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策略
時間:2022-07-05 09:10:07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既承擔著凝聚中華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加國家向心力的重要意義,同時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本文從科技創新的視角出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構建與完善的現實訴求、具體內容進行探討和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從服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資金投入以及載體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科技創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構建與完善策略。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技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構建策略
1科技創新視角下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現實文化需求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推進,成效顯著。但同時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面臨其與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現實文化需求脫節、文化特色日益減弱、傳承后繼乏力、相關產業發展質量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問題。培養科技創新意識,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規律,統籌協調處理社會系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相互關系,以科技創新助推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構建與完善,是現階段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抓手之一。由此,不僅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策略的完善與優化提供機制保障,而且也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活態性保護、生產性保護以及可持續性利用提供內生動力。
2基于科技創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構建與完善的具體內容
2.1構建并完善基于科技創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共享的數字化平臺機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在保護與建設的過程中,也陸續出現了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參與和共享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資源采集缺乏科學標準、傳播展示性不強、利用率偏低等一系列問題,鑒于此,以互聯網為依托,以科技創新為助推力,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共享的數字化平臺是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創新與完善的重要現實落腳。通過科技手段的創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信息化的文化平臺,不僅能對傳承人口授心傳的傳統保護方式進行有益補充,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化、常態化以及數據庫建設的標準化,而且也可以充分保證社會公眾在各大網絡視頻、聊天交友、游戲開發、文化學習等互聯網平臺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傳播的各項成果,進而在開放性、兼容性、互聯性和普適性的前提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功能可用性為前提,以安全易用為目標,以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進一步研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式,從而進一步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性、可拓展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平臺,使科技創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2.2構建完善基于科技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機制。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預言:“一個高技術的社會必然也是一個高文化的社會,以此來保持彼此的平衡[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結與延續,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質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但是,從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來看,非遺保護的實踐發展與時俱進,與其有關的理論研究也日漸精深,但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作為一種文化凝結的角度而言,如何通過科技手段的創新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助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通過全球價值鏈網絡和社會網絡動力作用,催生城市新興產業價值鏈,進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表現力、傳播力和吸引力,依然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這就需要構建并完善基于科技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長效機制,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技創新系統協同發展,進而在健全完善生產性保護機制的前提下,提升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能力,增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產品的優化升級能力,加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核心的文化創意設計能力,進而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與文化產業雙向互動。
3科技創新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構建與完善策略
3.1以管理服務平臺的科技創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構建與完善。管理服務平臺的科技創新是構建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基礎動力,也是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和社會公眾需求的必備手段。因此,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必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屬類型以及其所依托的文化空間的管理服務創新為載體,合理利用現有技術手段,吸收和內化新興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打造基于科技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與服務平臺。這一管理與服務平臺的打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針對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借助數據采集與存儲技術等科技手段,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據管理模型構建;第二,針對部分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體系與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借助信息化技術發展,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電子檔案積累,加快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的數據庫與一體化數據應用平臺;第三,針對社會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借助多媒體手段,以網站、微博、微信等公眾傳播平臺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活動及事件,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與宣傳力度,不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意識。3.2以科技創新資金投入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機制的構建與完善。首先,科技創新應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結合師徒傳承、學校教育、網絡培訓等手段,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技人才庫,并形成切實可行的人才激勵機制,吸收更高水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人才投入其中;其次,積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部門、高新技術產業研發企業以及科研院校合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的多元化融資渠道建設,進而構建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最后,努力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跨行業、跨領域、跨文化的科技創新,逐步健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構建,并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科技創新相融合的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構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核心的新型產業業態。3.3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的創新載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機制的構建與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的創新載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推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為其重要構成的智慧博物館建設。所謂的智慧博物館,“是以博物館業務需求為核心,以不斷創新的技術為支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型博物館發展模式,這個新模式將極大地提升博物館的核心業務水平與觀眾的體驗感受,實現博物館的智慧服務、智慧保護與智慧管理[2]。”通過科技手段將博物館內館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展示和利用,在運用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和實物展示為主的傳統保護方式的同時,更多地借助科技創新手段,展示傳播博物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公眾參觀體驗的融入性、體驗性和娛樂性。第二,推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技”為其重要構成的特色酒店建設。如利用水力和太陽能混合自發電構建現代化科技手段為依托的體驗式酒店,配建高科技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形成穩定的非物質文化產業鏈供應體系,從而進一步借此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技特色和文化特色。
4結語
基于科技創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構建與完善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的轉化以及與機制構建與完善相關聯的科技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等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須要形成政府、社會與個人的保護合力,加快基于科技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化、大眾化、科技化、服務化“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步伐,進而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推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生活書店,1984.
[2]文物保護領域物聯網建設技術創新聯盟.智慧博物館案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作者:陳琦 單位: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
- 上一篇: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分析
- 下一篇:布洛陀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質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