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散居地區民族文化保護思考
時間:2022-09-08 08:49:57
導語:少數民族散居地區民族文化保護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各民族文化交錯影響頻繁、各民族文化主體之間個性與共性并存、各民族文化主體扮演著多樣化的角色。這些特點使散居地區的民族文化保護面臨更大的困難。建構多元文化認同或許能為散居地區保護民族文化提供另一種視角。尊重少數民族成員的文化認同選擇權,提升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鼓勵他們借鑒他族文化的積極要素,與時俱進,以此推動本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多元文化認同散居地區民族文化保護
一、少數民族散居地區民族文化的特點
少數民族散居地區是相對于聚居的并已實行自治的民族地區而言的,在這個地域內,一個少數民族的成員分散地同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錯居住在一起,人際關系多維,社會交往、社會關系復雜,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也因此面臨更為復雜的環境。
(一)民族地理邊界不清晰,文化交錯影響頻繁
民族地理邊界意指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地理界線。在挪威人類學家費雷德里克•巴斯看來,族群的邊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邊界,而主要是“社會邊界”,但這并不意味著地理界線不重要。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族共同生活于一個地域內。在居住空間上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與其他民族是相互交錯居住,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基本一致。隨著各民族成員之間的互動交往互相滲透、互相影響,長期頻繁的文化交流會導致文化差異性減退,趨同性變強,要想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難度也比聚居地區要大。
(二)各民族文化主體之間個性與共性并存
在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各民族文化主體之間存在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居住在這個區域內的各民族成員面臨的外部環境是相對一致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們可能耕種著同樣的土地、沐浴著同樣的地域文化、踐行著相同的生產方式等等。當然,在這些共性的背后,各民族也都保留了自己的個性,如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等。雖然他們與其他民族的成員居住在一起,但在本民族內部一般采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有的依然穿著本民族的服飾,保留著自己的風俗習慣。然而,在長期的共同因素的影響下,各民族文化主體的個性能否繼續發展,能發展多少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三)各民族文化主體扮演的角色多樣化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必然要扮演各種角色。在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少數民族成員的身份是多重的,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以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數民族為例,他們是屬于不同家庭的家庭成員,是本民族的成員,也是該民族村的村民,更是中國的公民。角色的扮演向來不會一帆風順,在各種社會角色扮演中常會產生矛盾。首先是角色內的沖突,如一個少數民族成員同時承擔著上述多種角色,當這幾種角色要求的行為規范互不相容時,容易使該角色承擔者出現緊張情緒,不知該如何取舍。其次是角色間的沖突。當一個民族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的成員居住時,因其角色規范不相容就有可能導致彼此之間的沖突,影響民族關系。
二、多元文化認同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分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它塑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以及種種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認同是指對一個群體或文化身份的認同感,或個體受其所屬的群體或文化影響,而對該群體或文化的認可或贊同[1]。文化認同的指標不是人們的自然屬性或生理特征,而是人們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由于人們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都是后天的和可變的,文化認同也具有相對的可變性[2]。同時,文化認同也可以是多元的。一個少數民族的成員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不僅可以認同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認同他民族的文化,可以認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同時認同現代文化。隨著各民族交流交往越來越頻繁,在少數民族散居地區,一元的文化認同即少數民族成員只認同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模式,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多元文化認同更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
(一)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該民族文化發展的關鍵
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他們對該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少數民族成員是該民族文化的創造者、享有者,自然也是傳承發展該民族文化的主體。文化認同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人們尋找身份歸屬或文化歸屬的過程,是解答“我是誰”“我們是誰”的過程。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實質上也是他們對自己所屬文化圈的確認,也是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主人翁意識的覺醒,而這種覺醒又將為他們發展本民族文化奠定心理基礎。“知”“情”“意”是人們在做出某一行為前的心理活動。知,即認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少數民族成員在做出有關本民族文化的行為時也必定是要經歷“知情意”這個心理活動過程,也就是文化認同的過程。即先是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認知,再是對本民族文化賦予積極的正面的情感,最后是努力使本民族文化達到某種發展狀態的意志。因此,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少數民族成員傳承和發展該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若成員喪失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陷入“文化自卑”的狀態,那么該民族的文化將逐漸失去其生存的必要性,民族最終也將不復存在。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該民族文化能否得以延續發展的關鍵。
(二)對他族文化的認同能為本民族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在少數民族散居地區,一個少數民族自然而然地會與周邊的其他民族有頻繁的交流、互動。在這種散居模式下,任何一個民族都很難讓自己的文化獨立于一個封閉的體系中,既阻擋不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進入,也阻擋不了自己的文化走出去。若硬是采取文化隔離,強制本民族成員只認同自己的文化,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那必然會影響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會阻礙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對他族文化的認同,并不意味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背離。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認同他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也是各民族在交往中和平相處的關鍵。通過文化交流,各民族得以了解彼此,并博采眾長,不斷地豐富本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絕不可能再固步自封的情況下獲得發展。
