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時間:2022-06-04 09:04:30
導語: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通過闡述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分析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提出提高民族主體參與意識,培養文化自信;融通多媒體資源,開展多樣化傳承活動;構建以“青年賦權”概念為核心要素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機制等路徑,是弘揚和發展新時代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新時代;大湘西地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
黨的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更好地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熱點問題。作為傳統文化精粹和結晶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土壤,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1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1.1鮮明的民族地域性
湘西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擁有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等40多個民族,具有人口少、分布廣的特點。不同地域分布的民族傳統體育也由于生產水平不高、交通閉塞、文化氛圍狹窄所產生的影響而形成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的地域性。如湘西苗族、土家族的踩高腳,就是人們在腿上綁兩根木棍增加高度用以采摘較高處的野果或作為雨季地面積水時的代步工具,在閑暇時用于游樂活動而傳承至今。由于各民族政治、思想、經濟、文化、習俗差別大,同一種運動項目,其風格、形式、技藝也有較大的差距,如苗族秋千同時坐八人進行秋千表演,而青海土家族是輪子秋。可見,地域分布廣泛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繁博,地域性特點鮮明。
1.2濃郁的原始傳承性
湘西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土家族毛古斯舞、苗族武術等大都是源于狩獵和征戰;苗族的鼓舞、上刀梯等源于農事與宗教;苗族的八人秋源于婚戀與民俗等表現出濃郁的原始性。湘西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融知識、技能、習慣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許多體育器材如棒棒煙、三角叉、船只等本身就是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2]。這種原始性直接為生產生活服務,有利于保持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傳承性。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這樣繼承、發展至今。1.3多元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大湘西地區民族眾多,多山的地理環境,“大雜居、小聚居”的現象,宗教信仰與崇拜等因素促成了大湘西地區內容豐富、種類眾多、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及價值取向。
1.4健身娛樂性
湘西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以傳承,其原因之一是具有健身娛樂的特點。湘西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變化與生產勞動、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其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如苗族秋千、踢毽子、扭扁擔、踩高腳、打陀螺、搶花炮等項目中,人們在參與運動時身體享受到健、力、美的高度統一,既達到健身,又達到娛人的目的。
2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
2.1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大湘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沖擊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一些傳統體育活動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慢慢從人們視野中淡出并消失。在信息革命、全球化這一社會背景下,湘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一貫所依賴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環境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著變化。其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當地人們的勞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發生著不可逆轉的變化,并對“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形態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與傳承”[2]產生重大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其依存的土壤很難再是一成不變的同質文化環境。
2.2湘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文化矛盾的窘境
在互聯網的普及、旅游業興盛、外出打工的人口增加、交通便捷等因素影響下,湘西地區民眾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增多,村民價值觀念在迅速改變。在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化時代邁進之時,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并帶回了現代社會的影響。在現代社會文化的擠壓之下,大部分的傳統文化被吸納,并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退出人們腦海的記憶,其惡果之一就是當地群眾逐漸失去了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信心,更有甚者會產生自卑感而不樂意學,從而造成湘西地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強勢文化的強大沖擊下不斷消解。
2.3現代體育對湘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沖擊
在體育領域,隨著現代奧運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發展,現代體育文化逐漸主導著世界體育的發展。特別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其在全球的強勢發展必然導致了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沖擊與排斥,極大地擠壓了湘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于是,現代競技體育的蓬勃發展與因為失去了曾經的農業文明社會中的主體地位而陷入困境之中的諸如湘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這一類文化體,二者不可避免地處于博弈之中。但當前湘西區民族傳統體育為自身的延續,在保護與發展中出現了滿足于表層的人為造設的過度包裝現象,其惡果必然是不能真實反映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也必然游離于民間社會生活之外。比如,為了保護土家族的擺手舞,政府部門曾組織有關部門和民間藝人對擺手舞進行多次創編而形成廣場擺手舞,使其失去了擺手舞的原汁原味,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和本真。
2.4傳承斷代對湘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制約
體育非物質化遺產主要是靠口耳相傳及血緣關系的家族傳承機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人們長期生活、勞動中,然而隨著日漸加速的城鎮化過程及當代流行文化的沖擊,那些滋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力量正在式微,老的傳承人不斷離世,而新的傳承人沒有及時得到培養,再加上很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訴諸于文字流傳,很容易造成傳統體育傳承鏈的斷裂,出現后繼無人的情況,久而久之,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將不復存在。由此而造成的傳承斷層威脅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態[3]。
3構建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創新體系
3.1提高民族主體參與意識,培養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創造力的堅定追求,是對自身文化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的自我認同[4]。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非遺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于教育各領域,傳承與發展體育文化傳統、強化當代學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自信[5]。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應使其融入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生活中,與節日慶典、禮儀規范、民風民俗相銜接,使本民族群體真正從內心深處感知和領悟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氣”“意”“神”,讓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形成一種扎根式的文化認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
3.2構建以“青年賦權”概念為核心要素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機制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人亡技失,必須活態地傳承,因此應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主體聚焦于當今社會最活躍、連接最緊密、流動性最強的主力軍——青年。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提出“青年賦權”概念。受全球化、網絡化、市場化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年輕人不喜歡參加傳統體育項目的活動,吸引并留住年輕人學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關鍵。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對致力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年輕人,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物力、財力、人力的支持,為他們創造條件。在他們的參與下,各民族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獲得了賡續、再創造和不斷發展的活力。
3.3融通多媒體資源,開展多樣化傳承活動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非遺“觸網”,已成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戰略。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現代生活方式改變為網絡“微時代”,群體結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以“家族為本位,以血緣為紐帶”“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自身的發展[6]。應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創新傳播方式,借助新媒體等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其傳播優勢,不斷提高民眾對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在實際生活中,還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來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如借助一些比賽、培訓、文藝晚會等形式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4結語
大湘西地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性”的無形文化遺產,作為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而在新的社會歷史語境下其生存和發展卻堪憂,只能游離于主流體育文化市場的邊緣。在新時代,人們要在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中弘揚和發展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
參考文獻
[1]白晉湘,萬義,龍佩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綱[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42(1):33-40.
[2]粟金濤.“互聯網+”環境下湘西苗族武術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分析[J].體育視野,2020(6):7-8.
[3]向偉.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D].吉首大學,2020.
[4]田鵬穎.文化強國的內在機理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1):9-14.
[5]周亞婷,馮躍.江蘇體育非遺引入高校課程建設的實踐意義與路徑探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11):76-80.
[6]劉衛華.社會文化環境對湘西苗族村落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影響[J].民族論壇,2018(2):83-87.
[7]肖芳,肖鋒.湘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構成及傳承價值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6):3-4.
[8]夏晨晨.湘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狀態及其傳承成效研究[D].吉首大學,2018.
作者:蒲小玲 粟金濤 單位:懷化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 上一篇: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創新
-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物流管理實訓室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