWAY(走錯道)”。播音員用了兩個英文單詞WANGWEI和WRONGWAG的諧音表達,表面看是嘲弄譏笑,實則是幸災樂禍,而本質是逃脫罪行,掩蓋事實真相。[4]我國的新聞自由是堅持憲法和法律范圍內的自由,對一切有利于社會發展、社會穩定的大眾傳媒,都采取積極支持、發展引導的態度。我們反對的是沒有原則性的抽象的新聞自由,因為這對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無好處。
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響及其表現
第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及方式具有制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一定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主流意識形態一方面通過大眾傳媒予以闡釋和散播,另一面也要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反饋和調整。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大眾傳媒所處環境不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選定相應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與之相適應,以保持與主流意識形態一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大眾傳媒環境發生了巨變,從經濟角度看,經由傳媒時代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過大眾傳媒捕捉到了這樣的信號,及時地將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因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發揮了積極的效用。第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雙向影響作用。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數字化世界是一片嶄新的疆土,可以釋放出難以形容的生產能量,但它也可能成為恐怖主義者和江湖巨騙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5]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具有正面引導、感染熏陶的作用,它所表達的主張、意見、傾向,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務是一致的,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那些反動宣傳、陳規陋俗、封建迷信、歪理邪說等不健康的輿論氛圍,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造成極大的危害。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優化大眾傳媒環境,排除不良傳媒信息的干擾或攻擊,營造健康的大眾傳媒生態,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的顯現。第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評估具有參照作用。評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評估要有參照物,但是無論是教育的過程還是教育的主體、客體,都時刻處于變化當中,很難直接從其本身找出參照的標準進行評估,再加上主體(教育者)和客體(被教育者)因為趨利避害等主觀因素影響,使評估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因而也影響到了整個評估的全面性、客觀性和有效性。而大眾傳媒為教育者提供了一個觀察人們心態和面貌的動態窗口,“通過觀察社會輿論環境的變化,從輿論環境所反饋的各種信息中,教育者就可以較為準確地評估教育的各種效果”,[6]從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反饋及提升工作?;诖蟊妭髅綄λ枷胝谓逃闹匾绊?,當前世界各國牢牢抓住大眾傳媒這一重要載體和手段,為本國的國家利益、政黨利益和社會利益服務。當然,這也說明了當下加強我國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國家、社會和大眾傳媒界必須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出發,進一步做好大眾傳媒思想政治工作。
增強我國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大力發展傳媒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國的大眾傳媒產業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還是比較落后的,特別是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傳媒工具的研發和應用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以互聯網為例,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絕大部分都來源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這些國家利用網絡進行的價值觀兜售、觀念感染、思想宣傳等方面都有相當的能量,他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和研究是比較系統和完整的。但是相對而言,雖然21世紀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但是整個互聯網的管理、利用和開發,仍然比較薄弱,特別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待進一步強化;從產業規模來說,我國大眾傳媒產業在人均量值上還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在一些農村或者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大眾傳媒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非常有限,既很難滿足當地人民的休閑娛樂的需要,也影響到黨的輿論宣傳工作的開展。同志指出,“必須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7]從而在大眾傳媒普及化、大眾化的基礎上,培養民眾的信息識別能力和利用開發能力。第二,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監督管理,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當前,雖然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世界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西方國家妄圖通過大眾傳媒、技術和資本輸入等方式,對我國進行“全盤西化”,實現“和平演變”的圖謀一刻也沒有停止,國際的意識形態斗爭依然暗潮涌動;在國內,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但是階級斗爭并沒有熄滅,一些人利用大眾傳媒散布歪理邪說、妖言惑眾、制造破壞的事件也屢有發生。因此,加強黨對大眾傳媒的政治領導,把握大眾傳媒的話語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志曾強調:“我們黨一貫強調,要把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該管的要管住,重要的宣傳陣地和傳播手段,一定要把好關口,絲毫不能出問題”。[8]為此,要盡早出臺大眾傳媒法案,建立健全傳媒制度規范,加強對大眾傳媒的行政監督、市場監督和群眾監督,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區分好、引導好、發展好傳媒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加強對大眾傳媒行業的管理,推動大眾傳媒產業規范、健康、有序發展??傊?,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黨的領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把握輿論宣傳工作的主動性,堅守主陣地,唱響主旋律,我國大眾傳媒產業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發展有方向、前進有動力,才能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做好、做實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擁戴和贊譽。第三,不斷提升大眾傳媒教育水平。大眾傳媒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對受眾的傳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的傳授,從而培養和提升他們對各種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利用、開發和再創造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因為大眾傳媒的思想屬性、政治屬性以及道德屬性,因而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所以加強大眾傳媒教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一要提升教育主體的媒介素養。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傳媒主管部門,也可以是研發者、使用者。這里主要是指大眾傳媒的經營者,因為他們直接參與了大眾傳媒內容和形式的研發和實現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了源頭和主導的作用。所以,在經營過程中,大眾傳媒經營者既要著眼于經濟利益,更要重視社會效益,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我,自覺加強行業自律和道德修養,堅決抵制傳媒的低俗化、媚俗化、娛樂化傾向,“通過大眾傳媒各項具體功能的融合實現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科學發展,實現國家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的協調共進”。[9]二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使大眾傳媒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大眾生活、貼近社會實際、貼近群眾需要,通過豐富的傳媒形式,反映人民的要求、愿望以及意見和建議,傳遞健康向上的輿論信息,營造親民、便民、助民、惠民、富民、樂民、安民的輿論氛圍,全心全意做好傳媒服務工作;三要做好一些特殊群體的傳媒教育工作,尤其要抓好青年和大學生群體的傳媒教育。這部分群體大都生活閱歷不足,社會經驗較少,自我分析、判斷能力不強,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傳媒信息的誘導。必須以“人文主義關懷”和“心理疏通引導”的方式,加強對青年和大學生群體的傳媒教育管理工作,以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第四,創新在新興媒體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茖W技術的推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使大眾傳媒經歷了原始傳播、口頭傳播、手寫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等發展階段。在電子傳播階段,依次出現了第一媒介電話廣播、第二媒介電影電視、第三媒介互聯網等傳播手段。而在互聯網傳播階段,我們發現,以報紙、雜志為代表的傳統媒介與互聯網、移動終端、數字電視等新技術的融合,已成必然趨勢,并逐漸衍生出了大量的新興媒體。尤其是當前出現的諸如網絡視頻、新一代電子報紙及電子雜志、樓宇電視、車載移動電視、博客、播客、視客、網絡社區、微博、飛信、阿里旺旺、IPTV、BBS、QQ、UC、MSN等新興媒體,使輿論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其傳播手段綜合多樣,文、圖、聲、影、網全面覆蓋,徹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信息傳播開辟了一條簡捷而又高效的空中通道,使信息傳播瞬息萬里。新興傳媒的超地域性、超隱蔽性、超互動性、超共享性、超便利性以及極強的個性化等特征,深深地吸引了大量青年群體,這也預示著它必將成為東西方爭奪青年思想意識形態控制權的重要工具。所以面臨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深刻的數字化傳媒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媒體人,都應責無旁貸地做好新興媒體的教育、引導和管理工作,積極探索、創新新興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
本文作者:周建平工作單位: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 上一篇:傳媒在城市化的角色分析
- 下一篇:日本大眾傳媒特征及改進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