(三)對現代文化的認同,有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
現代化進程以不可阻擋之勢改變了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散居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少數民族文化原有的生態環境,也使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瀕臨消失。當少數民族文化遭遇現代性,躲避或排斥最終都只能是本民族的文化被強勢的現代主流文化慢慢蠶食,正面、積極地去認識、接納、認同現代文化才是明智之舉。相對于現代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是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要發展,必然要走向現代社會,要走向現時代不是傳統文化簡單的的保存與復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適應和發展。面對現代文化,少數民族成員要汲取其中的有利因素,為我所用,創新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繁榮發展。
三、建構少數民族成員多元文化認同的審思
一個主體認同某種文化,是受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因素主要是指主體認同的內在驅動力,即認同某種民族文化的需要。有需要,文化認同就容易形成。用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它可能是主體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少數民族散居地區,多個民族混合分散居住在一起,一個民族的成員可能會因為安全的需要、社會交往等需要更容易去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因而,從內因上講,散居地區的少數民族成員并不缺乏認同他族文化的驅動力。關鍵是要處理好對本民族文化認同與對他族文化認同、對現代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
(一)尊重少數民族成員的文化認同選擇權
多元化是文化的本性,也是文化發展的趨勢。文化的多元,為社會的個體或群體提供了選擇的可能。他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某些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有的少數民族成員可能會放棄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而去認同另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常見的是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有的少數民族成員是既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多種文化認同并存;也有的少數民族成員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下認同他族文化,而一旦脫離那個特定的生活環境,又轉而繼續認同本民族文化。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只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他們對文化的選擇權應受到尊重。文化認同是動態的、可變的。我們不能把其中某個民族的文化作為所有民族文化的代表,強制各民族成員在文化認同上保持一致;相反,我們也不能強制一個民族的成員只能認同本民族文化,將該民族處于封閉、隔離的狀態。應將文化認同最終的選擇權交付給少數民族成員。他們若失去對文化認同的選擇權,無論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是對個體或群體的發展都是不利的[3]。
(二)提升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其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對其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4]。在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現代社會,不同文化間的沖突與碰撞會越來越頻繁,這對相對弱勢的少數民族文化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挑戰。能否讓本民族文化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成為多元文化體系中的一元,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至關重要。少數民族成員只有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的價值,為本民族文化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才能積極地去傳承保護并發展本民族文化。一個民族,若只是少部分成員放棄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轉而認同他族文化,并不會對本民族文化的延續造成真正威脅,但如果該民族的大部分成員放棄了本民族的文化,那么,該民族的文化必將走向滅亡。在文化交流日趨開放、頻繁的現實面前,我們要尊重少數民族成員文化認同的選擇權,同時,我們也依然有必要提升少數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鼓勵借鑒多元文化的積極要素,推動本民族文化創新發展
歷史告訴我們,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社會的發展,交流是一個民族獲得進步的重要途徑。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文化認異”或者多元文化認同的現象,原因在于與其他文化相比,自身的文化存在缺陷與不足,需要向他族文化學習、借鑒。在開放的環境中,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傳承發展下去,必須要在與他族文化交流互動中自覺地以他族文化為參照,客觀地審視自身,從他族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修正完善自己,并發揮自身優勢,提高適應能力,推動本民族文化向前發展。同時,任何一個少數民族都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多元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本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點,積極創新,提高自身文化的生命力,以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黃淑萍 單位:福建省民族與宗教研究所
參考書目:
1.歐陽康:《多元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與文化選擇》,《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2.徐大慰:《巴特的族群理論述評》,《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3.曾豪杰、王清華:《多民族共聚地區多元文化認同規律及特點分析——以怒江州丙中洛地區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2期。
4.劉衛東、申三、晏佩琦:《中國雜散居少數民族社會學發凡》,文化認同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石。構建多元文化認同,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認同他族文化,認同現代文化,博采眾長,與時俱進,或許是少數民族散居地區民族文化保護的一條可行路徑。《佳木斯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5.黃向陽:《傳統文化走向現時代必須突破一元文化認同》,《前沿》2009年第1期。
6.李克欽:《論文化全球化與文化認同建構》,《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精品范文
10少數民族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