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院落空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時間:2022-09-26 09:45:05
導語:民居院落空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成都平原地區概況。成都平原又稱天府平原、川西壩子、盆西平原等,廣義的成都平原總面積達到23×104km2,包括了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眉山市、樂山市在內的五市29個縣。從地理方位上來說成都平原是被龍泉山、邛崍山和龍門山三山所圍合而成的,由江油和樂山五通橋南北圍合,由三個大的沖積平原構成,分別是北部的處于綿陽、安縣和江油之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和沱江所成沖積平原,南部的大渡河和青衣江沖積平原。成都平原物產豐饒、經濟發達,孕育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這里淳樸的民風和優越的條件使得宗氏文化和建筑物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和保護。本文以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空間為研究對象,結合成都平原自身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調研,對民居院落空間的歷史文化源流和發展、布局類型特點和產生的氛圍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希望本文能夠為填補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空間研究的空缺,也為四川地區民居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1.2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空間基本形態構成和地方特色。1.2.1平面布局。在成都平原地區,一般大的民居院落中軸線上有三四進甚至五六進院落。這樣的排列有一定的秩序,從頭道龍門進二道龍門,然后是下廳、正廳、祖堂,之后是后房和花園,有些會在正廳后再連接一個小的兩坡屋頂做抱廈,使屋面發生變化也可以起多種用途。另外一些輔助空間如男女花廳等都可以設在中軸線的左右兩側。在這樣平原式民居院落民居中,體現了對稱平衡、內外區分和井然有序的家族結構,這使人在建筑中體現長幼尊卑的中國傳統倫理觀念,這樣的住宅形式與中國人倫理觀念契合的同時也表達中國人中正平和變通有序的處事風格[1]。當然也有不按這樣的秩序來排列的,這也正是民居不拘一格引人入勝的地方,如位于成都大邑縣安仁鎮場口的劉氏莊園,在平面布局上不拘章法,與傳統的四平八穩的建筑平面布局大不相同。1.2.2成都平原民居院落特色。1.2.2.1因地制宜。成都民居多因地制宜,重視環境,巧妙的利用地形與周圍相協調。民居多就地取材,磚、石、木、竹等當地特色用材被靈活的運用在建筑中。民居多用懸山式建筑,為了遮陽和避雨出檐多深遠,同時輕巧的外廊穿插內外,造型輕盈空透,色彩樸質素雅,家家戶戶綠林環繞,人們在這里怡然自得、閑適恬靜的生活。1.2.2.2內外穿透,隔而不斷。成都平原地區民居大院一般在中軸線上擺放重要的功能房間,如門廳、堂屋等,在左右跨院和偏軸上放置臥室廚房、書房、庭院等,形成左中右三個軸線。更大規模的大院還會在主建筑群的后方安排大面積的后花園、作坊等,層層疊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一般四合院在布置上要考慮長幼尊卑和主仆分別,但同時院內通過天井、敞口及外廊將宅院空間聯系起來。1.2.3風水文化。風水觀念體現了傳統院落民居的文化思想,這一點在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中也有體現。舊時建房先要讓風水先生相地、擇期等,這里面的規矩很多。傳統的風水概念在中國的營造思想里一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古人對自然和宇宙萬物的樸素觀察和感悟,是想要尋求人和自然和諧統一而形成的一種理論[2]。1.2.4居住的記憶。由于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和哲學觀念,根植于千年沉淀的傳統的中國的民居有著和世界上其它建筑類型所完全不同的氣質和氛圍,從中國古人的審美出發,產生了獨特的尺度、構圖、思考方式、節奏、形式以及中國式的性格。成都平原地區的民居院落空間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式,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是無數人成長的回憶。1.3研究范圍。成都平原地區是這次研究的地域范圍。成都平原地區的民居院落主要有廣漢市花市街的張家大院、雙流縣黃龍溪鎮魚鰍巷的唐家大院、溫江區壽安鎮的陳家大院、大邑縣安仁鎮的劉氏莊園、郫縣唐昌鎮北街青年巷的梁家大院、邛崍縣花楸山的李家大院、綿陽安縣樂山鎮的黃氏民居、金堂縣城關鎮的張家花房、祟慶縣上南街的楊家宮保府、綿陽市鹽亭縣的張氏民居等。本文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大邑縣安仁鎮的劉氏莊園。
2劉氏莊園
2.1劉氏莊園概況。大邑劉文采莊園位于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屬于傳統合院空間。劉氏莊園修建于1928~1942年之間,是逐漸擴充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在平面上沒有嚴謹的布局而呈現不規則多邊形,四周有6m高的風火磚墻環繞。劉氏莊園占地約7×104m2,建筑面積2×104m2,房屋有三百五十多間,于1996年11月成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莊園內部功能豐富,布局曲折迂回、錯綜復雜,反映出宗氏莊園隨著時間而發展擴張的進程。功能空間中有對外的大廳、客廳和接待室,對內的帳房、糧倉、金庫、鴉片庫,有主人生活區的主次臥室、望月臺、佛堂、小姐樓、逍遙宮和花園果園,有仆人生活區的雇工院、收租院。整個莊園沒有明確的軸線,各單體之間互相獨立又相互關聯。2.2院落空間———通過圍合而創造。在劉氏莊園中有眾多的院落組成建筑群組,這些大大小小的房屋時而圍合時而閉合形成豐富的空間。