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究
時間:2022-11-27 08:30:29
導語:安順屯堡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屯堡人”和“屯堡文化”的由來與形成
在黔中腹地居住著一群與眾不同的漢族人,他們是明朝時期從江南和中原地區來到貴州安順戍邊的移民后裔——屯堡人。他們在服飾、語言、建筑、習俗文化等都與周邊少數民族以及漢民族有著明顯的區別,形成了珍貴而又具有特色的屯堡文化。明初時期,前朝梁王巴扎刺瓦爾密盤踞在云南,他拒不歸降并伺機進行反叛,明朝皇帝朱元璋為平定此次反叛,任命當時的大將傅友德作為平叛大將軍遠征云南和貴州。當時30萬的大軍在貴州的駐扎地就是安順。經過三個月的戰爭,大軍平定了云南梁王的反叛。這次反叛事件,使朱元璋意識到了西南邊陲地區安定穩固的重要性。由于貴州是連通云南的戰略要地,于是朱元璋下令從征南大軍中抽出一萬人留守云南,余下的十幾萬人返回貴州安順的大本營就地屯田養兵,同時下令將戍邊者的父母妻兒全部送到戍地。這就是史料記載的“太祖平滇”,又稱“調北征南”。這些戍邊者按歷代所推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種”的屯田制度,把作為駐軍防守的軍隊居住地稱為“屯”,作為軍事防御的移民居住地稱為“堡”,所以這種戍邊屯田的建筑聚落環境就被稱為“屯堡”,而這些戍邊軍人的后裔就稱為“屯堡人”。
除此之外,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對人口進行合理的調控,從北方中原、江南等人口較多、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強行征調很多的工匠、商人、農夫等住此地。這些被征調而來的農民、工匠、商人等來到屯堡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發展;不僅僅是促進了屯田,還把自己本來所在地的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工匠手藝等帶到了這里。安順屯堡人系明代屯軍的后裔,他們大部分是來自中原和江南各省,因此隨著他們的遷移帶來的江南文化也逐漸地成為這一區域的主導文化,使得他們在服飾、語言、建筑、習俗文化等方面都與周圍少數民族以及漢民族有著明顯的區別,形成了珍貴而又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二、“屯堡人”和“屯堡文化”面臨的困境
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這使得屯堡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沖擊,屯堡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一是隨著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西部大開發廣泛而深入地推進,全省交通設施、通信設施逐漸完善。屯堡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村寨里剩下的大都是垂暮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出現了“十室九空”現象。這導致了屯堡文化中以口耳相傳、言傳身教為主要傳承方式的文化傳承鏈條出現了斷裂。
二是新興傳播媒介的出現,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大餐。“地戲”這種傳統的娛樂方式已不那么受到人們的熱捧,演出者們的演出次數越來越少。因此大多地戲演出者紛紛轉行或外出打工,村里的地戲表演者大都是臨時演員,需要演出時才臨時組建一個表演隊,表演結束立即解散,這就會造成地戲這種傳統文化的變異,失去了它原有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絕對的權威性。近年來,專業地戲表演者已開始老齡化,隊伍人數逐年減少,加上又沒有更多年輕血液的注入,很多村寨的地戲隊已停鑼息鼓多年沒有演出。
三是昔日屯堡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特色的“言旨話”和“歇后語”,也面臨著即將消失的危險;屯堡刺繡也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現狀;俗稱“臉子”的地戲面具制作工藝也逐漸消失,原因在于很少有年輕人主動愿意學習這門藝術。可見,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屯堡文化發展到今天已后繼乏人。三、安順屯堡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屯堡村寨作為明代中原和江南文化在安順土地上流傳和遺存的載體,承載著古老的歷史印記和鮮明的文化特色,是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因此,對其進行保護勢在必行。
(一)加大保護力度,提高文化自覺
屯堡村落保護和開發的核心主體是屯堡居民自己,不管是保護還是開發,都要樹立主人翁的意識。第一,屯堡人要積極學習,參與政府和社會各界舉辦的各種培訓班或宣傳活動,要認識到屯堡村落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經濟價值,明白文化的保護關系到自身的利益,從而喚起保護和傳承屯堡文化的自覺意識。還要積極關注相關媒體報道,了解有關歷史文化遺產知識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有關文物保護的知識,從而提高自己各種民居的修繕技術和傳統特色產品的開發技能。第二,在屯堡學校教育中開設屯堡文化認知課堂,注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興趣培養。將地方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帶進課堂”,可以說有著很大的價值與意義。具體來講,一是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宣傳、展示屯堡文化的活動,鼓勵他們到屯堡社區進行走訪調查;二是利用每年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演講比賽與征文比賽等。利用這樣的校園活動不僅能發掘屯堡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時還能增強后代對屯堡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們更有興趣地了解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
