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藝術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
時間:2022-10-23 08:23:52
導語:學校藝術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地方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絢爛多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學校的群體優勢,必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綜合推動力。因此,通過學校教育保護好、傳承好各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凝聚本民族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及分類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于2003年9月29日至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舉行了第32屆會議,會議中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給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為了使我國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更加具體化、規范化,通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五大保護體系,并制定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共五級保護體系,分別所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豐富、種類較多,其表現形式十分復雜多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根據我國各級政府與單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過程中整理并將其劃分為10個類別,分別是: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Traditi-onalSports,RecreationandAcrobatics);民間文學(FolkLiterature);民俗(Folk-custom);傳統音樂(TraditionalMusic);傳統技藝(Tradit-ionalSkills);傳統美術(TraditionalFineArts);傳統戲劇(Traditi-onalOpera);曲藝(ChineseQuyiMusic);傳統醫藥(TraditionalMedi-cine);傳統舞蹈(TraditionalDance)。
二、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大慶市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綠色油化之都”之美稱。所屬大慶市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所在地方的寶貴財富,它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沉淀,散發著無限光芒。目前,大慶市共有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表(其中大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從屬于其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1項從屬于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此說明,下表中不再贅述)展示如下:黑龍江省大慶市雖建市不久,但由于這里匯聚了醇厚的歷史積淀和悠久的文化遺產傳承,使得大慶市現有的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活躍在大慶市的方方面面。大慶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在此工作進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使得各方的保護工作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和改進,并從中取得了寶貴的傳承與保護經驗。
三、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藝術教育保護與傳承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大慶市個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消失。目前,在對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關的實地考察時不難發現,多數遺產的傳承面臨著長期沒有新生力量的融入。伴隨社會時代的不斷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正面交集在不斷減少,在地方多元文化發展的態勢下丟失了歸屬感且找不到落腳點。因此,加強對大慶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保存,確保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一個正確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尋求對大慶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行之有效的途徑與策略,是我們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目前,大慶市的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走進校園,走進中小學的藝術教育課堂中。大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氏刺繡”,現已走進大慶市第四十二中學和大慶市外事職業高中并進行遺產的正面傳承。在廣大學生范疇內加強對傳統民間文化的宣傳教育,以此來增進學生們的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和鄉土文化觀念。在大慶市各中小學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普及性工作,使得廣大青少年能夠做到從小便可以認知到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據了解,教育部和已啟動了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項目———每年的九月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月”。高校,是培養全面發展、創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是傳播、發展、保護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性平臺。第一,高校具有教學、科研、服務等功能;第二,高校中囊括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第三,高校具有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環境;第四,高校匯聚了具有前沿學科理論研究知識的廣大師生力量;第五,高校作為支撐力量可以不斷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工作。在大慶市范圍內,以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為先導,讓大學生們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了解,感受民間文化藝術所特有的文化內涵,進而提升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為了充分地將高校藝術教育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應在在高校藝術課堂中設立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在課堂教育中融入傳統音樂概念;其次,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高校教學活動,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傳承;最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外研究活動,讓大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切身地去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特殊價值。
學校藝術教育對保護、傳承與發展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結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上正式推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明確了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學校藝術教育傳承研究的必要性及學校藝術教育相關課程內容的開展對我國地方民族民間藝術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劉紅嬰,王建民.世界遺產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4]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
[5]張慶善.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保護及當代藝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作者:杜洋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