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狀況探究

時間:2022-10-21 03:58:28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狀況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存狀況探究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采取以人為主體、借以實物這一形式進行活態傳承,故傳承人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為視角,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全方位呈現他們的生存現狀,并對非遺的可持續傳承提供幾點思考角度。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恩施地區;傳承人;生存狀況

一、生存狀況初探——兩極差異化發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保留了包括土家族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眾多傳統民族文化遺產。目前,該地區的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已基本建立,這為傳承人的生存和民間文化的傳承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雖同為非遺傳承人,但他們的生存狀況卻不盡相同。在我們走訪的數十位傳承人和準傳承人里,有自己產業的傳承人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揚贏得了無數榮譽和商業上的成功,在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可忽視的社會效益。另外一些沒有自己產業也沒有參與任何文化團體的傳承人連生計都難以維持。(一)歌舞類項目傳承人勉強生存,后繼乏人。撒葉兒嗬是土家族人過世后的一種特有的民族舞蹈和演唱形式,俗稱“跳喪”,一般是一人執鼓領唱,其他人邊舞邊和,執鼓之人以鼓點變換曲牌。[1]黃在秀生于撒葉兒嗬的發源地巴東野三關,他先后被評為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湖北省第二批非遺傳承人。近些年來,他除了忙于傳藝和參加各地表演活動外,便是繼續挖掘和整理“撒爾嗬”的曲牌。黃在秀從業到現在帶出來的徒弟累計已有幾百余人,最早的18位徒弟中大部分已不再從事撒葉兒嗬相關的行業。同時,他自己的兒子也沒能繼承這一事業。田玉先是恩施州第五批儺戲民間藝術大師,目前會演唱41首儺戲。如今田玉先年紀漸長,希望及時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面對這一問題,他向當地鄉政府反映過,表示要在當地立牌“國家級儺戲傳承基地”,但沒有收到相關部門的回應。(二)手工技藝類傳承人生存狀況兩極分化尤甚。目前,手工技藝類傳承人在生存狀況上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許多傳承人自己創立了與自己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的企業,將技藝轉化成產品實物銷售,并將一部分手工制作程序由機器生產替代,與市場接軌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也有一部分傳承人始終堅守手工傳承,或是僅僅將傳承項目視為自己的業余愛好,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則大不如前者。中國土家族傳統手工織錦(土家語:西蘭卡普)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2006年被列于國家級非遺名錄。作為來鳳縣土家織錦優秀傳承人唐洪祥,他創辦了我國土家族聚居地規模最大的西蘭卡普織錦基地和湖北省唯一的西蘭卡普專業廠家。該廠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現基本定型的有200多個圖案。土家族的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形勢看似一片大好,但傳承人大量流失和偏老齡化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學歷越高流失越快,同樣存在人亡藝絕的危險。以上均是手工技藝傳承人將自己的手藝做成產業,走上市場化道路獲得成功的案例。在我們走訪中,也有純粹將自己的手藝或傳承的文化作為愛好的傳承人案例。2009年9月,呂啟文老人被評選為恩施州級民間藝術大師。他有一項技藝就是能用篆書的字體將書畫編織在竹編作品上,這項技藝始創自他自己的潛心摸索。每完成一幅作品,都要經過排版、畫走針圖、編寫篆書、鎖邊等四五道工序。在技藝的傳承方面,他的女兒能基本掌握編織的技能,其余很多徒弟都只會編竹席而不會編字,當前該技藝的傳承無疑已處在瀕危的狀態。