(二)進行資源整合,打造文化產業
在充分保護屯堡村落的基礎上,改善基礎設施,滿足現代屯堡居民的生活需求,利用屯堡村落進行文化、旅游等產業開發建設,以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保護。第一,要著力于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建設“屯堡文化生態園”,繼續挖掘屯堡文化特色產業的多樣性和深度性,打造“屯堡文化博物館”。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廣泛宣傳告知,屯堡文化是保存最為完整、價值較高的屯軍文化;從明朝駐扎開始一直到今天,屯堡文化成為一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的文化。無論是“言旨話”的語言還是“大袖子”的服飾、“石頭”的建筑……都是從江南的文化完整地遷移過來的,也是研究明朝時期語言、服飾、建筑、民俗等的最完整、最可靠的載體。第二,屯堡文化特征明顯突出,文化旅游開發利用價值極高。應將屯堡村落的各種資源充分地整合起來,形成資源互補、聯動發展的旅游產業鏈,例如可以將特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屯堡村落旅游相結合,發展精品旅游線路。比如屯堡住宅、祠堂、寺廟等建筑,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龍天臺山伍龍寺和七眼橋的云山屯。2001年天龍鎮、舊州鎮已申報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鮑屯、九溪、本寨等已經申報成功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都是規劃、開發屯堡文化旅游可利用的固體資源基礎。在多種多樣的屯堡文化中,地戲(跳神)、花燈、抬汪公、說唱、山歌……早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戲,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地方政府應在財政預算中加大對地戲的投入,并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加強對安順地戲的研究;在地戲面具雕刻的藝人中選拔出杰出的領頭人,給予經濟上的支持,讓他們帶領更多的民間藝人把這種工藝品做大、做強、做精。
(三)完善基礎設施,開拓旅游市場
在屯堡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重視屯堡文化的開發和對古建筑的修繕保護,同時還要不斷探索以人為主體的村寨建設和發展路徑。在屯堡產業開發中,建立公平的收益機制,使屯堡居民獲得收益,能享受到這一戰略決策帶來的好處和長遠的經濟利益。最后還要依托屯堡自然生態條件和特色文化資源的優勢,順應現代人的需求,深入開發綠色、健康、休閑等核心產業,形成集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游產業。
第一,在保證原來風貌的前提下對屯堡古鎮的歷史古建筑進行修繕,并重點保護歷史遺跡和文物古跡,使明朝歷史景觀600年后仍以新的形象完美呈現,讓游客欣賞到“歷史在生活中展現,生活在歷史中衍生”的美麗畫卷,體會到不同于其他景區的旅游感受。同時為了讓屯堡居民能享受到旅游產業帶來的收益,可以積極引導他們制作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小吃和各種手工藝品提供給游客帶回去做紀念。
第二,以“美麗鄉村”為主題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并充分利用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觀,增加花壇、草地、景觀亭、石桌石椅、石橋,精心打造出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自然風光。政府可以培訓當地年輕屯堡人作為景區的導游,讓他們穿上具有當地特色的“大袖子”服飾,為游客們講解屯堡歷史來源和屯堡文化。這樣游客們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600年前的大明古韻。同時也讓當地年輕人不用外出就業就能有一份適合自己并且收益不錯還能服務家鄉的工作。讓越來越多的屯堡人在創新生態文化旅游建設的基礎上,真正在保護和發展、傳承和延續屯堡文化。在建設中要科學地整體性規劃,注重人文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對具有研究價值的典型民族村寨以及具有建筑、民俗特色的典型村寨給予保護,為加快鄉村旅游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還要加大對屯堡村落保護與開發的資金投入,積極引導社會相關人士和企業積極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結語
600多年的文化傳承與延綿,屯堡文化早已成為一種超脫時間、空間的存在。而屯堡文化本身具有學術研究價值與文化價值。因此,對于屯堡文化進行必要的保護是當務之急。事實上,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歷史遺跡,在現代經濟文化的沖擊下要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須注入新鮮的血液,而這種更新并不意味著其文化特性的消失,而是表明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我們應該對傳統的屯堡文化進行一種持久性的構建,這種構建應該是建立在保護原有文化特性的基礎上,然后根據當下形勢對屯堡文化進行提升和創新。在新時代,要對新生活中產生的新文化因子加以鑒別,讓這種新鮮血液以恰當合理的方式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十年,百年以后屯堡傳統文化種子還能在我們后代的心中生根發芽。
作者:陳雨澈 單位:安順市西秀區城市管理局
- 上一篇:低碳經濟法律體系建設探究
- 下一篇:淺談建筑經濟招標造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