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鐘表發展及傳統鐘表文化探析
時間:2022-10-22 08:42:21
導語:中國鐘表發展及傳統鐘表文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鐘表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模仿學習期、自主設計期和現代研發期三個階段,鐘表的設計及中國傳統鐘表的文化內涵凝聚了鐘表工匠的智慧與技術。本文結合各時期鐘表發展及其發展的影響因素,以傳統鐘表為主,從裝飾、寓意等角度探究中國鐘表發展及其文化內涵。
關鍵詞:鐘表設計;鐘表發展;文化內涵
計時器在中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古人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壺等工具用于計時。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進入中國實行“鐘表外交”,西方鐘表廣受歡迎。清朝皇帝對西方鐘表的鐘愛,使鐘表成為當時中國人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現今,以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研發的智能手表已逐漸占領鐘表市場,順應時代的發展中國鐘表的形式與內涵也發生了演變。
一、鐘表的發展歷史
中國鐘表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根據古代史、近代史及現代史的先后順序可以為三個階段:從早期天文計時器的逐漸脫離、從大規模時鐘到微型手表的過渡、腕表的興起和現代科技的應用。(一)從早期天文計時器的逐漸脫離。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已經掌握了物理學原理,通過建筑、植物在日光下投射的影子的長短變化,探究其中規律,發明了傳統意義上的一個計時器——圭表。以平地上樹立的石柱為“表”,平地為觀察面“圭”,通過石柱影子的變化,讀出“圭”面上的時間件。在圭表的基礎上,古人發明了日晷,作為觀察面的晷面上帶有刻度,分十二個時辰,能更加精確地讀出節氣及具體時辰。圭表和日晷雖然解決了古人計時的難題,但受天氣影響較大,因而古人設計出了漏壺。漏壺早在《周禮》中有所記載,“契壺氏”,“掌契壺以令軍井”講的就是漏壺。漏壺由泄水壺和受水壺構成,水壺蓄水后由滴水孔流入受水壺,通過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受水流蓄水量有限及冬天易結冰的限制,古人在傳統漏壺的基礎上發明了沙漏,沙漏這一傳統計時方式也被沿用至今。(二)從大規模時鐘向微型手表的過渡。中國自有機械計時器是通過液體動力的帶動使一套機械系統轉動來進行走時的,這種計時器的前身就是“水運渾儀”。至元明時期,計時器脫離了大型天文機構,融入了盤、針等元素指示時間,設計了如“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等機械鐘表。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兩座自鳴鐘作為萬歷皇帝的獻禮,標志著“鐘表外交”時代的來臨。17世紀,康熙、乾隆皇帝對鐘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中國的鐘表行業開始大規模模仿西洋鐘表。18世紀末,機械鐘表逐漸被懷表替代,懷表成為了當時鐘表的主流。(三)腕表的興起和現代科技的運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鐘表產業進入了自主研發的階段,成績顯著。然而中國鐘表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牌影響力微弱,市面上做工精良的歐洲表仍占據主流地位。至2007年夏天,國產手表以質量尚可、價格低廉取勝的時代終告結束。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以小米、華為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推出了智能手表,成為現代人追捧的熱潮。
二、鐘表發展的影響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鐘表在外觀設計、生產技術等方面都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不同時代的審美、技術及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對鐘表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一)社會背景對鐘表發展的影響。原始時期由于社會發展的落后及人類技術知識等的局限,人類只能通過觀察日出日落判定晝夜,隨著經驗的累積掌握了一些時間變化的規律及度量的方式發明了古老的計時器。清朝時期“鐘表外交”的興起和皇帝對于西洋鐘表的喜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鐘表制造產業的發展。隨著歐洲鐘表大量占據鐘表市場,20世紀迎合戰爭需要的腕表大量生產,刺激了我國自主研發鐘表的熱潮。今社會倡導智能化,年輕人追逐電子潮流,各品牌競爭激烈,智能手表也應運而生。(二)審美及技術對鐘表發展的影響。原始時期技術匱乏憑借經驗觀測時間,在計時器的發明和使用上對于審美的要求相對較低。從發明漏壺開始,古人對計時器在技術的運用上愈加鉆研,至元明時期,計時器擺脫了天文的結構形式,在技術上更進一步。明清時期受歐洲鐘表影響及清代帝王對鐘表的熱情,鐘表在滿足計時功能的同時,裝飾成為不可忽視的部分。清代鐘表做工精細,造型多為樓臺、亭閣、寺塔等建筑形式,制作的過程中還融入了漆、鑄爐、牙、玉、木、金等多重工藝。19至20世界歐洲腕表的興起致使我國模仿并自主研發自有品牌鐘表,但由于技術和質量均不占優勢而逐漸落寞。