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發展分析

時間:2022-02-25 02:43:48

導語:經濟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發展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在不斷的“碰撞”中發展。如何正確看待經濟全球化下與文化多元化的辯證發展呢?在新時代到來之際,新時代需要適合這個時代要求的“文化”,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看,傳統文化是否會適應這個時展的需要呢?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主張對文化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多元化;文化;發展

如果說要給文化做一個統一的描述,或者給其設置一個定義,是一件極其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描述與解釋,沒有統一的標準。漢語里的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意思,通常來說文化就是區域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食、住、行、等等。漢語中的“文化”一詞的最初意義即通過觀察人文,以文教化,使人類達到文明狀態。在西方言語里“文化”一詞最初起源于拉丁語的cultural,意思是對土地的耕耘、改良和加工。其中的“文”原意指紋理,“化”指變易、生成。“文”與“化”并用是在戰國末年“(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這里,“天文”是指天道自然規律,“人文”指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關系。在東西方的詞典或百科書中有一個較為相近的解釋: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生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可見,無論在古代西方,還是在古代中國,“文化”一詞都突出了“人為的”或“教化的”性質,都是指人所確立的不同于外部自然與生物本能的行為規范和價值體系。文化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做出反應,又對全部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傳統文化就是文明在演化的過程中匯集成的一種反應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觀念形態、思想文化。文化多元化,是說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在其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繼承本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基礎上,兼收其他國家精華,或者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從而形成以本國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和諧社會氛圍。

一、在對立統一中堅持文化的發展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的發展。”[2]文化就其性質來說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先進文化就是反應先進生產力要求的、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社會進步方向的文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復興之路》第六篇——繼往開來中,季羨林講“一個民族要想復興,首先從什么地方下手,首先從文化下手”。顯然,在新的背景下,只有產生新的文化,才可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我們必須知道:“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內在根據。”[3],時刻銘記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內在根據,落后就要挨打,自覺堅持先進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堅持哲學的時代性,弘揚中國“新文化”。值得驕傲和肯定的是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命力來源于特有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始終是沒有中斷的文明,在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幾經磨難,卻百折不撓。在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的有機整體里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要推進中國社會發展,必須弘揚中國新時代“新文化”,堅持哲學的時代性。這就意味著我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必須堅持文化與時俱進。

二、在個性與共性中堅持文化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4]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共性寓于在個性之中,通過個性表現出來的,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另一方面,個性離不開共性。任何事物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是要服從這類事物的一般規律,沒有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即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應該在個性與共性中堅持文化的統一。不同的民族文化千差萬別,但是關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共同認識、理解以及精神追求具有共性。人類社會實踐中包含的矛盾及其解決方式往往具有普遍性,這就使得不同民族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文化的普遍性就是在解決實踐中這些共同的矛盾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人類實踐范圍擴大,交往發展,文化的普遍性也會不斷的增強。“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個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也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文學”。[5]因此,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廣為流傳。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一方面,文化的世界性存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失去文化的民族個性,文化共性也就消失了存在的基礎。不存在獨立于各種民族文化之外的世界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性包含著文化的世界性。不同民族文化在展示自己個性的同時,都以某種方式體現出世界性的蘊含,完全不包含、不體現人類文化共性的民族文化是不可能長久存下去的。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推動文化的進步與發展。

三、經濟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的辯證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堅持文化多元的辯證發展。文化的根本問題與政治經濟問題是本質不同的兩種系統,兩者不能用誰決定誰的思維來看待。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沒有必要擔心中國傳統的喪失而反對西方先進的技術及管理制度,也沒有因為要進行現代化建設而去反對和放棄我們傳統的文化。新時代需要適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傳統文化是否可以繼續適應這個新時代工業革命的發展需求使我們迫切要考慮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看,必須要進行新時代的改造,辯證看待滿腦子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否可以適應新時代。新時代所需的文化和傳統文化思想不是必須拿出來搞對立的兩個概念,傳統文化的發展對于當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正確尋找新時代下如何更好繼承傳統文化的措施。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多元化發展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張力,這樣才能保持自身的發展與進步。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一體化所帶來的文化差異縮小,會使人類文化存在單一化風險。世界文化趨于單一,就會使人類文化喪失全方位發展的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推進。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現實狀況,如何正確對待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任重道遠。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經濟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也在不斷的“碰撞”當中發展。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域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堅持尊重文化差異,包容多樣,堅持文化多元化的辯證發展,引領社會思想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至關重要。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6]。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先進文化踐行者的作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理論武裝和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7]以此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不斷推進國際傳播能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為把我國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我們作為時代新人任重道遠,只有不顧風雨,砥礪前進,才能夠向美好的生活的前進。

【參考文獻】

[1]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2]《易•貴卦•傳》,“剛柔交錯”四字各本劇無,朱熹《周易本意》曰:“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成然也”,據補.

[3][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

[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7][8][9].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人民日報出版社.

作者:高玉燕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哲學學院