二、原因剖析

傳承人的生存狀況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得以順利的傳承。同為政府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的生存狀況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筆者認為原因如下:(一)受傳承項目性質影響。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分十個大類,這些非遺傳承項目的難度、文化內涵、是否屬于生產性項目、是否適宜采用機械化方式等等問題都會對項目的傳承以及傳承人的生存狀況造成影響。首先,就難度而言,許多非遺項目的傳承對傳承人的要求非常高。他們不僅要求傳承人對所傳承項目發自內心的熱愛,還對他們的記憶力、模仿能力、領會能力、傳承中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提出了要求。其次,就文化內涵而言,有的傳統技藝類、傳統音樂、舞蹈類傳承人,僅僅會制作、會唱詞和表演,卻道不出其中內涵,說不出傳承體系的發展和演變,使得傳承只是流于形式而并不能觸及文化根源。這些情況在縣級、州級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大師中偶有存在,影響了他們知名度的擴大和自身社會影響力的提升,也會間接影響到個人物質生活狀況的提高。此外,有的非遺傳承項目的文化性質決定了項目傳承的局限性。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屬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它的保護方式,保護方式的不同也影響著傳承人的生活狀況。目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上存在以下三種: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2]一些傳統民間歌舞類或是民俗類的非遺項目,例如撒葉兒嗬、儺戲等,其產品只能供藝術觀賞,這些項目只能通過民間藝人自身傳遞,并不適合用機器工業化生產和銷售,進而也難以為傳承人提供穩定而長期的經濟收入。而另一些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項目雖然在傳統意義上也是民間藝人手工制作、口傳心授,但在不改變原制作工藝的步驟下,將一些技術要求不太高的步驟以大機器代替則可大大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如此便可制成產品進行大規模生產。(二)受傳承人受教育程度影響。教育是一種改變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途徑,一種積極引導人類的思想、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積極有效的途徑,而教育最基礎的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現代社會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在走訪中我們發現,一位傳承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地影響他們對于自身所傳承項目的態度和看法,以及他們對傳承項目發展的專業眼光。(三)受傳承人社會經歷和社會活動能力影響。傳承人的個人技能、其對傳承項目的熱愛程度是他們被評為傳承人的最基本條件,除此之外,他們個人的傳承能力、社會資源和社會活動能力都是重要參考指標。不僅僅生產性傳承項目要想辦成企業需要個人調研分析能力和集資能力,一些非生產性的傳統歌舞類傳承項目例如撒葉兒嗬、儺戲等,要完成一場完整的表演也需要傳承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社會號召力。在項目傳承過程中,很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會由于傳承人的不作為或少作為而漸漸式微,如果不接觸媒體、不接受單位或個人的私人捐獻、沒有政府的補助和企業贊助,僅憑個人的努力是很難獲得一定社會知名度和市場價值。在這一點上,對社會關系和媒體資源利用得當的傳承人顯然生活狀況會更好。(四)受傳承人級別和所在地影響。不同級別的傳承人所得到的國家政府下撥的保護經費是不同的,國家級項目最高能得到一年40萬元的保護經費,省級為25萬元,往下則更少。落實到傳承人身上,一位國家級傳承人每年有8000-10000元的補助,省級則是2000元,州級為1200元,縣級僅為800元。對于一些業已退休、年紀漸長的傳承人來說,這些補助可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對所傳承文化的信心。傳承人級別越高,他們所受到的社會關注度就越高,得到的政府經費也就越多。同時,傳承人所在當地政府和媒體部門對他們的重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經費投入和生活狀況。

三、措施與建議

(一)非遺保護中心層面。一個地區的非遺保護中心一般由政府掛牌在當地文體局或文化館,專門從事該地的非遺的搜集和保護等工作,他們的工作直接決定著相關傳承人的生存狀態和傳承項目的保護傳承。非遺保護中心要切實保護好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就要完善四級傳承人名錄,做好整體規劃,做好非遺普查,實地走訪民間傳承人,搜集和整理第一手資料。同時,非遺保護中心要積極培養能夠潛心從事非遺的走訪、資料搜集、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制定相關政策和表彰活動的專門人員,這樣也保證了相關部門在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培養傳承人工作中始終與時俱進,不斷賦予非遺保護工作新的內涵和使命。(二)政府層面。一方面,政府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普查搜集、非遺珍貴資料與實物的征集和收購、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資助、非遺資料數據庫的建設工作都需要提供專項基金。另一方面,政府應對生產性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加以鼓勵,引導他們自辦企業,為傳承的文化找到物質載體,向生產性保護方式發展,例如對所辦企業提供政策上的傾斜、稅費上的減免和貸款上的便捷。(三)傳承人個人層面。被國家和各級政府指定或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的個人或單位,擔負著將自己所持有技藝、技術傳承給后人、貢獻給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一方面,他們要具有開闊的視野,認識到自己所繼承的技藝和文化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愛好,而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改變過去那種僅僅靠家族傳承的狹隘做法,而要對渴望學習的學員口傳心授,努力擴大傳承范圍。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習,深化個人藝術造詣,提高個人專業能力,加大媒體曝光度,積累各種社會資源,對可產業化發展的項目,要加速建立企業,用機械化大生產來保證純正手工技藝的存續,對不可機械化生產的歌舞民俗類項目,也要積極自建傳承基地,帶徒傳藝。

四、結語

非遺保護任重而道遠,傳承人作為非遺的實體承載者,是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中決定因素。傳承人的生存狀況在某種程度決定了非遺保護的可持續。各級政府和媒體部門應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重視程度,對他們及其傳承項目實行全方位、多層面地針對性保護。

參考文獻:

[1]譚萌.從生活儀式到舞臺展演:"非遺"視野下土家族撒葉兒嗬儀式的變遷[J].貴州民族研究,2019(06).

[2]陳興貴.再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種方式[J].傳承,2009(09).

作者:段涵 單位: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