盡管各類廳、院、房重復出現,但是卻不雜亂無章,民居中的院落實際是相當靈活的調節使復雜的群落井然有序。廳與廳之間阻隔用門戶,連接用通道;院與院之間阻隔用墻面,連接用廂房,這種開合使住宅在圍合中有閉有開。在空間的運用上,廳院各有功能,各成單元,在大的圍合中保持統一,即有利于族人之間合居,又不妨礙小家庭獨處。莊園入口大門為灰磚墻勾白縫的兩層高主體建筑,大門的頂部是凸拱邊,居中有一朵紅色浮雕牡丹,周圍有彩色的虎鹿桃等泥塑。大門的基調沉穩大方,裝飾豐富艷麗,是成都平原地區典型的近代公館式風格,而這樣的風格也體現在莊園內部不少建筑上,使得整體具有統一感。2.3天井。在劉氏莊園中大大小小的天井數量有27個。進了大門是一個狹長的天井,這與絕大多數成都平原的民居不同,甚至與中式民居的傳統經驗不符。一般的中式建筑都會將主要建筑布置在與大門正對的方向,而劉氏莊園的大廳卻放在狹長天井的兩邊,與大門垂直,進大門的視線被長長的限定的天空所占領,這是進門視覺的獨特之處。向右拐穿過一個與花園相對比的相對高窄的過道進入了內院,這里有壽堂和臥室,是家人日常居位的地方,壽堂里有劉氏祖先的牌位和寓意長命百歲的裝飾。家長和妻女居住的臥室有浮雕和描金,顯得富麗堂皇,彰顯家族的富有。2.4交通。劉氏莊園內部交通復雜而曲折。穿過主人居住區后,要經過重重的院門、風水殿、鴉片庫、后花園、小姐樓及長長的過道后才會到達仆人生活區,其中小姐樓位于收租院的北邊莊園的東側。因為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使得這個小姐樓成為院中之院自成天地,但它也是整個莊園中的制高點,有三層樓高,各面都開有窗可以俯瞰全院,也算是對封閉的小姐樓的慰藉。小姐樓為磚木構造,整體呈朱砂色調,院門的兩樓立柱是朱砂色的,門楣上與正門一樣有白瓷條裝飾,書“祥呈五福”四字,頂部也有浮雕的白色牡丹,突出的六面攢尖屋頂使視線上有了垂直的線條,配合三角窗戶和柱式的拱廊,顯出二三十年代成都平原中西式結合的民居建筑風貌。2.5建筑。在劉氏莊園的建筑門樓上,明顯可以看出巴洛克的風格,很多線條也是歐式的,但也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藝術裝飾,有牡丹、蝙蝠等傳統吉祥符號,也表明著當時在修建時的矛盾心理。在室內裝飾中,沒有用傳統的窗戶樣式,而是歐式的落地窗。同時,園中用磚堆砌而成的馬頭墻和肚兜墻,形態優美,彰顯著主人的財富和地位。
3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空間文化的保護與文脈傳承
3.1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空間文化的歷史價值
成都平原民居擁有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等古文明,從成都十二橋發現的殷商時期干欄建筑可以看出穿枋式立面結構由來已久[3]。千百年來成都民居逐漸形成了順江而建、遇彎則曲、開合有致、內外穿透、隔而不斷的地方特色。成都平原地區的民居中,院落是房屋的靈魂,通過房屋、門洞、影壁、圍墻、回廊、路徑和水泉等構成要素自成方圓,內向而溫情,將它們巧妙結合可以形成功能和氛圍完全不同的民居大院[4]。其基本組合方式有多種,有串聯、并聯,也有自由的橫向縱向發展。它們重視軸線的序列,不同的軸線間必有主次,而每條軸線所串起的功能也會和諧統一。在平面上,路徑四通八達貫徹內外,主次分明。
3.2民居院落空間文化的保護與文脈傳承的需求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筑技術日新月異,新的工藝技術和新的合成材料無疑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舒適和便捷。現代的觀念和新的科學技術也打破了一些陳規陋習,為民居的發展帶來了生機[5]。快速的城鎮化建設嚴重影響著傳統民居的生存與延續,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住宅都讓人感受到傳統的丟失,住宅正在失去“精神”[6]。在調研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民居已經沒有人居住而是作為民居博物館或是文物保護起來,如陳家大院、劉氏莊園、安氏民居等,而有些仍然在被后人使用發揮本身的作用,如梁家大院、李家大院等。不管是由政府管理還是仍然使用,都是民居的一種保護方式,但是仍有很多的古民居因不符合現代審美和居住要求都被拆除了,在原址按現代的工藝搭建新房,其實這樣的“保護”是經不住推敲的。
4結束語
保護傳統民居的文脈是急需要做的事情,文脈具有深刻的內涵與隱意,對民居的本源進行剝離研究,切入現代建筑技術和手法并加以重構是保持地域傳統延續民居文脈的重要途徑。傳統民居的發展和演變本身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變化,這些變化是在能量、空間、環境、社會、人文等各種“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我們需要不停地挖掘傳統民居的構成特征,這也是本文討論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空間的核心、空間形態、氛圍形成等因素的原因。希望通過所有人的努力,認真研究民居的傳統經驗,從成都平原地區民居院落這樣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的優秀民居建筑中汲取營養,在新的條件下傳承和弘揚民居精神,傳承文脈,將“精神”灌注在現代住宅建筑中,賦予它全新的意義。
作者:伍靜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王其均,謝燕.民居建筑[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171-185.
[3]季富政.巴蜀城鎮與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4]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5]高巍.四合院一磚瓦建成的北京文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6]戴志中,楊宇振.中國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 上一篇:供電企業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探微
- 下一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修養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