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
時間:2022-02-25 03:11:32
導語:湖湘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湖南是“革命搖籃,偉人故里”,有著門類齊全的紅色物質內容和永恒的紅色精神內涵,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存在著內涵挖掘不夠、機制不健全、缺乏整體規劃、傳播同質化問題嚴重、整合力度不夠等問題。為了實現對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傳承,需要不斷深挖湖湘紅色文化特色,健全保護與傳承機制,拓展其育人價值及功能的渠道,加大整合資源的力度,大力推進傳播創新。
關鍵詞:湖南;紅色文化;保護;開發
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搖籃和紅色文化發源地之一的湖南,有著門類齊全的紅色物質內容和永恒的紅色精神內涵,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深入保護和開發湖湘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提升湖南省的整體文化形象,有利于湖南精神文明建設。
一、湖湘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湖湘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湖南人民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而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所形成和積累的集物態、事件、人物和精神為一體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既包括秋收起義瀏陽文家市會師舊址、水口革命舊址、芷江舊址等革命舊址,各地烈士遺物與革命文獻資料等文物,長沙烈士陵園等各地烈士陵園及紀念館,、劉少奇、等偉人將帥故居、烈士陵園等物質資源;也包括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等各地的紅色標語,《瀏陽河》《東方紅》等革命歌曲,《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等紅色影視劇,兩把菜刀鬧革命、紅軍長征《半床被子》、歐陽海舍身救列車等革命歷史故事,桂東沙田鎮“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軍規等紅色制度文化,詩詞等文學作品,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心憂天下的擔當精神等革命精神,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及物資資源所承載的精神財富等非物質資源。作為近代革命的搖籃、偉人將帥的故里、工農紅軍的故鄉、思想的策源地,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內涵豐富、歷史悠久、門類齊全、分布廣泛、形式多樣的特征。湖南是少數幾個紅色旅游資源景點多、門類齊全的省份之一,14個市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紅色文化資源,有眾多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還有岳麓山、新民學會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以及長沙會戰、衡陽會戰、常德保衛戰等紅色遺址。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歷史悠久還表現在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影音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多方面。湖南走出了、劉少奇、、、、羅盛教、劉維漢同志等一大批紅色人物代表,他們的革命理想、堅定信念、愛國精神等先進事跡都是生動的教材,也是湖南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湖湘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屬性,是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出自湖南的一大批偉人將帥身上所體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操、經世致用的務實作風、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是革命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精髓。又如湖南境內的偉人故居、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物質財富也有湖湘文化的鮮明特色。湖南紅色文化中有形的物質形態和無形的非物質形態都是具有明顯的湖南特色的資源屬性,其開發利用的方式、價值都深深地體現了湖湘文化烙印。當然,湖南紅色文化資源因其多樣化形態的存在而產生歷史性、政治性、教育性等不同的屬性,但都有明顯的湖湘文化特色。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體現在因其豐富的內涵而具有的十分珍貴的歷史史料價值,因其具備政治信仰導向功能而具有重大的政治價值,因其具備可保護、傳承、開放而具有的可觀的經濟價值,也因其鮮明湖湘文化特色和教育屬性而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教育作用。
二、湖南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現狀
近年來,湖南依托紅色文化節大力傳播和弘揚湖南紅色文化;依托紅色紀念性場館建設,拓展湖南紅色文化宣傳窗口和教育陣地;依托紅色旅游,湖南紅色旅游成為全國旅游產業的排頭兵。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湖湘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一)紅色文化資源內涵挖掘不夠,特色定位不突出。湖南作為紅色文化資源大省,孕育出的紅色精神財富豐富,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保護、開發的過程中,個性化內涵挖掘不足,本地域特色欠缺。主要現狀是普遍存在對紅色文化認識較為模糊、理解不夠透徹和過于籠統的現象,很多時候是被動地承載傳統、反映歷史,沒有將其上升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源泉、精神動力。湖南紅色文化資源中湖湘文化特色定位需要進一步強化,找準湖南紅色文化在中國近現代革命發展史上的“特色”,特別是要挖掘當下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特色”功效之處。(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的體制、機制不健全。湖南缺乏統一的紅色文化資源管理體制與機制,存在多頭管理、政出多門、條塊分割、運行不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紅色文化資源跨行業、跨區域的優化配置,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開發。[1]目前,湖南省的相關規劃僅見于文化行政部門的行業規劃,且內容概括性強,構想多,實質不足。缺乏總體規劃,導致省內各地各自為政,追求各自利益,缺乏全局觀念,為滿足眼前利益盲目開發,甚至由于缺乏保護意識而破壞了寶貴的物質紅色文化資源。(三)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缺乏整體、科學的規劃。湖湘紅色文化資源遍及全省各地,門類豐富,保護與開發的涉及面廣、形式多樣的現狀,要求對其保護與開發的層次和重點進行整體、科學的規劃,以合理分配資源,實現價值最大化。湖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處于初級和粗放型的階段,地區發展不均衡,不少地方保護意識淡薄,破壞嚴重。