當今社會扁平化、智能化等審美及技術要求,功能強大、簡潔大氣的智能手表占據市場主流。(三)生活方式對鐘表發展的影響。古代農民基本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計時憑借觀察和經驗,只需得知晝夜,因而早期的圭表、日冕多結合光影推測時間。士人作為精英階層,一般上午處理公務,下午和晚上時間相對自由,大明燈漏、五輪沙漏等計時器更加精準的表示時間刻度,也增添了報時等功能方便計劃時間。皇帝作為統治者,言行起居需要更詳盡的記錄,對于鐘表計時的精確度要求也更高,在滿足計時功能的同時要符合宮廷富麗堂皇的裝飾,因而宮廷及地方生產制作了大量精美華麗的宮廷鐘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鐘表需求猛增,人們結婚辦嫁,鐘表是必需品,于是就有了“千金易求,鐘表難求”的說法。現今,人們對智能產品要求更高,更加關注效率、健康等方面,智能手表的功能也更加強大。
三、傳統鐘表的設計及其文化內涵
光緒年間,廣州的能工巧匠最早開始手工仿制西洋鐘表,廣州鐘和宮廷鐘表在造型和裝飾上頗有講究,多以亭臺樓閣的建筑造型或象征吉祥的動植物造型加以裝飾。隨著機械鐘表技術的日漸成熟,國人開始自主研發,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南京鐘,鐘殼采用紅木,裝飾以古典紋樣。中國傳統鐘表的裝飾本身多具有引申寓意,同時基于中國古代所追求的寓意生存與繁盛的風水學理論1,鐘表的擺放也蘊藏著文化內涵。(一)中國傳統鐘表的裝飾及其寓意。清朝造辦處的御用宮廷鐘表用料考究,外表多用珍貴的紫檀木雕刻出亭、臺、樓、閣塔等建筑式樣,給人以莊重典雅的感覺。廣州鐘多數采用銅鍍金材質,并結合水法設計,在裝飾手法上多包含地方特色。廣州鐘在動物植物的選擇上多選用麒麟、猿猴、開花配蝴蝶等富有吉祥寓意的造型。麒麟具有事業興旺、富貴長壽的寓意,風水學上也被賦予了辟邪擋煞的內涵,猿猴形象所引申的長壽寓意早在《抱樸子》就有“猴壽八百歲”的記載。麒麟和猿猴的造型在廣州中的設計中很常見,如康熙時期的銅鍍金仙猿獻壽麒麟馱鐘(圖一),同時運用了這兩種動物造型作為鐘表的裝飾,鐘表底座雕刻精美,仙猿設計為獻壽的造型,銅鍍金的麒麟馱著鐘表表盤,設計華麗精美,寓意吉祥、富貴、長壽。同期的銅鍍金卷簾白猿獻壽鐘(圖二)同樣采用了猿猴的造型點綴,白猿的獻壽裝飾與活動卷簾裝置相結合,整個鐘表周圍點綴琺瑯及寶石,頂面亭的建筑造型,亭內以花瓶及盆景造型的裝飾點綴,象征花開富貴,祥和平靜。各種元素設計都傳達了民間和宮廷共有的吉祥心愿,是傳統鐘表特別是清代鐘表的設計特點。(二)傳統鐘表與文化內涵。鐘表文化內涵的變遷隨時展及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受地域文化影響而不斷改變2,周朝初期出現了以編鐘為主要形式的時樂鐘,弱化了計時的功能,主要用于王朝貴族的禮樂器。東漢時期,佛教和道教思想的融入,將寺廟中的鐘聲予以祈福的寓意,可以祈福驅邪。清朝時,宮廷按照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論,在中、西、南、北、東相應設置了五個鎮物來鎮妖辟邪,其中京城所屬的西方鎮物就是一座大鐘。十八世紀中期,江南一帶殷實人家流行在中堂條幾中央擺放一座鐘,東側擺放瓷瓶,西側擺放一面鏡子,寓意“終生平靜”,這種家居陳設在徽派建筑中最為常見。鐘表自身也被寄予了吉祥的內涵,指針的運轉走字寓意人生行運,鐘擺的節奏與停頓,昭示了時間與生命的平衡,從風水角度來看,鐘表也被視為“鎮宅之寶”。
四、總結
我國鐘表的發展經歷了2000多年歷史,由于時代背景、審美及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演變,鐘表在體積、裝飾、技術、造型等方面都有巨大革新。其中,傳統鐘表“經世致用”的設計觀念、富麗華美的裝飾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傳統鐘表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和繁榮的發展面貌。現今,傳統鐘表仍不會被世人遺忘,傳統鐘表的制作工藝、定位及其文化寓意等元素能運用到現今的工藝品及家居用品中,能更好地豐富家居產品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劉月芳.清宮做鐘處[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2]關雪玲.乾隆時期的鐘表改造[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
[3]吳禮程,王青青,金曉雯.室內居住環境中風水學的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4).
[4]周玲,張乘風.淮揚地域文化對建筑室內設計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8).
[5]劉仙淵.我國古代在計時器方面的發明[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5.
[6]郭福祥.雍正朝宮中鐘表的來源與使用[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
[7]陳維祖.歐洲機械鐘的傳入和中國近代鐘表業的發展[J].中國科技史料,1984.
[8]英李約瑟.中國人是如何發明機械鐘的[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
[9]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M].中華書局,2001.
作者:溫昕 劉瑋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精準扶貧要素與途徑
- 下一篇:通識教育背景下高職數學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