旅游市場興起后,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需求進行規劃,導致出現急功近利、貪大求全、過度開發、甚至市場混亂的現象。(四)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不夠、創新不足、方式不新。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國優秀的文化資源,在保護和開發過程中發揮紅色文化資源最大價值,必然存在其內部交融、或與其他資源交融的情況,這就需要有效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雖然湖湘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影視文化資源、文物保護等方面的整合進行了較為有效的嘗試,但各紅色文化資源管理地方政府和部門相互合作的案例不多見,管理機制與體制整合、地區間的資源融合串聯、與其他文化產業交流互動以及市場整合等方面的經驗不足。(五)紅色文化資源傳播同質化問題嚴重湖南各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傳播存在形象不明朗、主題不突出、參與面窄、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現有的傳播途徑以紅色影視劇、紅色歌曲、紅色旅游為主,單一而陳舊的形式與內容導致可接受程度不高。在湖南紅色旅游活動中,旅游產品雷同、形式單一現象很常見,場館多而特色不鮮明,紅色文化教育形式簡單、傳統,導致群眾參與意愿低。
三、具有湖湘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對策
(一)深挖湖南紅色文化資源的湖湘文化特色。文化內涵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靈魂,只有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所承載的政治、教育、藝術等多重內涵,發揮和傳承其價值、功能,紅色文化資源才會釋放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湖湘文化是湖南得天獨厚的知名文化,是長期以來在湖南境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區域文化,體現了湖南人的氣質、風氣、價值觀等。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等湖湘文化精神在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體現的淋漓盡致。湖湘文化也生動體現在湖南境內紅色遺址上,無論是偉人故居、紀念館、紀念廣場,還是革命舊址、博物館等,其結構、特色、表現形式都具有濃厚的湖湘文化氣息。湖南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離不開湖湘文化,只有緊抓、發揚和體現湖湘文化特色,全面展現湖湘紅色文化的歷史,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才能發揮其吸引人、影響人和教育人之功效。(二)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健全湖湘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的機制。重視頂層規劃設計,編制紅色文化資源專項規劃,指導全省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領導協作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在紅色文化保護與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建立責權機制,明確黨政部門的權利和職責,并納入工作考核指標;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各地、各部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與成效,開發利用的科學化、合理化和經濟、社會效益進行定期考核,形成評價意見;建立問責機制,約束主體責任人承擔職責和履行義務。(三)拓展湖湘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與功能的渠道。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黨奮斗歷程中所創造的巨大精神財富,具有革命性、先進性的紅色基因,為社會發展與進步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養分和創新動力,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湖湘特色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創新湖南紅色文化的宣傳形式,推出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需求的文化產品,并將新涌現的先進人物、事跡和形成的新精神納入紅色文化資源。[2]注重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社會引領功能,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中平民化、生活化、“鄉土”化的內容,用群眾易于接受的語言表達和形式展現,實現育人目的。(四)整合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實現其新時代價值最大化。結合時代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整合保護與開發創意,豐富文化類型,形成獨具湖湘特色的紅色文化產業鏈。把先進的技術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真正轉化。[3]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與其它文化整合發展,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培育一批紅色文化市場主體。著力打造紅色文藝精品,重點推出系列優秀文藝作品。省內各地區間需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在發展自身特色的同時爭取打通地域限制,在交通串聯、宣傳推介、市場拓展等方面抱團發展,形成合力。同時,通過實施政府財政支持為主渠道,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的措施,實現資本與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五)創新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內容、表現形式。在融媒體時代,湖湘紅色文化傳播必須滿足受眾的需求,利用大數據平臺分析社會的紅色文化需求,精心設置湖南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為歷史文獻資料、影音、資訊和其他反映紅色精神的文藝作品,湖南應結合自身的特色,推陳出新一批具有時代表現形式的紅色文藝作品,如微電影、動漫、網絡游戲等。將新技術、新形式應用于紅色場館建設,及時更新換代。繼續用好節日儀式與活動儀式的開展,推介和傳播好湖南紅色文化。加強紅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絡平臺和數據庫,讓紅色資源得到永久保存。
參考文獻:
[1]莫志斌.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新析[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7(1).
[2]曾長秋.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提升與功能拓展[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
[3]譚佳,黃平森.建設文化強國視閾下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6(1).
作者:陳勇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